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山

袁家山

袁家山,又稱陸園、小蓬萊,位於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睢縣,明朝兵部尚書袁可立於天啟(1621~1627)年間建造。原是袁可立的別墅,是一處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形建築,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道藏輯要·在陸肇祥》記載:“襄邑(今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地也。四圍林樹,高聳岩壑,水木清華,景逾濯錦。”

袁家山徠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道藏輯要
道藏輯要
袁家山是中原著名的船形建築,
袁家山鳥瞰圖
袁家山鳥瞰圖
是明朝將軍袁可立的別墅。前有山門,中有純陽寶殿,后建望月台,台上有八仙亭,台下有純陽洞。數百年不減雄偉壯美之色,引無數名人學士興詩作賦。
由於年久失修,逐漸失去了當年的光彩,遊人至此,難免興起今非昔比之嘆。今人東方一紅的《袁家山》一詩就表現了這種情緒。詩云:“但求勝跡路茫茫,踏遍睢城意自傷。司馬袁公追窮寇,呂祖護航伴艅艎。荒台古殿臨風立,老樹殘枝伴露涼。幾許遊人添勝慨,風光只在舊時藏。”東方一紅,本名李蕭林,現代攝影家、詩人。此詩感嘆勝跡茫茫,難以追尋。此台蓋緣於袁公追倭,呂祖護航之事,而今只剩下荒台古殿,老樹殘枝,常使遊人感嘆,當年的風光已經不在。
睢縣東關袁可立雕像
睢縣東關袁可立雕像
袁家山的歷史名稱沿襲過程是這樣的:清代康熙年間,狀元彭定求搜集後來成書的道教經典著作《道藏輯要》中稱為“袁家山”,這是到目前為止見諸史料的最早記載。清乾隆十九年(1754)的《歸德府志·睢州城池圖》中稱“袁家山”,清咸豐三年(1853)睢州正堂在《袁家山地契碑》中,用作捐地契約的法定名稱為“袁家山”,是為當時官府所認定。清光緒十八年《睢州志·新城圖》中稱“袁家山”。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稱“袁家 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袁家山作為地、縣兩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一直沿用的歷史名稱袁家山。1994年《河南省志》、1996年《商丘地區志》、1989年《睢縣誌·古建築》、《睢縣地名志》等書都以袁家山為法定名稱入書。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1987年出版的《中國名勝索引》、1990年出版的《商丘地區建築志》等權威性書籍俱以“袁家山”為名列條入書。2002年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編寫的《河南歷代名人史跡》也是沿用的本名袁家山。有山有水,歷來是道家的最高境界,是眾神宜居之地。“呂祖廟”只是袁家山道場建築群中的一個單體,這個名詞也只在清代道光二十九年《重修袁家山呂祖廟碑記》中出現過,這個碑記也只能說明當時重修了袁家山道場建築群中的呂祖廟,並不能說袁家山就是呂祖廟。公元2000年,袁家山歷史名稱被人擅自改為“呂祖廟”,使歷史文物本身的文化符號受到毀損,至今未見糾正。
幼年常去袁家山玩耍,故老相傳其中關羽象下有隧道,通往何處言語不詳。遂破鎖得進,果真如此!前行數米,伸手不見五指,膽卻而歸。成年後再去洞口被封死,大為失望。

建造記載


關於袁家山的建造相關記載如下:按清初《道藏輯要·在陸肇祥》所載:“襄邑(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袁可立的別墅)地也。四圍林樹,高聳岩壑,水木清華,景逾濯錦。上建純陽寶殿,額曰'夢覺迷津’。設丹爐,最後高亭四敞,豁達清虛。上供長生大帝及八洞仙祖聖像,皆飛現雲中。前後壁之間,留題聖跡頗多。
1989年《睢縣誌·古建築》:“袁家山,在縣城南門裡,建於明天啟年間。……周圍湖水環抱,形似小山。”《睢陽尚書袁氏家譜》:“袁山為袁氏之別業,蒼松綠柳,為一郡勝跡。”

