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墜釣法
釣魚方法之一
狹義上的理解是相對於“沉底墜釣法”而言的。核心是指在水中釣組的墜子不觸底,處於懸浮狀態。這種狀態下,鉤、墜、連接環等的重力與漂等的浮力處於平衡狀態,因而整個釣組的狀態,是比較靈敏的。
廣義上的理解是指以“懸墜”為核心附加一些相關的元件和技術,諸如細線小鉤、短竿細尾立漂、溶散性餌料等等。因為“懸墜”本身不是孤立的,必然與相關的元件或技術聯繫在一起。
懸墜釣法
完整手竿釣組是由浮標、主線、子線、鉛墜、鉤等組成,形成了浮標、線組、配重的“三系統"。其中浮標與線組、配重所排開水的重量而產生的浮力是方向向上的力。而線組自重(包括水線、子線、太空豆、連接環)和配重(包括鉛皮座、鉛皮、釣鉤、鉤餌)受地球引力所產生的重力是向下的力。兩種方向相反的力將主線拉緊並直立於水中,“三系統"配置的不同,構成了不同釣技釣法。使用相同長度的釣竿,採用相同的拋投釣法,台釣釣法與傳統釣法在“三系統"配置上的最大不同點是:懸墜釣以懸墜為特徵,傳統釣法釣卧底墜為特徵。傳統釣法的釣組配置較為簡單,鉛墜重力略大於浮標的浮力,鉛墜落入水的底部。台釣釣組的配置頗為講究,要求主線中鉛皮座、鉛皮、連接環、釣鉤和子線等物件的重量之和。與調好后的浮標能直立於水中且標尾露出水面一定的目數而達到相互平衡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鉤餌的重量成為墜重的一部分,墜則懸浮於水中稱之為懸墜。用此種方法釣魚,稱之為懸墜釣。
,《懸墜釣鯉魚鉤率低》(《釣魚》二,簡稱《懸》),懸墜釣短竿、鉤、細線釣魚,底墜釣竿、線釣魚。錯誤,害。錯誤,符合懸墜釣鯉魚的實踐,說其有害,是因為這種說法不利於讓更多的人學習、掌握懸墜釣法。在這裡,讓我們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懸墜釣法的由來:
上個世紀80年代未,我國釣魚界有兩場影響很大的釣魚比賽,一次在杭州,一次在北京。這兩次比賽由大陸和台灣釣魚高手參加,比賽的結果震驚了大陸釣界:兩次比賽的前十名全是台灣釣友。一石激起千層浪,大陸釣魚界掀起了學習、探索台灣釣友釣魚方法的熱潮。
1989年,當時大陸唯一的釣魚雜誌《中國釣魚》在第三期里刊登蔣建春《海峽兩岸釣魚比賽側記》一文,文中寫道:“在鉤漂墜的組合上,他們的方法與大陸選手完全不同:鉛墜在上,與鉤相連的是長約一尺的長腦線,漂墜配比是使兩鉤上餌后一鉤正好落底,另一鉤懸在高二指處……”,儘管文中沒有確定台灣選手使用的釣法名稱,卻明確指出了這是一種新的鉤、漂、墜組合方法,這種方法的最顯著的特點是:“鉛墜在上”。
1990年,郝戰平、林漢明釣友在《揚長避短、奪取勝利》一文中把台灣選手使用的釣法稱為“台灣釣友的釣法”,把這之對應的鉛墜落底的底墜釣法稱為“習慣釣法”。
在後一段時間裡,《中國釣魚》陸續刊出了探討台灣釣法的署名文章,把台灣選手使用的釣法分別稱為“台灣釣鯽技術”、“手竿長腦線垂釣”、“台灣釣鯽經驗”、“台灣淡水釣鯽法”、“台灣釣鯽法”等不同叫法。直到1991年底,《中國釣魚》刊出的署名福泉的文章《海峽兩岸釣友切磋釣鯽技藝》里,三次提到了“台灣釣法”這個嶄新的叫法。
