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庄

安徽省阜南縣苗集鎮平安村張庄

張庄,是一個自然村莊,隸屬於安徽省阜南縣平安村管轄,西距阜南縣城六公里,東北距苗集鎮約6.5公里,阜中公路(阜南-中崗鎮徠)穿庄而過。張庄東接沈庄,西臨老莊,南望孫庄與劉小庄,北靠劉夾道。全庄住戶60餘戶,人口300人。張庄以務農為主。

簡介


張庄,是一個自然村莊,原隸屬苗集鎮孫庄行政村,2007年實行裁併鄉村后,劃歸平安村管轄。全庄六十餘戶人口三百口人,皆以張姓,立為庄名(僅有一家梁姓)。

歷史沿革


聽聞父輩講述,本族人口因為原住地洪水泛濫毀沒家園才從外地遷來,至今已有八十餘年。此地民風淳樸,勤勞務實,熱情好客,尊師重教,不拘小節。庄民中幾乎個個能飲酒,具有典型北方人的豪爽和粗獷。受教於典型的農耕文化,這裡和廣大的北方地區一樣,講究母慈子孝,敬祖尊宗。孩子出生,一般按照族譜排輩取名。族譜如下:紀金全敬廣,振啟保家鄉。

經濟建設


全庄以務農為主。這裡屬於溫帶大陸性半濕潤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期一般2-3個月。種植農作物主要為小麥、水稻、玉米、大豆、芝麻、紅薯、棉花等等,作物一年兩熟。這裡易發自然災害主要為洪澇、乾旱、倒春寒、颱風、蟲疫病等,影響作物產量。近些年隨著氣候變暖影響,莊周圍的河塘池溝多數已乾涸,只有在夏秋雨水旺季才會存水,以往年份冬季較冷,結冰厚重的情景已少見,但每年冬季也會下3-5場雪,這也是庄民們一年中較為清閑的時候。
上世紀90年代起,受改革開放經濟大潮影響,莊裡的青壯年勞力已開始走出家園,走向廣東,浙江,江蘇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打破了單一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存生活方式。經濟來源日趨多樣化,庄民收入也隨之提高,庄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漸改善。在外出務工過程中,開闊了視野,學到了相應的技能管理經驗和知識,對庄民的思想觀念也有著不小的衝擊。但也因此出現了這個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田地荒蕪等等諸多問題。青壯勞動力大量外出,造成村莊老弱病殘的留守,親情的缺失,鄉情的牽掛,是目前大的環境下可能兩代人或者更多代人農村人為生存為發展而要付出的代價。農村人的美好生存夢想,生活夢想,城市夢想在他們的腳下會實現,只不過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這也需要我們的政府和社會更多的去思考如何真正的實現城鄉有序良好循環發展,而不只是,農村人貢獻了他們的青春和熱情,繁榮了城市,荒蕪了鄉村。

農閑習俗


庄民們閑時喜好打撲克,麻將,牌九,或是到鄰家串門聊天,靠在牆角晒晒太陽;飲食以麵食為主,米飯也是日常飲食的主角之一。早上一般吃稀飯,饃,家常菜;中午一般為米飯;晚上一般吃麵條或稀飯;庄民家家男女老幼基本上都能喝上基本,逢年過節,平常走親訪友不喝上幾杯會被誤會不給面子的。庄民們也會在自家的地里開闢出一小塊菜園,種上幾樣小菜或是水果:豆角、辣椒、馬鈴薯、茄子、韭菜、臘菜、絲瓜、蒜苗、南瓜、黃瓜、西瓜等等;或是在門前院落里栽上幾棵桃樹、梨樹、葡萄樹、蘋果樹,成了自家的小果園,這樣,平常的蔬菜水果基本上可以自產自銷了。

文化教育


莊裡孩子上學基本上是在村小學孫庄小學起步,中學在杏集中學就讀,高中就要到縣城的一中、實驗中學、二中等去就讀,當然有的家庭條件較好者可能就在縣城就讀或者被父母帶在身邊到外地上學。學習風氣比較好,當然也有讀書不成,過早出去務工的年輕人。莊裡有過兩三位老師,以前都是在村小學或中學教書,現在都已退休。

我們的希望


這裡是我們的家,即使她還不是很富裕,即使她還還有很多不完善,即使她還比較落後,但我們的根在這,她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我們為了學識,為了生存,為了生活,為了理想離開了家鄉,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回饋她,建設它。我們願意看到外面的繁華,也願意看到不是荒蕪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