建造者介紹


袁可立像(董其昌作品)
袁可立像(董其昌作品)
明代兵部尚書袁可立(1562-1633)修建袁家山,明代天啟末年(1626—1627)袁可立致仕(退休)之後。“當司馬公(袁可立)在前明時,宦歷中外,逮乞休歸田,築別墅、池林、山榭,逶迤十餘里,不絕名花美石,極一時之勝”(袁可立曾孫《袁任墓誌銘》)。袁可立為明萬曆十七年己丑科河南籍進士中品級最高的官吏,曾以敢言直諫著稱於時,晚年又因忤魏忠賢遭罷官,所作《觀海市詩》至今尚存於有人間仙景美稱的山東蓬萊閣上,為海天增色。史載袁可立任登州巡撫期間曾“造艅艎為海防”,他致仕歸里睢州后懷念軍旅生涯便仿照這種大型船艦在睢州南城一汪碧水自己的別墅“陸園”中設計建造了袁家山,後來在袁家山上設立道場供奉呂洞賓等八仙眾神,隨後幾百年間在睢州形成了帶有強烈地方色彩和民俗文化性質的“袁山”文化現象。袁家山的建造有這樣一個傳說:明天啟二年(1622),明皇帝派袁可立以右僉都御使巡撫山東登萊沿海一帶,招募水師“備兵防海,贊理征東軍務”,明代抗倭名將沈有容和悍將毛文龍都在其手下聽命。一次袁可立乘艦船出海指揮將士與侵入琉球群島的倭寇(一說后金軍)作戰,戰船行至大海中間,忽然狂風大作,惡浪掀天,兵船險有傾覆之危,昏暗中恍惚呂洞賓現身於袁尚書面前,袁尚書急忙禱告保佑,煞時風平浪靜,一仗取勝,歸朝後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袁尚書以為是呂祖顯靈相助,歸里后在睢州大興土木,仿照自己所乘坐的船艦形制建呂祖廟以還原,以後世代香火不絕,明清兩代成為睢州遠近聞名的大道場。由於建在水中,地勢頗高,因稱袁家山。又仿山東蓬萊閣體制而建,依山傍水,就高臨下,稱“小蓬萊”。遠遠望去,袁家山恰似一艘戰船蕩漾水中,與周圍碧水構成一派山水園林景象,列為睢州八景之一,曰“仙峰滴翠”。
商丘市原文物處處長閻根齊《歷史名城話商丘》和商丘市原旅遊局局長尚起興《商丘史話》所載,袁家山為袁可立出海平倭途中受呂祖保佑為還願而建,河南省文物局編寫的《河南歷代名人史跡》則認為是袁可立東征出海平遼途中受呂洞賓保佑還願而建。

歷史描述


袁家山古樹
袁家山古樹
從清代《睢州城池圖》上看,袁家山建於袁可立尚書府第以南,與明崇禎帝賜修的東西兩座袁尚書大石坊恰對峙在一條中軸線上,十分威嚴壯觀。袁家山的建造很有氣勢,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后建望月台,台上有八仙亭,台下有純陽洞,洞中置呂洞賓木雕卧像,形象栩栩如生。山上蒼松翠柏,茂林修竹,山下水波浩淼,楊柳依依,數百年不減雄偉壯美之色,只是近幾年人為的違章建築破壞了原有的園林布局才大殺其風景。明代的董其昌、王鐸、錢謙益、孫承澤、方以智、侯方域,清代的湯斌、宋犖、田蘭芳等名人學士都曾在此把酒待月,登高作賦。有詩讚曰:“金縷歌終撒瑟期,露盤丹爐幾遷移;蓬萊盛事原難紀,但錄當年待月詩”(《睢州志·藝文》)。王鐸於崇禎六年曾在此作《甘露台》詩而為此山增色。清代著名書畫鑒賞家張庚在《漫成》一詩中寫道:“袁家山頭晴靄暖,大佛寺前春流淙”,可見袁家山在清代早期就是睢州城內著名的勝跡。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睢州知州范陽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事成后,州中名士各撰聯題額,有詩賦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鳴劍兮鶴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蒼生兮億萬斯年”,由此可想見袁家山當年之盛。袁家山建築古樸典雅,氣勢雄偉,已歷滄桑四百載,雖歷遭地震水火,數劫不毀,為考證睢州古城史提供了原始參照點。

當代變化與發展


袁家山
袁家山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碑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碑
袁家山歷經明、清、中華民國以及新中國近四百餘年之久,一直被穩定的傳襲了下來,他印刻著幾個朝代的印跡和文化。袁家山的文化內涵已經在當地百姓中生根發芽,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袁山”文化現象。袁家山西側的市場被稱為“袁山市場”,袁家山東邊的大路被稱為“袁山路”,袁家山後邊的衚衕被稱為“袁山衚衕”,袁家山所在地的居委會被稱為“袁山居委會”……。袁家山數百年來一直作為一個固定的名稱代代傳承,深入人心,在當地有著很深的地域感情和歷史淵源,他昭示著睢州人民對一代直臣廉吏精神的寄託和傳承,更承載著古老睢州的人傑地靈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據考證,袁家山是睢州史志資料建置和圖考中唯一倖存下來的明代古地名實物,是睢縣這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明清兩代古城的標誌性參照物,是不可再生的建築地名文化資源。昔日的袁家山道場每年從三月底到五月初,農曆四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有規模盛大的廟會,尤其是四月十四日呂祖誕辰禮節最盛,吸引著周邊方圓數百里的善 男信女。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歷時十年的文化大浩劫,袁家山成為睢州古城碩果僅存的歷史建築,在道界名重日高,至今每年不斷有大量海內外同胞來此進香祭拜。
近年來,河南省人民政府曾投入巨資對袁家山進行維修,公元2001年,睢縣人民政府將董其昌書丹的“袁尚書大石坊”復修於袁家山山門之前,成為袁家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袁家山周邊環境治理通知書
袁家山周邊環境治理通知書
然而,當地一些人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不顧文物保護法的三令五申,在袁家山重點保護範圍內竟劈去山基的後半部,構建大量違法房產謀取商業利益,使袁家山山基主體暴露無疑,已嚴重危及到袁家山古建築的安全,不能不是遊園拜道者的遺憾。
2012年4月19日中央電視台《國寶檔案》欄目《疏林遠岫圖》首次對袁可立和董其昌兩位歷史人物一生的故交佳話進行了生動報道,在文史和書畫界引起很大反響。而稍早前山東蓬萊電視台所推出的歷史節目《名臣袁可立》、《觀海市》(上、下)和河南睢縣電視台拍攝的十八集電視系列史話片《忠誠干國袁可立》都將袁可立這一受滿清封殺數百年之久的歷史名臣話題重新活躍於歷史舞台之上,也為明金戰爭史,尤其是遼海戰及間諜戰的相關話題補上新的篇頁。
2013年10月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主辦的《檢察日報》 以“勘破冤案名留青史”為題對四百年前袁可立主政蘇州司法期間為民請命洗雪冤獄的事迹進行了表彰。中共福建省委主辦2013年第10期《海峽通訊》發表了謝志偉的《袁可立:有膽有識有奇謀》,其中羅列大量史實對袁可立一生有膽有識謀略過人的政治事件進行綜述。2014年5月15日到22日,《大河報》對袁可立以“袁家山前說袁公”為題進行了五期連續報道。2014年6月,河南省文物局暨睢縣政府對袁可立的別業袁家山開始自建山400年來最大規模的周邊環境治理和維護工作,力爭重現袁家山當年青山綠水原貌,而被滿清刻意忽略的明末名臣袁可立及其相關歷史的研究也從此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袁可立崇道