“台灣釣法”的叫法並沒有立即為大陸釣界所接受,以後幾期的《中國釣魚》刊出的有關文章里,仍有“台灣長腦線釣技”、“台灣釣技”、“手竿釣鯽”等提法出現,把底墜釣法稱為“我們的習慣釣法”、“傳統的辦法”。
1992年第四期《中國釣魚》中,黃燕釣友首次在文章的標題里提到台灣釣法:《台灣釣法淺談》,並在文中多次將台灣釣友使用的鉤漂墜組合方法得簡潔地稱為“台灣釣法”。
1993年初,台灣釣法的提法也傳到台灣釣界:台灣釣魚雜誌社長在為海峽兩岸釣友賀新春的文章里以《台灣釣法的省思》為標題,刊登在《中國釣魚》1993年第一期上。1993年5月出版的《中國釣魚》第三期里,編輯按語說:“對於任何一種進的科學的釣法,我們都應該學習、領會實質、掌握要領。”“台灣釣法所具有的操作輕便、靈敏快速、中魚率高等多種優點,無疑是對底墜釣法的一次挑戰。”按語為台灣釣法確定了含義,為全國釣友統一了口徑,僅在《中國釣魚》1993、1994年的文章的標題里,台灣釣法出現了20次之多,有的釣友則更乾脆,將其簡稱為台釣,將台灣釣法的浮漂為台漂,與台灣釣友相對應的大陸釣友的釣法稱為傳統釣法。
到了1995年,有的釣友突然指出,台灣釣法的提法不科學,應改名為“懸墜底釣術”、“長腦線懸墜底釣法”,有人則望文生義地將台灣釣法解釋為台灣省的所有的釣魚方法,把傳統釣法解釋為大陸幾千年來釣魚時使用的所有的釣魚方法。為此,一些釣友提出異議。新疆的屈濟道釣友在文章中說:“台釣一詞已廣為流傳,知之者眾;為台釣一詞既簡煉又有多種含義,故還是稱為台釣為好。”儘管如此,釣界還是對台釣有了一些不少的新叫法,懸墜釣法就是其中之一。
與台灣釣法相比,懸墜釣法的提法更直觀,更具體,更形象,因而也被越來越多的釣友所認可。在當今眾多的釣魚媒體上,釣友們在交流釣技時,懸墜釣法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懸墜釣法與傳統釣法的主要區別在於鉛墜在水底的位置,而與用竿的長短、線的粗細、鉤的大小無關,也與提竿的頻率、垂釣的魚種無關。
把懸墜釣法理解為“短竿、小鉤、細線釣小魚”,是前幾年釣魚比賽“劍走偏鋒”的結果。由於前幾年釣魚比賽中的“對象魚”、“標準池”多了些,這些比賽中又是懸墜釣法的一統天下,這才讓人把懸墜釣法誤解為“短竿、小鉤、細線釣小魚”,這倒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在我們提倡與世界釣魚活動接軌、讓釣魚人走向自然水域的今天,糾正過去的不當認識,重新審視懸墜釣法,當是十分必要的。
釣鯉魚的調漂方法
首先,不可否認,短竿、細線、小鉤、小餌能釣到大魚,也能釣到大鯉魚。尤其在水面較小、鯉魚密度較大的水域里,短竿細線因為利於操作,也能獲得豐收。
對於相當多的一部分釣友而言,釣鯉魚的去處往往是水廣魚稀的自然水域。在這些水域里,如果再用短竿、細線、小鉤、小餌,釣獲大鯉魚的機會相對要小些。一些用傳統釣法的釣友用長竿、長線、重窩、大餌,無疑是多年來在這些水域里釣鯉魚的行之有效的經驗結晶。在筆者這些年的釣鯉實踐中,竿最長用到7.2米,線最粗用到0.4毫米,餌最大用到核桃大,水深最多釣過十米多……,調的釣組卻一直是懸墜釣組。
