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淵故居
何子淵故居
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故居位於廣東省興寧市,是淵公舉全家之力於1927年建造的一座三堂二橫客家祖屋,是客家民系崇尚自然、天圓地方、天地人一體同春高超設計理念的展現,是客家古民居四角圍龍建築的典型代表。大門匾額光裕廬三個字為梅州著名書畫家、林鳳眠老師梁伯聰的真跡;上堂對聯“添歲又添丁,幾度酒杯傳酒令;有燈兼有月,十分春色鬧春宵”為孫中山擬聯,於佑任手書;中堂“泰運轉中華遍處歡天喜地,山居添歲月一堂暖日和風”及大門兩旁“光照前列,裕啟後人”“石馬當前高龍榕獅同拱護,雷山枕后蛟潭岐水共迴環”等堂聯為淵公親擬;前堂屏封嵌孫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銘文;大門右側刻有一段興梅百姓耳熟能詳的美麗傳奇“石馬傳說”;中廳橫樑懸掛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親為淵公贈匾“五代同堂”。
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將淵公故居公告為不可移動文物,興寧市人民政府將其定為“特色古民居”保護文物。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廣東省政協大會提案將何子淵故居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4年,淵公故里頒布為第一批“廣東名鎮名村”。
何子淵故居
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
這幾十年來,這個大家庭雖然有箭竹頂茶場的收入,但何子淵家族幾十口人並沒有從茶葉的營銷中得到實惠,一直過著粗茶淡飯,自供自給的生活,茶場收入的絕大部分都被父親通過各種渠道投入“推翻滿清政權”、“創辦新學,宣傳革命”、“接濟革命黨人”、 “支援北伐”、“捐助抗日義士”等革命活動領域。
包括1903年,同盟會早期領導人何天炯出國費用,都是淵公一手包攬(其中包括一些族人集資),前後共送出20多位優秀學生赴海外留學,尋求救國救民之路,其中有十四人加入同盟會。每當家人對何子淵的做法有意見、怨言之時,淵公的結髮妻子吳太夫人總會及時制止,規勸大家“不要說,不要說,老頭子做事自有他的分寸。”
想到這些,何瑛突然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更重了,經過幾天的慎重考慮,毅然決定拿出自己積攢多年的私房錢5000大洋,交由父母購置山地,從1927年8月起,動工興建祖屋。
何子淵故居圖冊
已建成的三堂二橫大屋,是興寧古建築大師何佛康先生的成名、代表之作,此後便有了今天的光裕廬,光裕廬總規劃佔地約8000平方米,已完工的主體建築共1250平方米,內設23個單間、6個套間(廂房)、九個天井、五個澡堂。屬夯牆基礎的磚石混合結構瓦房。
特點:
四通八達,環環相扣;
自成體系,獨立防禦;
構圖簡潔,就地取材;
生活便利,冬暖夏涼。
光裕廬落成后,整棟房屋周圍除裝設鐵絲網防護外,還豢養有四條大狗看家護院。從1930年起,因淵公工作需要,國民政府特架設專線手搖電話供他直接對外聯繫。
原載:大型文獻《興寧客家圍龍屋》一書
1949年7月14日,胡璉兵團退守汕頭,路過興寧,在石馬休整。胡璉一度曾將指揮中樞設在光裕廬,根據光裕廬前低后高的地形作扇形防禦。7月15日起,胡璉親自在光裕廬坐鎮指揮部隊,當天正午誓師。后因電話線路多次遭游擊隊破壞而匆忙撤離石馬。
胡璉兵團離開石馬後,1949年9月,共產黨領導的六團獨四大隊又將指揮中心遷到光裕廬,長達20多天,后指戰員從光裕廬出發南下,解放興寧全境。
斗轉星移,世事滄桑。歷史到了1950年代,何子淵女兒何瑛出資5000大洋興建的祖屋,成了“階級鬥爭”的專政對象。
故居圖冊
1950年土改至1976年9月9日,發生的多次政治運動中,光裕廬被搶劫、抄家、挖地三尺,淵公遺留下來的鄭板橋字畫、於佑任題聯和三十多箱古籍善本、手稿、書信,以及何子淵與孫中山的合影、與張自忠的合影、與何天炯的合影等珍貴文物,均被洗劫一空。光裕廬上堂宗祠被破壞殆盡,天面的雕樑畫棟也按文化大革命毛澤東之所謂破“四舊”標準剷平。至1969年春,三房裔孫何程雲先生冒著生命危險唯一秘藏的張發奎五代同堂大匾,亦被剛從北京接受“最高指示”歸來的紅衛兵抄家,連人帶物押至石馬公社“革委會”示眾,打算第二天一早,開萬人大會時再將“國民黨的殘渣餘孽”亂棍打死!幸好當天晚上接到上級“革委會”電話通知:“從明天開始,不要再就地正法了”而作罷。
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
從1972年下學期起,利用光裕廬大屋開設馬下小學“紅小班”,達數年之久,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天不怕地不怕“造反有理,革命無罪”的毛主席的好孩子。
光裕廬“三堂二橫”祖屋建成后,上堂一直懸掛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於佑任為何子淵題作的春聯(孫中山擬聯):
添歲又添丁,幾度酒杯傳酒令;
有燈兼有月,十分春色鬧春宵!