明代著名學者黃道周在《節寰袁公傳》中說:“安夫人(袁可立生母)妊時,數盥水,見金鯉蕩漾盎中”。中國道教經典著作《道藏輯要·在陸肇祥》記載道:“袁可立降生之日,淮(袁可立父)夢呂帝(呂洞賓)引一小童云:‘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將小徒為爾後。曰:異日此地當出仙人’。即以此肇祥。”六十年後的袁可立真的來到了呂洞賓現身的地方蓬萊任巡撫督理大兵抗清防海,並在海戰中曾經遇險傳說受到過呂洞賓的保佑,後來袁可立的別號叫“石仙”,老家睢州的堂號稱為“石仙堂”。袁可立退休后在睢州南城別墅陸園中建起袁家山道場供奉呂洞賓,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巧合,數百年來一直困擾著南來北往的命相和道
明兵部尚書袁可立,東征平遼,船行至大海中間,風浪驟起,幻覺遇呂洞賓保佑。返里后建廟還原,因坐落在土山上,故名袁家山。

在陸肇祥

(清)彭定求
襄邑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地也。四圍林樹,高聳岩壑,水木清華,景逾濯錦。上建純陽寶殿,額曰:“夢覺迷津”。后供呂帝閤目睡像,趺坐胡床前,設丹爐。最後高亭四敞,豁達清虛。上供長生大帝,及八洞仙祖聖像,皆飛現雲中。前後壁之間,留題聖跡頗多。書回道人志。
乘載袁尚書始祖榮,世有隱德。遞及尚書祖永康、父淮,皆崇奉呂帝最虔。可立降生之日,淮夢呂帝引一小童云:“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將小徒為爾後。曰:異日此地當出仙人。”即以此肇祥。
淮甫晤而立生一生,文章事業董宗伯其昌志載甚詳。而晚尤愛道,故於在陸園崇建殿宇數重,位置悉系夢中指點。皆隱寓丹訣之秘,至今靈應昭然焉。
(《道藏輯要·呂祖聖跡輯要·在陸肇祥》)