用懸墜釣組釣鯉魚首先要選擇適用的浮漂:這種浮漂的漂體浮力(實際上是承載力)要夠,漂尖要細、要長。
懸墜釣鯉的釣組調整一般是調一拖一觸,意思是說上餌觸底,下餌拖底,也有人稱調單立,意思是說短腦線直立,長腦線彎曲。
釣組的調整方法是先在底鉤上掛鉛皮測水深,讓漂尖露出水面一半,后將水線挽起,在雙鉤不觸底的狀態下調整鉛墜讓漂尖全部露出水面。
《懸》文作者認為,底墜釣組的餌鉤離主線距離遠,鯉魚吃餌時較放心。而懸墜釣組的兩根直立的腦線離餌近,容易被鯉魚聞到和看到,加上“大鯉魚特別狡猾”,能區別出哪是直立的釣線,哪是水中的草棍,所以,懸墜釣鯉魚的上鉤率就低。
這種觀點看似有理,卻經不起認真分析:底墜釣組入水過程中,鉛墜在前,餌鉤在後。鉛墜落底后,餌鉤在鉛墜的拉動下也隨即落底。這時,底墜釣組的腦線很可能是彎曲的,餌鉤的落底位置並不一定是在拉直的腦線長度之外,懸墜釣腦線與餌鉤的水平距離與底墜釣水線與餌鉤的水平距離相差不會太大。
退一步說,就算這兩個距離有差別,那“特別狡猾”的大鯉魚既然能看到、能聞到懸墜釣組直立的腦線,也一定能看到、能聞到底墜釣組平卧的腦線。那“特別狡猾”的大鯉魚既然能分辯出哪是懸墜釣組直立的腦線,哪是水底站立的草棍;也一定能分辯出哪是底墜釣組平卧的腦線,哪是水底平卧的草棍。腦線的直立與平卧,不應該成為影響釣鯉魚魚獲的決定因素。
那麼,懸墜釣組與底墜釣組在釣鯉魚就沒有區別嗎?懸墜釣組的優點在何處?
在早期的探索懸墜釣法文章中,一些釣友曾指出,懸墜釣法主要優點在於:一是隱蔽性好,二是靈敏度高。
懸墜釣法的隱蔽性好比較容易理解:因為懸墜釣法的鉛墜在上,尤其在腦線較長時,提竿時鉛墜的活動不容易驚動水底正在覓餌的魚。而底墜釣組提竿時,鉛墜多經過水底魚的眼前,體積較大(相對腦線、水線而而言)的鉛墜就容易引起魚的驚覺。
懸墜釣法的靈敏度高許多釣友都知道,但解釋起來比較麻煩,因為這涉及到餌鉤的位移盲區。餌鉤的位移盲區問題以前我曾作過說明,這裡再簡單介紹一下。
不管懸墜釣組還是底墜釣組,餌鉤都有自己的位移盲區。在這個區域里,無論餌鉤如何位移、運動,漂尖都不會出現相應的反應。要認識釣組性能,要比較釣組的靈敏度,了解餌鉤位移盲區的體積大小和位置高低至關重要。
在底墜釣組中,長腦線餌的位移盲區範圍是以鉛墜為球心,以長腦線為半徑的半球體;短腦線餌的位移盲區範圍是以鉛墜為球心,以短腦線為半徑的半球體,由於長腦線餌的位移盲區範圍比短腦線餌的位移盲區範圍大,我們可以說魚吃短腦線餌時釣組比較靈敏,魚吃長腦線餌時釣組比較遲鈍。如果有甲乙兩個釣組,甲釣組中的兩根腦線比乙釣組中的腦線長,甲釣組中的兩個餌鉤的位移盲區要比乙釣組中的兩個餌鉤的位移盲區要大,我們可以說乙釣組要比甲釣組靈敏。
如果有兩個懸墜釣組,甲釣組中的兩根腦線比乙釣組中的腦線長,甲釣組中的兩個餌鉤的亞盲區要比乙釣組中的兩個餌鉤的亞盲區要大,我們可以說乙釣組要比甲釣組靈敏。
在漂體、漂尖的浮力能夠與鉛墜的重力平衡的情況下,如果我們把底墜釣組的浮漂下移,讓水線適當縮短,就會出現鉛墜稍微離地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餌鉤位移盲區的中心位置有所提高。這種釣組既不是傳統釣組,也不是懸墜釣組,但接近傳統釣組。實際垂釣中,由於餌鉤位移盲區的提高,這種釣組靈敏度比傳統釣組略高。
