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幟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主辦的月刊

《旗幟》雜誌是由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主管、旗幟雜誌社主辦的機關黨建月刊,是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機關刊。

1993年10月,《紫光閣》雜誌創刊,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刊名。2019年1月,《旗幟》雜誌在原《紫光閣》雜誌的基礎上創刊,習近平總書記親定刊名。

徠據2019年12月26日中國知網顯示,《旗幟》雜誌出版文獻量為13488篇,總下載量為394865次,總被引量為1469次。據2019年12月26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原《紫光閣》雜誌文獻量為2612篇,基金論文量為1篇,被引量為246次。據2019年12月26日維普網顯示,《旗幟》雜誌發文量為157篇,被引量為1次,H指數為1。

歷史沿革


1993年10月,為了更好地宣傳中央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紫光閣》雜誌正式創刊,由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主管。江澤民同志親筆為雜誌題寫了刊名;李鵬同志、朱鎔基同志多次為雜誌作出重要批示;溫家寶同志將《紫光閣》雜誌稱為“我們自己的雜誌”。
2003年12月13日,紀念《紫光閣》雜誌創刊十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時任國務委員、國務院秘書長、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書記華建敏為《紫光閣》雜誌創刊十周年作出批示,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向大會發來賀信。
2013年10月,《紫光閣》雜誌20周年刊慶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作出重要批示,就進一步辦好雜誌提出殷切希望;10月23日,《紫光閣》雜誌創刊20周年座談會暨紫光閣網新版開通儀式在京舉行。
2019年1月,在中央領導同志親切關懷下,《旗幟》雜誌在原《紫光閣》雜誌的基礎上創刊,習近平總書記親定刊名;1月17日,《旗幟》雜誌理事會首屆年會在北京舉辦。

欄目介紹


欄目設置
《旗幟》雜誌開設“熱點聚焦”“學習進行時”“黨組(黨委)書記抓黨建”“旗幟論壇”“理論前沿”“支部天地”等欄目。
讀者對象
《旗幟》雜誌立足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機關,面向全黨全社會,積極為各級機關黨組織、黨務幹部、黨員幹部和全體黨員提供交流平台,宣傳展示機關黨建工作成果。
理事單位
2019年1月,《紫光閣》雜誌理事會轉為《旗幟》雜誌理事會。《旗幟》雜誌第一屆理事會共有理事單位35家。
《旗幟》雜誌第一屆理事會
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煙草總公司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納思達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中關村一帶一路產業促進會九合產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清華控股有限公司
深圳市悅動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廣東鼎義互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燕谷坊生態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華潤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常德捲煙廠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西貴港東方傳奇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分享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杭州之圖網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證券交易所天津北辰北門醫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遼寧瑞華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大連太平灣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梓如商務旅行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融頭集團有限公司舟山寧遠海運有限公司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資源保障
旗幟網
2018年12月17日,由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主管、旗幟雜誌社主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的旗幟網正式上線。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將原中直黨建網、紫光閣網、中直機關黨校門戶網站和幹部學習網進行整合,組建旗幟網,探索“網際網路+機關黨建”的新途徑、新模式。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位姓名
社長閃偉強
總編輯侯永峰

主要成果


出版發行

截至2017年第十期(10月10日出版),原《紫光閣》雜誌共刊發180多篇有關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原文或對重要講話精神進行闡釋的文章。
2017年,原《紫光閣》雜誌和紫光閣網站約請省部級領導91人次、知名專家學者146人次,發表文章900餘篇。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后,雜誌社集中刊發了24位部級領導幹部、23位專家學者學習、闡釋十九大精神的文章。
據2019年12月26日中國知網顯示,《旗幟》雜誌出版文獻量為13488篇。
據2019年12月26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原《紫光閣》雜誌文獻量為2612篇,基金論文量為1篇。
據2019年12月26日維普網顯示,《旗幟》雜誌發文量為157篇。

刊物影響

據2019年12月26日中國知網顯示,《旗幟》雜誌總下載量為394865次,總被引量為1469次。
據2019年12月26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原《紫光閣》雜誌被引量為246次。
據2019年12月26日維普網顯示,《旗幟》雜誌被引量為1次,H指數為1。

收錄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第十期(10月10日出版),原《紫光閣》雜誌已有400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人民網等期刊和網站轉載。
2018年,原《紫光閣》雜誌入選“中國人文社科AMI核心期刊”。
《旗幟》雜誌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維普網等收錄。