資料

他最愛攀登的是坐落在城東南角的袁家山。這袁家山,確實有點山的氣魄,又高又寬,氣勢很雄偉。 -- -- --閻豫昌《蘇金傘評傳》
“今睢縣行政公署為清之洛學書院,然本明袁尚書可立故宅也,至宅向南恰與南坡之袁家山脈絡聯貫。”-- -- -- 民國二十二年(1933)《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
“袁家山,在今袁山路西。始建於明末,又稱呂祖廟。建在一土丘上。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後有涼亭。周圍有淺水環繞,整個建築望去如一船浮於水上。
建國后,大殿左側建廂房十間,作為文物陳列室,山前開闢了花園。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曾改作縣第二機械廠宿舍。1978年重加修整,栽種花草樹木,闢作縣圖書館。”-- -- -- 1989年《睢縣誌·城鄉建設·古建築》304頁
“現存的名勝古迹有湯文正公祠(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袁家山、大成殿均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睢縣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對袁家山進行了修葺,辟設了圖書館,植樹栽花,美化周圍環境,風景宜人。”-- -- -- 1989年《睢縣誌·城鎮·新城》
“袁家山,又名呂祖廟、小蓬萊,在縣城南門裡,建於明天啟(1621—1627年)年間,傳為明末兵部尚書袁可立所築。昔日,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後有八卦亭,猶如三根桅杆;殿後有深洞,象徵船艙,呂祖木雕供祀於內。周圍湖水環抱,遠遠望去,形似小山。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知州范陽洵曾鳩工修葺,並鐫碑記之。新中國成立后,幾經修整,增建房屋三間,圍牆260米,護坡台階25級,花池35個,拆除大殿兩側耳室,改為八方圈門。山門下立起一對石獅,以補其缺。今為縣圖書館館址,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 1989年《睢縣誌·文化·古建築》
“袁家山,位於睢縣城內袁山路西,文化路北。袁家山又稱呂祖廟,是明朝兵部尚書袁可立為紀念他渡江時化險為夷而建成。袁家山建於明朝天啟年間(1621年),佔地7500平方米,建於土山之上。土山為人工堆土而成。三面環水,好似一頁小舟在水中蕩漾。中軸建築共為三進,前有三門,中有大殿,後有八仙亭。山門外有20級磚砌台階,拾階而上進入山門。大殿面闊三間,接大殿後為仙人洞,洞兩側有磚砌台階,順台階而上則登八仙亭,八仙亭為帶迴廊的磚木結構。現已闢為公園,山門外兩側已建仿古式圖書館。”(1990年《商丘地區建築志》)
袁家山簡介 袁家山,
袁家山建造的樓船原型
袁家山建造的樓船原型
又名呂祖廟、小蓬萊。它建於明天啟年間(1621—1627 年)。據傳,明天啟日本侵 占琉球群島,明皇帝派兵部尚書袁可立出征,船行至大海中間,風浪大作,袁尚書十分著急。忽然眼前出現呂洞賓形象,於是急忙禱告,懇求保佑,並許願修蓋廟宇,隨即風平浪靜,一仗取勝。袁尚書返里后,大興土木,蓋呂祖廟以還願。建築頗具匠心,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後有涼亭,周圍淺水環繞。
解放后,黨和政府曾幾次整修,雄偉氣勢有增無減,現已成為我縣廣大幹群學習遊覽的場所。睢縣圖書館
一九八三年二月三日
陸園
袁氏陸園在鳴鳳門(新城正南門)內,有高阜隆起,上面有承露盤(承接甘露之用。古人迷信,認為飲此甘露,可以延年)、丹灶(道士煉丹用),名“小蓬萊”,即今日城內南部之袁家山。這裡是當年文人學者宴會聚集的地方。每逢佳日節期,州內文人名士在此聚會,吟歌賦詩,撫琴歡唱,成為州中盛事。所吟誦的詩歌,後來薈為專集,名《蓬萊紀勝》。王祖恢《浮香閣軼聞絕句》有詩云:“金縷歌終撤瑟期,露盤丹灶幾遷移;蓬萊盛事原難紀,但錄當年待月詩。”可見王祖恢活著的時期,蓬萊盛事已不能見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袁家山尚有大殿三間,東西廂房各數間,殿中後壁有一洞,深邃幽暗,通向後山。傳說呂洞賓曾在此修鍊,故有呂洞賓木像一尊。殿後一土山高聳,上有八仙亭;亭中壁畫已剝落模糊,不甚可辨;亭外有柏樹數株,蒼勁多姿。外有短牆圍護,遊覽者可憑牆遠眺,城內景色盡收眼底。
袁家山圖集
袁家山圖集
袁家山外有壕溝、湖水圍繞。春夏蒲葦叢生,垂柳依依,時有佳禽啾鳴,清幽宜人。1949年,睢縣人民政府指令於此處集存各種文物,並派有專人看守。此後,山阜、八仙亭、山門、庭院等曾多次整修,作為文化館展覽文物之用。1978年11月,房屋、山門改建、重修后,闢為睢縣圖書館。(《睢縣文史資料·袁氏陸園(作者 孔羽)》)
袁家山
睢 音
金縷歌終撤瑟期,露盤丹灶幾遷移;蓬萊盛事原難紀,但錄當年待月詩。
這首七絕《金縷曲》,系清乾隆帝時本郡學者王祖恢為袁家山所作。據《睢州志》記載:袁氏陸園在鳴鳳門內,有阜隆起,上有承露石盤、丹灶……建道場名“小蓬萊”。袁氏陸園指的就是袁家山,鳴鳳門即城大南門。袁家山的由來,傳說:在明朝天啟年間,兵部尚書袁可立,統兵渡海打仗,船至大海中間,忽然風起浪涌,尚書十分著急,恍惚中見呂洞賓的形象出現。醒后暗暗禱告,並許願修蓋廟宇,隨即風平浪靜。后凱旋而歸,便大興土木,蓋呂祖廟(也稱小蓬萊)以還原。廟建於土山之上,故稱袁家山,模仿船形築造,頗具匠心。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後有涼亭,涼亭地下有深洞,當作船艙(解放前洞內曾有呂洞賓的木雕卧像)。四周有水環繞,當作海水。遠望袁家山,儼然如一艘小船蕩漾水中。