中堂懸掛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題贈的“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
前堂屏風嵌“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銘文。
大門“光裕廬”三個字為上世紀客家地區著名教育家、書畫家梅州梁伯聰先生的真跡。
中堂石柱上的題聯:
泰運轉中華遍處歡天喜地,
山居添歲月一堂暖日和風。
大門兩旁石柱上的題聯:
石馬當前,高龍榕獅同拱護;
雷山枕后,蛟潭岐水共迴環!
以及大門兩側對聯“光照前列,裕啟後人”,均為何子淵先生親擬。
國父:孫中山
光裕廬後山種有成片的時鮮果樹,其中五棵老龍眼樹是光裕廬落成之時,由長孫媳婦陳鳳元從娘家蒲勺圍帶回,何子淵帶領全家子弟親手栽種。另有兩棵淵公親手種植的屋前大柏樹(左松右杉)不幸毀於文革。
何子淵家族的奮鬥史,光裕廬80多年的興衰史跟中國近代史一脈相承,歷經民主革命的烽火,外敵入侵的國恨,兄弟鬩牆的“家仇”,極左記憶的屈辱,改革開放的揚眉,不管時局如何變化,命運如何多舛,淵公後裔均能因時而動,順應潮流,始終以華夏炎黃子孫自居,並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為社會做出貢獻。
這也是何子淵故居——光裕廬人文蔚起,歷久彌新的秘訣所在。
待“何子淵故居”景點初具規模后,作為廣東--梅州生態文化旅遊的一個窗口,對社會開放。屆時,擬申請國家、省級名人故居文物保護,並擇機將何子淵始創的箭竹頂茶製作工藝向廣東省文化廳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何子淵(1865--1941),字臨淑,諱東漢,廣東興寧人氏。廣東省歷史文化名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他先後創辦多所新式中小學,開風氣之先,宣傳革命思想,培養了大批人才。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嘉應州主盟人,是廣東潮州黃岡起義領導人之一,曾秘密參與策劃廣州黃花崗起義。1914年響應孫中山號召組織討袁軍,后受命興辦礦業,籌措革命經費。1920年任孫中山粵軍總司令部參議,1925年為東征軍籌餉,1941年逝世。
何子淵(1865—1941),辛亥革命元老,老革命家、教育家、實業家,中國現代教育的奠基人。字臨淑,諱東漢;石馬“光裕廬”開基祖。妻吳太夫人,育有四子四女,現後裔達五百餘人(含家屬)。
何天炯(1877~1925),字曉柳,興寧石馬鎮新群村人。中國國民黨元老、民主革命先驅。1903年,毅然剪掉髮辮,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先後結識了孫中山、黃興、廖仲愷等人。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創立同盟會,他與同邑13人毅然加入,並被舉為會計。後任同盟會廣東支部長。當孫中山、黃興不在日本時,同盟會群龍無首,組織渙散,何天炯與吳玉章等儘力設法團結各省在東京的會員,使同盟會工作得以正常進行,1911年赴香港與黃興等共同策劃廣州起義,負責運輸聯絡工作。辛亥革命后,歷任駐日全權代表、總統府最高顧問等要職,為民主革命竭盡全力, 1925年在廣州病逝。遺著有《無赫齋詩草》、《山居一年半》和《革命史衡》。
1910年辛亥革命前夕,在日本東京深情寫下《憶子淵族叔》,將子淵公喻為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華夏萬世基業的中華帝師赤松子。
丘逢甲(1864-1912),革命義士,近代詩人;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后以倉海為名。祖籍嘉應鎮平(今廣東蕉嶺)。同治三年(1864)生於台灣彰化,光緒十四年(1887)中舉人,光緒十五年登進士(1889),授任工部主事。
1895年甲午戰爭后,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台灣人民激憤,丘逢甲堅持反對並組織義軍反抗。同年5月23日,唐景嵩發表宣言,宣稱“台灣同胞誓不服倭,與其事敵寧願戰死”。丘逢甲任義勇軍統領,隔日,國會議長林維源逃亡至福建省廈門。在5月29日乙未戰爭掀起戰端,6月4日總統唐景嵩棄職逃亡福建廈門,鎮守北台灣的正規軍潰敗。其後丘逢甲見局勢不可為,攜帶家眷內渡廣東嘉應州。