如果我們把浮漂繼續下移,讓水線繼續縮短,釣組就可能出現鉛墜離地較高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餌鉤的位移盲區中心位置繼續上移。
如果我們把浮漂的位置再下調,讓水線再縮短,釣組就可能出現一餌擦底、一餌懸空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每粒餌鉤的重浮力差與漂尖下沉1目產生的浮力相等,不管魚吃哪粒餌鉤抬頭,浮漂都有上浮1目的反應。這種釣具組合就是標準的懸墜釣組,這種釣組的靈敏度比前三種情況都高,餌鉤的位移盲區可稱為亞盲區(餌鉤進入盲區前浮漂有一小段上浮距離)。
在用懸墜釣組釣鯉魚時,漂尖的反應往往是先“一頓”,然後慢慢入水。而底墜釣組往往是漂尖直接入水,而沒有“一頓”。有沒有“一頓”這一預警信號,對釣鯉魚的魚獲是有影響的。因為用懸墜釣組有預警信號,釣手提竿時有思想準備,更利於獲魚。
也有人說,因為底墜釣組較遲頓,能過濾小魚鬧鉤的信號,利於釣大鯉魚。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也有不少人在釣大魚時經常這樣做。筆者認為,這種做法不是對付小魚的最佳選擇。
懸墜釣組正確調漂后,小魚鬧鉤的信號與大魚吃餌的信號是有明顯區別的。只要多釣幾次,分清這些信號並不困難。而要了解水底的魚的活動狀況,比較實際的辦法是提高釣組的靈敏度,也就是說,要讓我們使用的釣組更靈敏些。釣組反應靈敏,水底的魚接近餌鉤時,浮漂就可能輕輕晃動,魚吸餌的瞬間,浮漂就可能出現有力的一頓,餌鉤再有其他位移,浮漂也會有較明顯的反應。而使用反應遲鈍的釣組垂釣,等於照相機鏡頭的焦距不準,等於人的眼睛有了白內障,等於雷達天線失靈。一般情況下,筆者不主張將釣組有意識地調鈍。
這種調漂方法讓釣組有多種優點:
餌團可以用到花生米大,拇指大,核桃大,真正實現以餌為墜,標尖能在四、五級的風浪中穩穩站立。
標尖一半露出水面,一半沉入水中,釣手可以用五米、六米、七米甚至更長的手竿垂釣,並不影響觀察,可以同傳統釣法一樣用長竿與大魚周旋。
魚吃餌下拉時,標尖有一半的長度入水,魚吃短腦線餌上浮時,標尖有一半的長度出水,短腦線餌化散后,標尖也有一半的長度出水。標尖的這些靈敏反應,有利於釣手抖竿提魚或提竿換餌。
只要標尖的直徑不是太大,只要浮標不破不壞,釣手在垂釣時可以用豆粒大的小餌,也可以用拇指大的大餌,餌的大小可以隨時變換,不需重新調標。
同《懸》文作者一樣,一些人對懸墜釣法也曾提出過的其他非難:說懸墜釣法裝備豪華、昂貴,工薪階層玩不起;說懸墜釣法只適合在標準池塘里釣鯽魚,不能在野釣環境中應用;說懸墜釣法小竿細線,只能釣小魚,不能釣大魚……。這些說法都是因為對懸墜釣法的缺乏了解造成的,懸墜釣法與傳統釣法的區別,僅僅是鉛墜的懸空與落地。只要多學習,多實踐,用懸墜釣法完全可以同傳統釣法一樣,在水庫野塘里與大魚決戰,與風浪搏鬥。如果說還有別的不同的話,那就是懸墜釣法比傳統釣法更先進,更科學,釣魚的感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