數百年來,袁家山雄偉的氣勢,優美的景色,有增無減。許多文人學士,吟詩作賦,讚歎不絕。新中國成立后,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現已載入上海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人民政府曾兩次撥專款修建。當今之袁家山,已一改往日舊貌,原土崗荒坡,砌成圓形水泥台階,山門重新修飾,涼亭漆油一新,大殿後之西側新辟“漫步書林”之門。目前,大殿已成為縣圖書館,前庭為閱覽室,後庭為書庫。內藏書籍書萬卷。……(《睢縣文史資料·袁家山》)
袁家山
袁家山建於明天啟年間。據傳明末兵部尚書袁可立,乘船至大海中間,突狂風大作,惡浪掀天,尚書焦急萬分,忽眼前出現呂洞賓,便懇求保枯,並許願修蓋廟宇,隨即風平浪靜。袁尚書返里后,大興土木,蓋呂祖廟(亦稱小蓬萊)以還願。廟建於土山上,山因稱袁家山。建築頗具匠心,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後有涼亭,當作三個桅杆;大殿後有深洞,當作船艙;周圍淺水環繞,當作海水。遠望袁家山,儼然一艘小船蕩漾水中。數百年來,袁家山雄偉的氣勢、優美的景色依然未減。(1988年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名勝詞典》)
商丘史話 袁家山
袁家山位於河南商丘市睢縣城內,因該廟為明兵部尚書袁可立所建,故稱“袁家山”。袁可立,字禮卿,號節寰。睢州人,萬曆已丑(1589年)進士。曾任蘇州府推官,頗有政績。知府石昆玉清正廉明,被巡撫誣陷下獄,他不顧個人安危為之昭雪。任監察御史巡視西城時,發現宦官仗勢殺人,他予以鞭打嚴懲,皇帝降旨赦免,袁可立維持原判,立斬不赦。因官員任免之事,袁可立上疏陳其利弊,言辭激烈,且擊中時弊。皇帝震怒,俸祿被奪一年。袁可立因正直敢言而得罪權貴被罷官削籍。泰昌元年(1620年),起為尚寶丞,升少卿,轉太僕寺卿。時值邊關告急,袁可立上書言七事,皇帝採納,升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倭寇侵琉球島,袁可立率兵出海平倭,凱旋后,升兵部侍郎,累官兵部尚書、太子少保。有《撫登疏稿》和《弗過堂集》登傳世。相傳袁尚書平倭凱旋時,突遭狂風惡浪,十分驚懼,急忙禱告仙人呂洞賓保佑,並許願建廟修祠,重塑金身,常年祭祀。祈禱后霎時風平浪靜。袁尚書感其德,返里后即堆土成山,興建呂祖廟。呂祖廟坐北面南,小巧玲瓏,布局奇特,建造別緻。前有山門,中有呂祖大殿,後有八仙亭。山、殿、亭如船之桅杆,殿後深洞似船艙,整個建築如一隻大船。四周淺水環繞,遠遠望去,如船在水中行駛,令人嘆為觀止。(2001年新華出版社 尚起興 尚驥《商丘史話 ·名勝古迹》)
蓬萊紀勝雜體小引
(清)田蘭芳
吾所日見之人,豈曾有雲親見神仙也乎哉?吾所日見之人,豈曾有謂世無真見神仙之人?神仙必不為人所得見,而吾亦可不必欲見之也乎哉。豈非以傳記留傳,昭然可據,遂謂古或異於今,故如是耳。若然則是,神仙能超然物外而克盈人之耳目者,實造於文士之筆端也。審矣,而世於人之工文者,顧以仙才目之又何以稱焉。蓋以文士心思靈變,筆舌瀾翻,能狀無成有,摭虛為實,才士之才至於如士,必非塵埃之局思鈍穎,可以相方,故謂之曰仙,以其能形容乎仙之為才之至,非立一仙之程於此,衡乎能及乎此者之為無尚也。
吾姻王君堂夏,素報慕道之誠,以為神仙必可得而見也,飄飄然常有凌雲想以塵壒喧,不足以接靈風。
一旦相袁公廢囿,因高就下,鼓眾力而建琳宮焉,剩沼殘山,忽免為金城銀闕。
於是吾州才俊竟抒藻思以歌泳之,變本增華。煌煌乎,賦駕大人詩跨步虛,行間如聞麻姑之音,句里能發玉女之,是為結象於難名,樹都於無何,有不幾才而仙者哉!
掌夏欲刊以流布四方,慕道之士必謂駟王虯並紫鸞驂,繽紛將弭節乎睢渙之間,更無庸馳車乎,流沙望涯乎滄波也。則是編也,亦可備蓬瀛之典故,以資取信,倘有龍門令抱策而續至焉,知當以觀止謝之矣!
(清田蘭芳《逸德軒逸稿·小引》)
重修袁家山碑記
(清)范陽洵
戊申秋九月,余奉檄來守是州。越明年(春)二月,幕客陳雲槎,朱紫函、高蓬山偕游袁家山。歸,以所賦詩出以示余,餘明日即往登臨,見其祠宇蕭條,園林將頹。慨然,有興復之志,乃鳩工修葺,頓覺改觀。復於廟外依山傍水,植桃柳數百株,一時僚幕諸公各撰聯題額顏其殿,廟貌煥然一新。節於呂祖聖誕,寅劇賽,觀者森如堵牆,誠盛事也,爰為文以記之。
余嘗謂聖賢不必作神仙,而高過乎神仙,神仙雖不及聖賢,而斷不可不學聖賢。夫儒者得用於傳世,以行科道,而成為聖賢也,幸矣!如其不幸而至,逃入玄門遁世不悔。如唐典之隱,昆陵之休之治淶園,此豈其所甚願哉!誠以聖賢者,以身教一時,以名教萬古,雖死如生,固傳世之神仙也!神仙者以金丹永保性命,以寶筏普渡眾生,獨善兼善,亦出世之聖賢也。苟徒以煉神眠氣,脫殼飛升,逍遙間散於蓬萊弱水間,獨樂其樂,而無憂世憂民,則雖歷劫不壞,世又何貴有此神仙哉!歷考列仙傳中所載,中舉者十萬人,拔筆者八千餘處,但為身謀,無功德於世者,何可勝道?即有恩於世者,而進亦有之。立大功德者,如老子之為柱史,尹喜之為關、令仇生之仕殷,馬丹之仕晉,海蟾之仕燕,亦雖更仆,數求其名,昭史冊祀重典章者。
自有神仙以來,未有若呂祖也。呂祖固聖賢而神仙,神仙而聖賢也。方其初讀儒書,於唐會昌中兩舉進士不第,遇鍾離子得授金丹,夫道其非以世不見用,托於神仙以示隱耶,其自願混跡紅塵,廣行善事,以拯危救難,非即聖賢,悲天閔人之苦衷耶!逮我國朝劫靈效順,屢助天功,其平日忠君愛民之心,已昭然其若揭,此孚佑帝君之封號之所由加也。
余永乏茲土,有廢必與有興。已告成,而風景清幽,居然福地也。庶幾其式憑焉,從此春秋致祭,祀孔明俾,勿負我皇上酬德報功之至意,而官吏之竭誠,以將事者,可以為民祀福焉。后之官斯州者,與余同志必能力繼其盛,則此廟可以不衰矣!
爰從而歌曰:
“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
吹笛鳴劍兮,鶴唳青天。
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
佑我蒼生兮,億萬斯年。”
是為記,與會題詠諸人及同城紳士會首姓名,鐫於碑陰,俾后之君子有所稽考雲。
署睢州事即補知州范陽洵撰並書
睢州學學訓正周志承
睢州學訓導 王汝舟
直隸州州判借補睢州州判沈人驛
代理睢州州判候補未入流沈貴春
睢州吏目姚嵩慶
清道光二十九年歲次已酋八月谷
徠(《睢陽尚書袁氏家譜·文物篇》)

