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Nanjing Institute of Astronomical Optics & Technology,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CAS)於2001年4月由原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的科研部分和高技術鏡面實驗室組建而成,1998年首批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是中國專業天文儀器研製及天文技術研究和發展的重要基地,自其前身1958年成立起五十多年來,為中國天文觀測研製了眾多門類齊全的天文儀器,包括恆星物理觀測儀器,太陽物理觀測儀器,人造衛星觀測儀器,天體測量觀測儀器,射電天文觀測儀器,空間(含球載)天文觀測儀器等。

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有兩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20多人。南京天光所擁有1個博士后流動站,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兩個一級學科和三個二級學科的碩士、博士培養點,以及兩個全日制專業學位的培養點,且是江蘇省先進光學製造技術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還是中國專業天文儀器研製和天文技術研究發展的重要基地。有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20多名。在學的研究生共50名,其中博士生10名。

歷史沿革


1958年12月11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儀器廠籌備處在南京成立正式。
1959年5月7日,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儀器廠。
1960年5月1日,正式掛牌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儀器廠。
1966年2月10日,“216”辦公室與南京天文儀器廠合併,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天文儀器廠。
1970年11月28日,更名為南京天文儀器廠。
1979年7月26日,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儀器廠。
1991年10月20日,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
2001年4月21日,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科研部分及高技術鏡面實驗室組建成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有兩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20多人;現有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20多名。
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定強(非全職)、崔向群(非全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君驊(非全職)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崔向群(非全職)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張思炯、肖東

科研部門

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建設運行有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設立的科研部門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2個研製中心,並建有主動光學、系外行星探測、自適應光學、激光光譜技術、主動面板、鍍膜、低溫等20多個專業實驗室。
國家重點實驗室:望遠鏡新技術研究室、太陽儀器研究室、天文光譜和高分辨成像技術研究室、鏡面技術實驗室、大口徑光學技術研究室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天文光學技術重點實驗室
研製中心:望遠鏡工程中心、南極天文技術中心

設備設施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是中國專業天文儀器研製及天文技術研究和發展的重要基地,自其前身1958年成立起五十多年來,為中國天文觀測研製了眾多門類齊全的天文儀器,包括恆星物理觀測儀器,太陽物理觀測儀器,人造衛星觀測儀器,天體測量觀測儀器,射電天文觀測儀器,空間(含球載)天文觀測儀器等。並為美國、法國、俄羅斯、西班牙、印度、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研製了30多台天文儀器。

合作交流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電子科學與技術系簽訂所系合作協議,與南京理工大學共建天文光學超分辨探測聯合實驗室,與長春理工大學等建立戰略合作關係。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根據學科發展和人才需求,相繼與英國倫敦大學光學實驗室、TTL公司和西班牙ING和埃及國立天文台等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並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和人才培養等工作。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截至2000年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分別獲國家、中國科學院及省級科技成果獎多項。其中作為第一獲獎單位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天文望遠鏡光學的研究)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全國科學大會獎8項;作為第二獲獎單位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得院省級的各種獎25項。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2001年來,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連續八年入選年度“十大天文進展”獎。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LAMOST勝利落成並通過國家驗收,被評為“200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入選“2008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入選“2008年度十大天文科技進展”,位居榜首。在國內外學術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99篇,其中SCI和EI收錄文章137篇。已申請專利50項,其中發明專利43項,已授權發明專利17項。
獲獎概況
獲獎名稱獲獎類別
高精度大口徑非圓形超薄鏡面研製技術2010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近地天體望遠鏡系統工程2010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大口徑主動光學實驗望遠鏡裝置2005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高精度大口徑天文鏡面磨製技術2004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拼接鏡面主動光學技術1999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折軸階梯光柵分光儀199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1998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超新星巡天系統1997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2.16米光學望遠鏡1997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多通道太陽望遠鏡1995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薄鏡面主動光學實驗系統1994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光學信息系統1993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天文望遠鏡光學的研究1991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9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長露光照和天頂筒的研製及其應用1991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太陽精細結構望遠鏡1990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註:獎項太多未全部顯示,詳情見參考資料
專利項目
專利名稱專利類別申請號專利授權日期發明人
天文望遠鏡主動光學主動支撐的電控系統發明200410014396.12006-4-19張振超、崔向群、王佑、李國平、畢汪虹、馬禮勝
採用主動壓力拋光碟磨製非球面光學鏡面的方法發明200310112784.92005-7-20楊世海
一種主動壓力拋光光學磨鏡設備的壓力控制器發明200310112760.32005-3-9汪達興、王磊
大型天文望遠鏡鏡面位移控制系統發明01113668.52004-2-25張振超
一種測量工件平行度的裝置實用新型03219409.92004-1-17倪厚坤
一種天文望遠鏡鏡室的定位和裝調機構實用新型01272828.42004-1-17陳海元
遠離物體微位移測量裝置實用新型01244750.12003-11-26胡企千、王永、周尊源
大型天文望遠鏡中力促動器的電控系統發明01113669.32002-10-9張振超
遠離物體微位移測量裝置實用新型01244750.12002-10-9胡企千、王永、周尊源
大型天文望遠鏡鏡面位移控制系統發明01113668.52002-10-2張振超
光學反射鏡的固定調整裝置實用新型240694.22002-02-20姚正秋、郝偉娜
模塊姿態控制結構實用新型ZL 99228295.02000-03-03屈元根、陳憶
電驅動控制器用高頻磁耦合器實用新型ZL 98251132.91999-11-13汪達興
一種強X光源探測器實用新型ZL 98227402.51999-10-02姚正秋、王躍飛
天文望遠鏡的光纖焦面裝置實用新型ZL 97207385.x1998-8-15胡寧生、胡之君
一種氣壓式力促動器實用新型ZL 97236305.x1998-12-04姚正秋、崔向群、王躍飛
蠕進式自行進巷道掘進機實用新型ZL 97236540.01998-10-17郭偉遠
天文望遠鏡的焦面目標識別測量裝置實用新型ZL 97207384.11998-08-15胡寧生、胡之君
註:專利太多未全部顯示,詳情見參考資料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擁有2個博士后流動站,是中國科學院大學 兩個一級學科和三個二級學科的碩士、博士培養點,以及兩個全日制專業學位的培養點,且是江蘇省先進光學製造技術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還是中國專業天文儀器研製和天文技術研究發展的重要基地。
博士后流動站:天文學、光學工程
博士培養點(2個,一級學科):天文學、光學工程
碩士培養點(2個,一級學科):天文學、光學工程
博士研究生培養點(3個,二級學科):天體物理、天文技術與方法、精密儀器及機械
碩士研究生培養點(3個,二級學科):天體物理、天文技術與方法、精密儀器及機械
專業學位培養點:光學工程、儀器儀錶工程
主要學科方向:
1、光學/紅外望遠鏡新技術:新概念望遠鏡的方案研究,主動光學和自適應光學技術,巨型精密機械,大口徑高精度鏡面支撐技術,高精度低速跟蹤自動控制技術,南極(極端條件)望遠鏡關鍵技術;
2、天文光譜和高分辨成像技術:多目標光纖光譜技術,太陽系外行星探測技術,高解析度光譜技術,三維光譜成像技術;
3、高精度大口徑天文光學鏡面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研究;
4、太陽望遠鏡及其新技術:太陽磁場測量,雙折射濾光器。

