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暾

詞語

溫暾,漢語詞語,拼音為wēn tūn,指微暖,不冷不熱。詞出自唐·王建《宮詞》。

概述


(1).[lukewarm;tepid]∶水、酒等溫而不熱。
例:溫暾水
(2).[sloppy;slovenly]∶不爽利;不幹脆
例:溫暾之談

引證解釋


(1).亦作“溫吞”、“溫燉”。
微暖;不冷不熱。唐·王建《宮詞》之四八:“新晴草色綠溫暾,山雪初消滻水渾。”唐·白居易《別氈帳火爐》詩:“婉軟蟄鱗蘇,溫燉凍肌活。”沙汀《困獸記》二七:“天空也似乎因為這一群不幸者而變色了,忽然陰雲四合,掩蔽了正當中天的溫暾的太陽。”今吳語(含部分徽語,如屯溪話)仍保存使用該詞。
(2).不爽利。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性溫暾,寡言笑,偶一雅謔,舉座絕倒。”魯迅《華蓋集·並非閑話(三)》:“即使還寫,也許不過是溫暾之談,兩可之論,也即所謂執中之說,公允之言,其實等於不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