詩文


甘 露 台
(明)王 鐸
《甘露台》本為王鐸《贈袁樞詩冊》中之第八首,當時所描繪的是袁大司馬別業中之一景,即今日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袁家山山頂之甘露台,特錄而紀文:
台峭屬雲根,垂楊掩一門。
灑闌疑野徑,星摘冒山村。
別具漁樵味,自然涯壑存。
何須問白帝,造化在花源。
王鐸癸酉五月夜用聖教興福夫子碑為環中(袁可立子樞號環中)老親契(自《中國書法全集·王鐸卷》)
漫 成
(清)張庚
袁家山頭晴靄暖,大佛寺前春流淙。
青蒲出水僅三寸,白鳥過溪時一雙。
(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編選《晚晴簃詩匯》)
酬袁國玉蓬萊坐月韻
(清)田蘭芳
袁大司馬平泉舊墅,今創為道院,名曰“小蓬萊”。掌夏邀同諸友坐月其地。國玉有作,因酬其韻。
清 田蘭芳《逸德軒遺詩·卷下》六十六頁
蓬萊道院待月詩
(清)田蘭芳
王掌夏招,同餘瞿士、唐幼章、袁國玉游蓬萊道院待月,瞿士有詩,用工部韻見投,因次以報。
仰止湖南千仞峰,每持纖挺叩洪鐘。
朱雲才見角先折,白虎如臨席定重。
曲沼獨清終易挹,大賢泛愛實能容。
非君誰發登高興,老向交遊事事慵。
一縷殘霞掛夕峰,遙聞鶴觀動踈鍾。
衣禁靈籟吹三鼓,月耐微雲透幾重。
談美真堪醫夙病,酒醲無力起衰容。
歸來欲紀當筵事,萬轉千回意已慵。
(清 田蘭芳《逸德軒遺詩》下卷五十九頁)
浮香閣軼聞絕句五十首之二十六
(清)王祖恢
金縷歌終撤瑟期,露盤丹灶幾遷移。
蓬萊盛事原難紀,但錄當年待月時。
搶修袁家山批文
搶修袁家山批文
袁氏“陸園”在鳴鳳門內,有阜隆起,上有承露石盤,丹灶。王掌夏銓縉,薦岩推官子,抱慕道之誠。過邯鄲,題《金縷曲》二闋,以為神仙必可得而見。晚相園地建道場,名“小蓬萊”,一時竟歌詠之,薈為集曰《蓬萊紀勝》。掌夏又嘗招潛江余瞿士、田簣山蓬萊道院待月,瞿士用工部韻作詩,客盡屬和。(《睢州志·藝文》)
無 題
清 無名氏
三面清池千樹靄 半城煙雨一山高
襄 邑 歌
作者:孫昂
錦繡襄邑,
鳳凰古城.
自秦設縣郡,
至宋為中京.
有帝嚳丘,襄公墓,
有聖壽寺,賢良祠.
登袁家山而長嘯,
泛北大湖以娛情.
柳撥漁舟斜陽映,
暮至睢中晚鐘鳴.
起廢黨論袁司馬,
裕國宏謨李司農。
東坡縱筆書二賦,
湯斌治學遺儒風.
更兼鳳凰三振翅,
敢上九霄動滄溟.
噫!君不見睢州自古為靈地,
豈有邑中才俊寂寂無大名!