后被何子淵等人創辦的興民中學聘為首任校長,並與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蕭惠長、江柏堅、姚竹英等人共同參與策劃潮州“黃岡起義”。辛亥革命后,丘逢甲被選為廣東省代表參加孫中山組織的臨時政府。民國元年(1912)元旦因肺病複發,正月初八日病逝於鎮平縣淡定村,終年48歲。
陸軍中將、154師師長:梁世驥
何貫中,子淵公六弟,民主革命先驅,上校團長。1920年奉孫中山之命與鄧仲元參謀長從福建回師北伐,在惠州平叛桂系軍閥莫榮新之時壯烈犧牲,葬廣州粵軍第一師陵園,粵軍總司令部秘書,歷史學家羅師揚作傳並題寫碑文。
梁世驥(1897—1977),字倜凡,曾任國民國命軍63軍154師師長,61軍副軍長,陸軍中將,中將教育長等職。歷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主任等職, 1957年,任農工民主黨中央候補委員,是中國農工民主黨創黨的成員之一。
(何子淵女婿,夫人:何瑛。)
何寶松(1911-2002),字勵操,廣東興寧人,師長,陸軍少將。
何子淵的本家侄孫何寶松將軍,中央軍校第四分校(廣州分校)高等教育班畢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二軍第一五七師師長。1929年春考入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軍官教導隊學生隊,結業後派往第十九路軍第六十一師先後任參謀、營副、團副。參加過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和1934年“福建事變”。
1932年1·28淞滬抗戰之時,任十九路軍61師一團連長,作戰非常勇敢,曾在上海江灣、廟行跟日寇展開殊死搏鬥,彈盡援絕之時,赤膊上陣跟日寇拼刺刀,有時候一天要拼四五次,拼到後來全連近200人最後只剩下十一個弟兄,營房被炸,埋在斷牆瓦礫下面,何尚文上校曾帶領敢死隊冒著槍林彈雨將身負重傷,處於昏迷狀態的堂侄何寶松連長救出火線;1·28淞滬抗戰結束后,隨部參加福建事變,後來參加傅作義的部隊,晉陞為陸軍少將,曾任六十二軍第一五七師師長,1949年率部隨傅作義起義,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二十四師師長、第四野戰軍兩廣縱隊第二師師長,從北京一直打到海南島,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珠江專署副專員、省民政廳副廳長、民革中央委員、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1980年後任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政協廣東省第五、六屆委員會副主席,是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何寶松的弟弟 何寶安,隨傅作義北平起義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海上先鋒艇艇長,為解放海南立下了赫赫戰功。解放后,歷任廣州市人民政府參事、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等職。
梁伯聰(1871—1945),梅州著名教育家、書法家。
梅城西區梁屋“鶴和樓”人。出身於書香門第,祖父梁廷輝,為清嘉慶進士,官至禮部郎中;父親梁鑒三,清道光舉人,曾任福建上杭縣知縣。因族中子弟甚多,特聘名師執教。梁家藏書甚豐,梁伯聰自小諸多瀏 覽,得益甚大,故學問淵博。
曾參加清末最後一期科舉考試,成為梅州歷史上最後一位秀才。為表彰梁伯聰先生的功績,梅州特建有一間“伯聰中學”以示嘉勉。
梁伯聰曾特為子淵公題寫屋名“光裕廬”。
何尚炬,何子淵長子,辛亥年間,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遠涉重洋,只身前往海外,在廣州黃花崗起義前夕失蹤遇難。