教學建設

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在學的研究生共50名,其中博士生10名。

文化傳統


所徽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一、設計題材:
本標誌選擇星球作為創作載體,運用天文望遠鏡外觀造形作為創作元素,結合天文儀器、光學鏡面的概念,通過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的英文簡稱“NIAOT”進行巧妙演變而成。
二、造型的意義:
(1)標誌以簡潔流暢的線條,象徵性勾畫出地平線與宇宙星空,將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的英文簡稱“NIAOT”中的字母“A”字,抽象演變成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簡稱LAMOST)的外形,完美表達了我所作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基地的鮮明特徵,展示了我所在天文技術研究和發展領域無限廣闊的前景。
(2)標誌色彩採用蔚藍色,符合天文研究對象——宇宙天體的本色,也象徵科學研究需要激情迸發的創造與冷靜求實的精神相統一。
(3)整個造型簡潔,構成獨特,形式嚴謹而優美,現代感強、易記、易宣、易識別,視覺衝擊力強。
三、精神內涵:
(1)標誌寓意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從事天文光學高精尖技術的研究,立足祖國大地,探索浩瀚宇宙,遙測燦爛星空,志在造福人類,充分展示科研人員求實、求精、求高、創國際一流的事業心。
(2)LAMOST的造型,既展示了天文高新技術領域,又展示了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勇於承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天文技術研究重大項目的科研開拓先鋒形象。
(3)面向宇宙太空的開放形圖案,寓意科研人員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體現科研人員敢上九天攬月的創新精神,展現科研人員探索宇宙空間奧秘的無限創造力。

科普活動

2012年5月2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向公眾進行了開放。在科普志願者的帶領下,50多位市民參觀了國家大科學工程項目—郭守敬望遠鏡模型、南極低溫實驗室、垂直檢驗塔、四米磨鏡機以及南京天光所所史陳列室。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姚正秋研究員給前來參觀的市民做了題為“天文與望遠鏡的發展歷史”的科普講座。
2015年5月16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舉辦了2015年公眾科學日活動,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了院重點實驗室等重要研究基地,並積極開展了相關知識傳播和科學普及活動。
2015年6月15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與南京高校天文聯合會聯合舉辦的科普宣傳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舉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30名天文愛好者協會成員參加了活動。

機構領導


歷任領導

2001--2006常務副所長(法人代表)栗效東2001.4---2004.1
黨總支書記張麗萍2001.4---2006.6
副所長朱永田2001.4---2006.1
所長(法人代表)崔向群2004.1---2006.1
2006--2010所長(法人代表)崔向群2006.1---2010.3
黨委書記張麗萍2006.6---2010.3
常務副所長栗效東2006.1---2010.3
副所長朱永田2006.1---2010.3 

現任領導

所長:朱永田
黨委書記、副所長:李國平
副所長、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宮雪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