湖山睢州

軒向陽
麻雀雖小五臟全,睢州有湖還有山。
水若美人明眸睞,山乃尚書平倭船。
濯錦池邊好垂綸,望月台上宜憑欄。
勝景曾留東坡醉,直把襄邑作江南。

袁家山懷古

軒向陽
老睢州人還記得
當年的袁家山,
四面環水,遠遠望去
就像一艘巨大的樓船
據說,那是袁尚書榮歸后
用家鄉水土複製的大明水師的戰艦
遙想將軍當年
雄姿英發,氣吞萬裏海天
談笑間胡虜灰飛煙滅
多年不敢覬覦中原
硝煙散盡
你脫去征衣回故園
心,卻留在了那片海疆
不肯上岸
曾經魂牽夢縈的故鄉呵
怎麼就再也住不慣
多少回夢裡驚呼殺賊
醉里挑燈看劍
你是擔心賊寇會捲土重來么
可沉睡在天朝大國夢中的人們
又有誰能讀懂你眼中的憂患
然而
不久后的一段屈辱史
讓後人明白了 你的擔心絕非是杞人憂天
1840年的南海上
轟隆隆開來了英國人的炮船
那個甲午年
黃海上又衝過來倭寇的“吉野丸”
再後來啊
一群又一群窮凶極惡的洋鬼子
從北海從東海從四面八方洶湧而至
尖利的刺刀
撕碎了我們的海岸線
失去了海防的祖國啊
從此袒露了胸口
任人蹂躪了一百多年
而今天
我們終於可以告慰您的英靈了
祖國的大海上有了我們的強大艦隊
有了我們的第一艘航空母艦
更重要的是
我們將會永遠銘記先輩的遺訓
居安要思危
太平盛世亦不可忘戰
遠航吧
睢州的袁家山戰船