何尚榮,子淵身邊只留下二兒子尚榮協助自己從事教育管理工作,尚榮曾在石馬中學、石馬中心小學擔任校董多年,為石馬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為光裕廬籌建盡心儘力,曾是光裕廬的當家人。
何尚文,何子淵三兒子,字彬秀,陸軍上校。
黃埔四期軍官研究班畢業后,任十九路軍上校軍需處長,曾參加1932年1·28凇滬抗戰,因作戰勇敢,帶兵有方,榮獲蔡廷鍇將軍頒發的“抗日嘉獎令”和“凇滬抗日勳章”一枚,1933年福建事變,“中華共和國”成立,授陸軍少將;后參加1937年8·13凇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粵北大會戰等歷次重大戰役。1945年,抗戰勝利后,因裁軍而解甲歸田,回到粵東地區,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作掩護,為活躍在興梅山區的共產黨游擊隊從事情報策反等工作,1948年秋,興寧石馬第一次解放,何尚文被公推為馬下村第一任農協主席(1948·10—1949·03),1949年12月,不幸因病逝世,享年62歲。
何尚周,何子淵四兒子,曾任李潔之兵團後勤部供銷主任(中校),抗戰期間,曾參加“廣州保衛戰”和“粵北大會戰”等戰役,為抗日友軍的後勤保障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深受張發奎將軍的器重和褒揚。1949年5月18日,隨李潔之兵團在興寧起義后,解甲歸田。被“莫須有”的罪名劃為地主,當時當地政府還要分田地給他家耕種,而受盡凌辱折磨,九死一生。1980年辭世,享年80歲。
1920年代末,曾榮獲中南七省中國象棋聯賽冠軍,有“七省棋王”之稱。
妻 陳貴超,中國第一代“西醫助產”的傳人,出身書香門第,早年畢業於“廣東公醫醫科專科學校”(廣州,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前身),2010年11月11日在惠州壽終正寢,享年101歲。半生坎坷,歷盡磨難,得享百年高壽,堪稱奇迹!育有七子三女,收養一女,均長大成人,至今平均年齡已超過70歲。
何子淵二兒子:尚榮
何桂芳(1907·8·18—1973·12·23),字翔雲,家名阿貴哥;子淵公長孫,妻 陳鳳元,育有六子五女,兒孫滿堂。公少年穎悟,略通詩書,為弟妹們的成長,毅然放棄上學機會,作為興建光裕廬的壯勞力,夫婦倆無怨無悔地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何桂芳善於收集民間趣事,關注人間百態,說話詼諧幽默,嘻笑怒罵入骨三分,“冇路”“沙官逗七娘”“飯堂的磚柱斜了”“毛主席的光山”“打幫毛主席,一嘬一條巷,一吹一條浪”等典故,至今仍為世人津津樂道。1973年辭世,享年66歲。
何初麟,字國梁,何子淵曾孫,離休老幹部。桂芳公長子,1949年初入伍,隨彭德懷38軍南下,參加解放廣西南寧的戰鬥,因作戰勇敢,多次受到軍部嘉獎,后隨軍(梁興初任軍長)入朝參戰,共榮立大功三次。1954年歸國,轉業到廣東省建築總公司,職工醫院;1993年離休,頤養天年,妻陳芬,育有五個子女,均事業有成。
何蔚雲,何子淵孫,原山東省公安廳副廳級幹部,早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主任法醫師(正教授),二級警監(正師職、李鵬簽授)。歷任山東省公安廳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法醫室主任,中國法醫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刑事科學技術協會理事、常務理事、專業委員會主任等職, 1995年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的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其事迹被載入《中國名醫列傳》、《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專家人才庫》等辭書。
妻 陳琪蘭,育有四個子女,均事業有成。
何蒸雲,何子淵孫,第四房長子;字柳芳,武漢大學本科畢業,后入選空軍某部,任上蔚軍官。不為良相,但為良醫,轉業后調入河南鄭州某中心醫院,歷任院長、副主任醫師,精研業務,事業心強。上世紀50年代,曾為瀕於滅門的地主家庭雪中送炭,挽狂瀾於既倒!並為弟妹們的出路勞心勞力,費盡心血。現已退休,安享晚年。
