山東手工織花棉布又稱“魯錦”,因其紋彩絢麗,燦爛似錦而得名。當地叫“提花斗紋布”。在魯西南極為興盛,以菏澤、鄄城、東明、嘉祥等地最著名。據說早在明代萬曆年間,菏澤一帶紡織生產相當發達。
提花斗紋布
方誌記載:“婦女織布,夜紡車之聲,比屋相聞。”當地風俗,姑娘結婚時,必須用自織花布做成的被褥、床單、門簾、枕頭、枕巾、手巾、服飾等作為嫁妝,以顯示新媳婦的靈巧和聰慧。故此項工藝代代相傳,日臻精湛。往往未成人的小女孩10歲左右就跟著母親學紡線、染線、漿線、經線、上杼、做綜、上梭,用手工操作土織布機子,織出各色各樣的花棉布。這種布經緯結構能反覆循環變化,再加上著色經緯線的錯綜交叉,即產生了變化無窮的幾何紋樣,形成長短、寬窄、橫豎、傾斜、交叉不同的點線面,各色相間,豐富多變,結構細密,織紋緊湊,形成對比鮮明、實用美觀的富有濃厚鄉土色彩的花布。這些花紋的名稱當地稱十字聯、十樣景、漢花、大錦花、小錦花、狗牙梅、龜背錦、?字拐等,品種繁多。而且婦女們還有自己的叫法,如,“內羅城,外羅城,裡頭坐了個老朝廷”;“八個盤子八個碗,滿天的星星亂擠眼”;“窗戶欞子掛紗燈,清起的太陽,哼黑的星”等,更富有生活氣息,使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些鄉婦村姑們對抽象的紋樣和色彩的敏銳悟性和理解。
據筆者在
東明縣農村考察,心靈手巧的姑娘們之所以能織出這許多複雜的圖案,除了增加各種色彩的紗線外,主要的是增加綜數,有的多達12格子綜。“綜”是指揮經線上下活動的部件,現土織木機只有2塊至4塊踏板(即2綜至4綜),因此必須增加綜數,並在增加的綜下墜玻璃瓶,用以代替腳踏板的作用。採用這種方法織花棉布,必須頭腦清晰,記性好,如果稍一走神拉錯了一個玻璃瓶子,布面的花紋就會錯亂。技藝精巧的織手能織出古樸、簡練的花草、動物圖案,有的能織出文字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雖然有的姑娘並不一定識字,但她們說:“你們能設計啥樣圖案,我們就能織出啥樣的圖案。”如今各式各樣的土織花布紋樣多達2000多種。由於手工織花棉布質地優良,耐穿耐磨,圖案新穎,色彩華麗,不但受到農民歡迎,而且已引起國內外眾多的裝飾美術家的關注。已開發和出口並朝著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方向發展,製成時裝、背包等,土織花布在城市成了很時髦的商品。為此,有關部門於1986年先後在濟南和北京舉辦了“魯錦與現代生活展”,在國內外頗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