傳說


袁家山傳奇之呂洞賓大戰穿山甲
話說呂洞賓聽了王母娘娘的話,感到很是奇怪,直奔東海而來。
呂洞賓:東海之神來見!(東海之神立即現身)
東海神:上仙,您可來啦,快快救救東海百姓生靈吧!那修練五千年的穿山甲好厲害呀!他一來到這裡,就翻江倒海,連海底的大山都被它掀翻了,搶佔了龍宮,霸佔龍王賓妃,它口口聲聲要找您呂洞賓報仇!龍王臣屬誰敢不聽它的調遣?
正說話間,只見海上駛來百艘戰船。
呂洞賓:我等暫且迴避,以觀其變。(眾神各自隱去)
外景 東海上白天
來到近前,只見戰船上高高樹起帥旗,上書“大明兵部右侍郎登萊巡撫——袁”。袁可立是河南睢陽(今睢縣)人,奉命渡海東征,平定北遼叛亂。此事的袁可立正站在船頭遼望,忽然監軍梁之垣指著遠方急促地喊道。
梁監軍:大帥你看,那遠方是何物?是魚非魚,似龜非龜,竟然能捲起巨浪!
袁可立馬上命令各戰船頭領穩著船舵,弓箭上弦,嚴陣以待。這時突然狂風大作,惡浪滔天,軍中頻頻傳來噩耗。
報子:報大帥,戰船翻沒,將士沉海!
報大帥,幾十隻戰船被颶風捲走,去向不明!
袁可立:是何怪物,竟有如此功力!這可如何是好?不過眾將官莫要驚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家世代供奉呂祖,在這東海之上呂洞賓會來護佑我們的,說罷雙手合十向上天祈禱。(仰天長嘆)
外景東海上空白天
呂洞賓站立雲頭看得明白,果真是穿山甲帶領烏賊水族在東海上興風作浪,而且將要罹難的是自己六十年前託孤於河南睢州袁家的小徒轉世後來到人間登州做官的袁可立。
呂洞賓:袁將軍莫怕,呂洞賓在此與你助陣!
呂洞賓:好你孽種,你還沒有死?又來東海作亂。休得逞狂!
話音剛落,呂洞賓舞雙劍直奔穿山甲而來。
外景 東海上白天
穿山甲:好你個妖神呂洞賓,我穿山甲修得五千年道行,哪裡會死去呀?那次我只不過是略施小計—一個金蟬脫殼就來到東海。如今我在東海豈不更逍遙自在嗎,你呂洞賓休要管的太寬,一個凡間的將軍又與你何干!
呂洞賓:孽種你可曉得這位袁可立是我六十年前托轉來到人世的將星,今天這閑事我是管定了。
二人且戰且說,打著來到一個弱水小島間。
呂洞賓:你逍遙不了多久了!
穿山甲:呂洞賓,你這次沒有三戲牡丹,沒有那老妖婆的玉簪助你,你還有何法術施展?
呂洞賓見那穿山甲竟敢拿牡丹來戲弄自己,不禁怒火萬丈,揮舞雙劍直刺穿山甲而來。那穿山甲暗想:這八仙只會騰雲駕霧,我卻要與他水戰。況且,咱這裡還有蝦兵蟹將,會吐雲噴霧的烏賊也來相助,我且引他到海底的山谷中去。於是,大聲喝道:難道你有種敢追我到龍宮中去嗎?
說著,詐敗,潛入海底
呂洞賓:哪裡逃?
外景 海里昏暗
呂洞賓剛要下海忽然醒悟。
呂洞賓:且慢,這是否又在施詭計耍我,況且,它五千年的修鍊,法術也確實有些厲害,我不得不小心些。
呂洞賓有些膽怯,猶豫不決,卻忽然聽見有人說話。
雙劍:有我守在你的身邊,不要怕!(呂洞賓四處看不見人影)
雙劍:我是你的護身雙龍劍呀!(呂洞賓一聽大為驚喜)
呂洞賓:自從那一天,賢妻變成了雙龍劍,我一直都背在身上,晝夜不離。今日正是你我夫妻共誅妖孽之時。
雙劍:小心那孽種想在海底山谷害你,雙劍要避開它的鱗甲,直刺它的腹部。
呂洞賓:謝謝賢妻的提醒!
說著揮舞雙劍追入水中。那雙龍劍是蛇精千年修練的法寶,一到水裡就如同蛟龍出海,只殺得山崩海嘯,鱗甲紛飛。眼看就要追上穿山甲了,那穿山甲驚呼起來。
穿山甲:烏賊何在?快快助我!
那烏賊聞聲趕到,只是“通!通!”放了兩個響屁,霎時間,大海里一團漆黑。呂洞賓急忙站立海面一看,穿山甲乘機逃亡到海底峽谷。呂洞賓急忙施了個海底撈月之術。
呂洞賓:孽種,哪裡逃?
呂洞賓從穿山甲的腹部刺入雙劍,那穿山甲狂吼一聲,就死去了。霎時間,整個東海風平浪靜。
外景 睢州袁家山上白天
(特寫)河南睢縣袁家山呂祖廟
袁可立一路順風,所向披靡,平定北遼叛亂,凱旋而歸。回朝後陞官受祿,官至太子太保大司馬。他感念呂洞賓護佑之恩,退休歸里后在河南睢州(今睢縣)南城一望碧水中大興土木,比照樓船戰艦,堆土為山,山稱袁家山,數百年不減雄偉壯美之色。並在山頂建有“呂祖廟”。前有山門朝南,中有大殿三間,後有八仙涼亭。涼亭恰似船的桅杆,大殿後有一深洞正如船艙,內有呂洞賓側卧雕像,專供祭祀之用。袁家山四周碧水藍天,遠遠望去,儼然一艘大船蕩漾海中。……
有清代狀元彭定求者,以“在陸肇祥”為題錄入道經:“襄邑(今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地也。四圍林樹高聳,岩壑水水,木清華景逾濯錦。上建純陽寶殿,額曰‘夢覺迷津’。后供呂帝闔目睡像,趺坐胡床前,設丹爐。最後高亭四敞,豁達清虛。上供長生大帝及八洞仙祖聖像,皆飛現雲中。……隱寓丹訣之秘,至今靈應昭然焉”,於是袁家山在道界名重日高,從此名聞海內外,雄偉的氣勢數百年不減。
袁家山傳奇之人頭宴
明朝天啟年間,我東部沿海一帶時有倭寇侵犯,朝臣憂心重重。遂任袁可立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等地,負責備兵防海贊理征東軍務兼管糧餉,選吉日興兵起程。戰船行至大海中間,忽然狂風大作,惡浪掀天,戰船傾刻就有沉沒之危。在此千鈞一髮之際,袁可立昏暗中彷彿看到呂洞賓現身於眼前,就祈於呂祖曰:“此次東征如能轉危得勝,回朝後修山打洞,塑像奉祀”。言畢,只覺呂祖手搖佛塵,霎那間風平浪靜,船現平穩。一戰首捷,敵方退兵。
時隔數日,倭寇派一使者修書一封,特邀琉球赴宴。袁可立慷慨應允,按時赴會。酒宴廳內,陰森可怕,四周暗伏甲兵。宴席開始,忽然呈上一棵人頭,鮮血淋漓卻口唇蠕動,眼珠自轉。桌上放尖刀一把,使人見之毛骨悚然。袁可立神情鎮靜自若,一番觀察后卻順手操刀,用刀尖先從耳、鼻、口各擰一圈,然後再往眼珠上一點。只見五官破列,機關鬆動,人頭自開,現出各樣山珍海味酒席一桌。倭人見之,目登口呆,馬上撤去左右伏兵,以禮相待。敵人佩服我中華天朝之偉大,袁可立之神智,於是雙方歡飲而散,倭人答應撤出琉球,從此永不犯境。袁可立凱旋歸朝,皇上念袁可立東征有功,特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袁可立念呂洞賓海上顯聖,歸里睢州后在南城碧水中修小蓬萊一座,名曰袁家山。四周綠水環繞,茂林修竹,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後有八卦亭,亭下設一仙洞,呂祖木雕塑像祀於洞中,世代香火不絕,流傳至今。山上有蒼松翠柏,異花仙草。每逢佳日,州人大會賓客宴飲其中,談述袁大司馬蓬萊盛事,以志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