獲得榮譽


原《紫光閣》雜誌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為重點支持的“雙效期刊”(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和重要黨刊。
在200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慶典上,原《紫光閣》雜誌登上“文化成就”彩車。
2018年6月,原《紫光閣》雜誌2017年第11、12期刊發的文章《“十九大報告解讀”組文》入選第二屆“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
《旗幟》雜誌(原《紫光閣》雜誌)曾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中國百強期刊、中國最美期刊、期刊數字影響力100強等榮譽。

文化傳統


旗幟
旗幟
《旗幟》雜誌以“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服務機關黨的建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辦刊宗旨。
《旗幟》雜誌堅持黨刊姓黨、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堅持聚焦機關黨的建設、面向全黨全社會,堅持開門辦刊、深入踐行“走轉改”,堅持刊網聯動、推動融合發展,努力辦成推動機關廣大黨員幹部學習成長的旗幟、促進機關黨建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的旗幟、引領社會思潮和輿論的旗幟。

雜誌宗旨


《旗幟》雜誌以“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服務機關黨的建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辦刊宗旨,是機關黨建領域的重要宣傳陣地,是聯繫黨和國家機關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和黨務工作者的橋樑紐帶。

雜誌定位


《旗幟》雜誌將堅持黨刊姓黨、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堅持聚焦機關黨的建設、面向全黨全社會,堅持開門辦刊、深入踐行“走轉改”,堅持刊網聯動、推動融合發展,努力辦成推動機關廣大黨員幹部學習成長的旗幟、促進機關黨建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的旗幟、引領社會思潮和輿論的旗幟。

雜誌欄目


《旗幟》雜誌為公開發行的月刊,開設“熱點聚焦”“學習進行時”“黨組(黨委)書記抓黨建”“旗幟論壇”“理論前沿”“支部天地”等欄目,全彩色印刷。

社會事件


合作交流

第二屆“紫光閣論壇”
2010年6月,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宣傳部、《紫光閣》雜誌社共同創辦紫光閣論壇,該論壇是中央國家機關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破解改革發展難題的高端研討平台,至2017年6月已連續舉辦八屆。
2017年10月,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紫光閣》雜誌社在山西太原召開“推進‘兩學一做’ 服務脫貧攻堅”專題研討會,來自中央部委和地方省市的150多名代表參加研討會。
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紫光閣》雜誌社主辦了全國機關黨建工作研討會、第28屆全國城市機關黨建工作經驗交流會等會議,邀請全國各地黨建工作者、專家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共同探討、交流借鑒彼此的經驗做法,以黨建工作的實效迎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社會評價


《紫光閣》雜誌忠實記錄共和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時交流新時期黨建工作的新鮮經驗,為改革開放鼓與呼,為提高黨員、公務員素質提供服務,刊物質量不斷提高,特色日趨凸現,風格逐步形成,各項事業穩步發展。 (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評)
徠中央國家機關工委主管的《紫光閣》雜誌,20年兢兢業業,忠實履行黨刊使命,充分發揮了主陣地作用。 (《光明日報》評)
《紫光閣》雜誌反覆學習總書記、總理重要批示,進一步明確雜誌的性質、定位、使命,緊緊圍繞“兩個服務”,努力辦出中央國家機關黨刊的特色。在擴大紙質雜誌發行的同時,引入“網際網路+”思維,努力擴大影響力傳播力,更好發揮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作用,形成“一紙六媒”的新型傳播新格局,得到新聞主流的充分肯定。同時,注重加強編刊隊伍自身建設,為辦好刊物打牢基礎。《紫光閣》雜誌已成為全國性有影響力的重要黨刊之一,成為機關黨建的重要思想陣地。 (時任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常務副書記李智勇評)
《紫光閣》創刊20年來,為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機關黨的建設、提高黨員幹部隊伍素質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宣傳解讀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方針政策的重要陣地,傳播黨的先進思想、科學理論和文化知識的重要渠道,團結、聯繫、服務各級黨政機關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重要橋樑。 (時任求是雜誌社總編輯陶驊評)
20年來,《紫光閣》雜誌與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一道前行,充分發揮了黨刊的主陣地作用,得到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高度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王偉光評)
《紫光閣》雜誌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總結宣傳了許多基層黨組織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新鮮經驗,為部委機關、科研機構、重要企業之間搭建了共同探討、相互交流的平台。 (時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董事長傅成玉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