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師範大學
公辦全日制高等院校
貴州師範大學(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簡稱“貴州師大”,坐落於貴州省貴陽市,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貴州省共建,以教師教育為特色的綜合性學科布局的省屬重點大學,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貴州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學校創建於1941年,原名為“國立貴陽師範學院”;1950年改名為“貴陽師範學院”;195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正式交貴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58年,中共貴州省委決定在貴陽師範學院內以聯合辦學的形式成立新的“貴州大學”;1959年,貴州大學從本校分出;1985年更名為“貴州師範大學”;1996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屬重點大學;2004年,原貴州理工職業技術學院併入。
截至2020年6月,學校有雲岩區、白雲區(求是學院)和花溪區三個校區,佔地面積近2800畝;有在校學生4.27萬人(含求是學院本科學生13000餘人),在職教職工2595人;設有24個學院,有本科專業81個;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2個。
民國30年(1941年)10月,國立貴陽師範學院創建,設有教育學系、國文學系、英語學系、數學系、史地科、理化科。
民國31年(1942年),學校增設體育童子軍專修科;同年,設立國立貴陽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小學。
1950年10月,學校更名為“貴陽師範學院”。
1954年10月,教育部委託貴州省人民政府管理貴陽師範學院;同年11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學校。
1958年,貴州省委決定在貴陽師範學院現有條件和師資設備的基礎上建立貴州大學,貴陽師範學院不撤銷,兩校同時並存。
1967年,貴州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貴陽師範學院革命委員會”。
1979年,廢除“貴陽師院革命委員會”,恢復“貴陽師範學院”。
1985年3月,學校更名為“貴州師範大學”。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處,依託貴州師範大學,貴州省高等師範院校師資培訓中心成立。
1996年,學校被貴州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屬重點大學。
2004年,原貴州理工職業技術學院併入學校。
2006年,學校被列入教育部“對口支援西部高校計劃”,與廈門大學結成對口支援關係。
2013年7月,學校正式獲批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2015年,學校成為教育部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學校。
2017年,學校成為進入教育部/國家外專局“111計劃”。
2018年,入選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2019年,學校獲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2021年7月26日,入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2020年現有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級學科碩士點。
貴州師範大學
截至2020年6月,學校設有24個學院、1所繼續教育學院、1所獨立學院,開辦本科專業81個。
學院 | 專業名稱 | 設置年份 | 學位 | 類別 |
---|---|---|---|---|
文學院 | 漢語言文學 | 1941 | 文學 | S |
漢語國際教育 | 2001 | 文學 | F | |
傳媒學院 | 廣播電視學 | 2001 | 文學 | F |
播音與主持藝術 | 2005 | 藝術學 | F | |
傳播學 | 2017 | 文學 | F | |
法學院 | 法學 | 1999 | 法學 | F |
外國語學院 | 俄語 | 1952 | 文學 | S |
英語 | 1941 | 文學 | S | |
日語 | 2003 | 文學 | F | |
歷史與政治學院 | 歷史學 | 1944 | 歷史學 | S |
思想政治教育 | 1960 | 法學 | S | |
社會工作 | 2002 | 法學 | F | |
政治學與行政學 | 2003 | 法學 | F | |
公共事業管理 | 2001 | 管理學 | F | |
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 | 園林 | 2001 | 農學 | F |
地理信息科學 | 2002 | 理學 | F | |
環境科學 | 2011 | 理學 | F | |
土地資源管理 | 2013 | 管理學 | F | |
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 化學 | 1944 | 理學 | S |
應用化學 | 2001 | 理學 | F | |
科學教育 | 2003 | 教育學 | S | |
材料化學 | 2011 | 理學 | F | |
國際旅遊文化學院 | 文化產業管理 | 2010 | 管理學 | F |
旅遊管理 | 2002 | 管理學 | F | |
酒店管理 | 2016 | 管理學 | F | |
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2003 | 工學 | F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2003 | 工學 | F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2010 | 工學 | F | |
材料與建築工程學院 | 冶金工程 | 2004 | 工學 | F |
土木工程 | 2004 | 工學 | F |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2010 | 工學 | F | |
工程管理 | 2011 | 工學 | F | |
工程造價 | 2015 | 工學 | F | |
金屬材料工程 | 2004 | 工學 | F | |
體育學院 | 體育教育 | 1961 | 教育學 | S |
運動訓練 | 2004 | 教育學 | F | |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 2004 | 教育學 | F | |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 | 2012 | 教育學 | J |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電子商務 | 2003 | 管理學 | F |
市場營銷 | 2007 | 管理學 | F | |
財務管理 | 2012 | 管理學 | F | |
圖書館學 | 2001 | 管理學 | F | |
經濟學 | 1999 | 經濟學 | F |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2001 | 管理學 | F |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綜合文科) | 1941 | 教育學 | S |
教育技術學(教育信息技術) | 1999 | 教育學 | S | |
學前教育 | 2009 | 教育學 | S | |
小學教育 | 2012 | 教育學 | S | |
心理學院 | 應用心理學 | 1999 | 理學 | S |
大數據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1996 | 工學 | S |
數字媒體技術 | 2012 | 工學 | F | |
通信工程 | 2015 | 工學 | F | |
物聯網工程 | 2013 | 工學 | F | |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 2016 | 工學 | F | |
數學科學學院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1941 | 理學 | S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2005 | 理學 | F | |
應用統計學 | 2015 | 理學 | F | |
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 | 物理學 | 1944 | 理學 | S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 1999 | 理學 | F | |
電子信息工程 | 2011 | 工學 | F | |
天文學 | 2017 | 理學 | F | |
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科學 | 2001 | 理學 | S |
生物技術 | 2001 | 理學 | F | |
生物工程 | 2005 | 工學 | F | |
園藝 | 2011 | 農學 | F | |
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 | 地理科學 | 1944 | 理學 | S |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 1999 | 理學 | F | |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 2002 | 理學 | F | |
音樂學院 | 音樂學 | 1985 | 藝術學 | S |
舞蹈學 | 2010 | 藝術學 | F | |
音樂表演 | 2011 | 藝術學 | F | |