妻:周淑媛,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後裔均在美國定居,發展。
何卓雲,何子淵孫,主任醫師,藝術家。
陸軍上校:何尚文(何子淵三兒)
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之時,他利用廢舊材料手工製作的香港微縮全景、澳門微縮全景,剛一出爐,便被世人爭相瞻仰,“洛陽紙貴”,轟動一時,傳為佳話。
何步雲,子淵孫,農村基層幹部,深受群眾擁戴,建有樓房一座。育有五個子女,均事業有成。
何程雲,何子淵孫,作家。廣東佛山作家協會會員、詩人,其作品以描寫細膩,雅俗共賞著稱,多次榮獲省市徵文比賽大獎。在上個世紀中葉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曾冒著生命危險保護珍貴歷史文物張發奎陸軍總司令“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直至1969年春。對“何子淵故居”籌建居功至偉。
何國森,子淵曾孫,中國人民解放軍,珠海萬山要塞海軍軍醫,後轉業梅州黃塘醫院(三甲),歷任副主任醫師,門診部黨支部書記;
妻 曾燕玲,梅州黃塘醫院高幹病區護士長。
何奇雲,子淵孫,字柏芳,在上世紀中葉那個紅色年代,家族命運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年僅15歲的他毅然帶著十一二歲的三個弟弟到“琯坑鎢礦”井下做苦力,在老工人的暗中保護下,賺錢養家糊口,歷經“土改”、“土改複查”、“三反五反”、“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歷次劫難,為淵公家族保留了一房完整的血脈,堪稱奇迹,當為淵公子孫永世銘感。
何湘雲,字松芳,尚周公第三子,在20世紀中葉,全家被劃為“地主”時,因生活所逼,曾和二哥奇雲、四弟卿雲、五弟環雲等兄弟到礦山做苦力,支撐起這個大家庭,在惠州定居,建有樓房一棟。子孫昌盛,生活無憂。
何皎雲,何尚文之子,何子淵故居管委會負責人。為人忠厚,受慈母張雪珍“熱情好客”的良好家風影響,在家鄉深受父老鄉親好評,曾收藏何孟淳(陸軍少將)錄民國元老何天炯遺詩《憶子淵族叔》,妻 何國英,助產士,第三代“西法助產”的傳人,深受鄉親愛戴。
陸軍中校:何尚周(何子淵四兒)
何環雲,字:本芳,尚周公第五子,在新疆和田地區水泥廠期間,憑自己生產技術優勢和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連續多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並很快以技術員報批轉正。歷任副業隊長,勞動服務公司副經理等職,現已退休,安渡晚年,在惠州安家,建有樓房一棟。子女均已長大成人。
女兒:曉鋒,廣州大學本科畢業,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上進心強,才貌出眾,群眾關係良好,家庭美滿,事業有成,育有兩子。
何佩雲,字:靜芳,尚周公第六子,為人忠厚老實,深受大家好評,建有樓房一座,子女均已長大,父慈子孝,事業有成。
何迎芳,尚周公第七子,1956年出生,以馬下小學附中畢業的學歷,自學成材,於打倒“四人幫”后第一年,考入高校,畢業後分配到新疆和田市糧食局機關工作,后調入四川,資中市煙草專賣局,歷任業務經理,副局長等職。
女兒:曉曦,四川外語學院本科畢業,現就職北京海南航空公司,任某部經理,才貌雙全,家庭美滿,在京定居,育有一子。
何丁雲,尚榮公之子,為人厚道,敬祖睦宗。建有獨立樓房1座,育有二子,均已成家立業,事業有成。
何子淵長孫:何桂芳
何皇麟,字國強。桂芳公第五子。在佳木斯創業,建有樓房一棟,事業有成。子佳志,已成家立業,後裔昌盛。
何援麟,字國輝。桂芳公第六子。在佳木斯工作,建有樓房一棟,子女均已長大成人,成家立業。
何玉蘭,桂芳公長女,堪江醫學院、佳木斯醫學院畢業,黑龍江,佳木斯松江醫院主治醫師,為人和善,家庭觀念重,文化大革命期間,曾想盡千方百計協助三個弟弟離開石馬,逃出生天,到佳木斯安家落戶,是光裕廬的好女兒。2008年逝世,享年80歲。
夫 孫寶昌,南下幹部。育有一子一女,後裔均在北京、安徽等地發展,事業有成。
何燕芬,尚文公女兒,1956年,作為知青應調北上加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分配到組織部門任內群幹部,1967年調進武漢鋼鐵設計院醫務所任醫師,1981年調入佛山供電局醫務室,為人心直口快,仗義執言,極願幫助他人,為弟妹們的出路絞盡腦汁,節衣縮食,先後幫助旋芬成家立業,和志遠升學就業,並幫助程雲全家離開石馬,到佛山安家。曾積極參與“何子淵故居”項目……是個好人。
夫:陳卓麟,湖北大學畢業,高級政工師,歷任武漢鋼鐵設計院宣傳部副部長,佛山供電局黨委辦主任。對妻子幫助娘家的行為從無怨言,並積極參與“何子淵故居”籌建,是個難得的好丈夫。
何麗芬,尚周公女兒,四川國防工業部儲備局,會計科科長(正科級),上世紀中葉毛澤東時代,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所遭受的大清洗、大劫難中,勇於自救,並念在血濃於水的手足之情,不計個人得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設法幫助弟妹脫離苦海,離開石馬到外地謀生,所表現出來的非凡勇氣和毅力,當為光裕廬的晚輩感念、效法和推崇。後裔昌盛,事業有成。
何秋蘭,桂芳公女兒,夫:陳仿麟,廣西地質局工程師,長子其峰,廣西地質局會計科長,註冊會計師;次子文峰,華東水利電力學院本科畢業,桂林橡膠廠,高級工程師;女兒:建紅,廣西大學本科畢業,桂林某中學高級教師,均事業有成,家庭和睦,後裔昌盛。
何佩芬,尚周公女兒,新疆巴州,州建築設計院,退休幹部;育有三子,均在市直機關、局等單位工作,均事業有成,後裔昌盛。
何旋芬,尚文公女兒,原武漢某百貨公司售貨員,現已退休,安渡晚年,育有一子一女,均事業有成。
何愛芬,尚文公小女兒,上世紀“文革”期間,在何初麟夫婦幫助下,離開血雨腥風的石馬,到佛山安家,育有一子二女,均長大成人,生活無憂,建有樓房一座。
何文新,何奇雲之子,工程承包商,長期在北方發展,事業有成。育有一子一女。
何文彥,湘雲二兒子,在惠州從事房地產等投資,成功人士,育有一子一女。
何志方,何步雲之子,西南交大本科畢業,高級工程師,深圳某裝潢設計公司總經理,育有一子一女,安居北京。妻:熊航,博士研究生畢業,現就職北京。
何曉靜,何蒸雲長女,曾任深圳衛校講師,醫學學士;后留美,獲康奈爾大學雙碩士學位,歷任美國IBM通用電器有限公司電腦軟體工程師,美國註冊醫師;育有一子(大衛)。
夫:山姆,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歷任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家庭美滿。
何惠瓊,何初麟長女,夫:劉光麟,梅州梅雁集團副總經理、工程師,長子卓俊,深圳移動通信公司工作;次子卓志,廣東工業大學本科畢業,廣州某消防中隊中隊長,上尉軍官。
何初麟
何 中,何程雲長子,佛山大學本科畢業,某台資企業技術總監。
何 彤,何程雲之子,華南理工大學本科畢業,高級工程師,年青有為,現任佛山供電局,工程部主任。
何志遠,何皎雲長子,佛山大學畢業,聰明好學,誠實守信,童叟無欺。在佛山創辦公司多年,前程遠大。
何志新,何丁雲之子,在興寧石馬衛生院工作,為“何子淵故居”籌建盡心儘力,貢獻良多。
何建輝,何蔚雲長子,山東省公安廳一級警司。
何嘉興,何卓雲之子,河南司法警官學院本科畢業,現在深圳公路局工作,踏實肯干,上進心強,群眾關係良好,是塊可造之材。
何蒸雲
何飛燕,何皎雲女兒,福建永安建築設計院,工程師;工作認真負責,積極上進,深受單位領導、同事好評。
何曉鵬,何奇雲女兒,廣東五邑大學本科畢業,90年代赴英留學攻讀碩士學位,后留英定居,發展,事業有成。
何湘萍,何國森長女,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本科畢業,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現任嘉應大學外語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深受師生好評。
何勇軍,何國森之子,梅州市人民醫院檢驗科主管檢驗師。其妻:劉雲,梅州市人民醫院泰康院區護士長。其子:何悅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