舞蹈表演 | 2010 | 藝術學 | F | |
美術學院 | 美術學 | 1985 | 藝術學 | S |
視覺傳達設計 | 2001 | 藝術學 | F | |
環境設計 | 2001 | 藝術學 | F | |
攝影 | 2006 | 藝術學 | F | |
繪畫 | 2006 | 藝術學 | F | |
動畫 | 2009 | 藝術學 | F | |
書法學 | 2014 | 藝術學 | S | |
產品設計 | 2001 | 藝術學 | F | |
服裝與服飾設計 | 2001 | 藝術學 | F | |
繼續教育學院 | —— | —— | —— | —— |
國際教育學院 | —— | —— | —— | —— |
截至2020年6月,學校有在職教職工2595人,其中師資1794人,師資中有教授303人、副教授695人。
截至2020年6月,學校師資隊伍中有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人選1人、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4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模範教師2人、全國優秀教師11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4人、全國師德標兵1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優秀教師2人、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先進工作者2人、全國兩課優秀教師1人、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年度影響力人物3人、全國優秀社科普及專家1人、教育部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1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人、貴州省核心專家7人、省管專家34人、貴州省優秀教師13人、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7人、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黔靈學者”5人、貴州省優秀科技工作者10人、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20人、省青年創新人才獎3人、省青年科技獎14人、省高層次創新人才38人、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帶頭人26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名師7人;有“候鳥型”特聘教授22人。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人選 | ||
李建軍 | ||
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 | ||
伍鵬程 | ||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技術帶頭人 | ||
周忠發 | ||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 ||
陳慶富 | ||
國家級“教學名師” | ||
項昭 | ||
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 ||
熊康寧 | ||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 ||
謝曉堯 | 王洪禮 | |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 ||
周欣 | 王洪禮 | 張映堂 |
劉興鼎 | 吳厚炎 | |
貴州省核心專家 | ||
周欣 | 周忠發 | 熊康寧 |
顏同林 | ||
貴州省管專家 | ||
伍志燕 | 楊斌 | 吳夏平 |
龍健 | 肖遠平 | 陳華森 |
龔維 | 謝廷秋 | 王洪禮 |
周忠發 | 黎道洪 | |
貴州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黔靈學者” | ||
易聞曉 | 楊斌 | 伍志燕 |
截至2020年6月,學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覆蓋32個二級學科)、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2個(覆蓋107個二級學科)、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獨立設置1個、自主設置6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領域)授權點9個、貴州省國內一流建設學科4個、貴州省區域內一流建設學科4個、貴州省“世界一流建設學科II類學科(群)”2個、貴州省“國內一流建設學科I類學科(群)”1個、省級特色重點學科11個、省級重點學科13個。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國語言文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數學、地理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生物學、生態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美術學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馬克思主義哲學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法律、社會工作、教育、體育、應用心理、翻譯、風景園林、旅遊管理、藝術
貴州省國內一流建設學科:地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心理學
貴州省區域內一流建設學科:中國語言文學、數學、教育學、生態學
省級特色重點學科:旅遊管理、教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地理學、計算數學、生物學、政治學、中國語言文學、數學、生態學、中國史
省級重點學科:自然地理學、數學教育(課程與教學論)、文藝學、中國近現代史、植物學、思想政治教育、計算數學、人文地理學、心理學、音樂與舞蹈學、法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外國語言文學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1年3月,學校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個、全國高校本科特色專業建設點7個、國家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5個、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改革項目2個、教育部卓越中學教師培養項目4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2個、省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0個、省級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項目9個、省級高校示範性本科專業19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教育綜合實驗實訓示範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小學教育、漢語言文學、英語、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天文學、電子信息工程、地理科學、生物科學、生物技術、應用心理學、市場營銷、旅遊管理、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教育技術學、體育教育、歷史學、化學
全國高校本科特色專業建設點:數學與應用數學、地理科學、生物科學、思想政治教育、歷史學、漢語言文學、旅遊管理
國家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旅遊管理、教育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數學與應用數學、生物技術
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改革項目:卓越中學數學教師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卓越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改革項目
教育部卓越中學教師培養項目:數學與應用數學、地理科學、生物科學、教育技術學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教育技術學、學前教育、體育教育、歷史學、化學、人文地理和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土木工程、音樂學、美術學、社會工作、日語、廣播電視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數字媒體技術、環境科學、園林、園藝、工程造價、財務管理、公共事業管理、舞蹈學、環境設計
省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冶金工程、體育教育、應用心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市場營銷、土木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技術學、漢語言文學
省級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項目:電子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法學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教育學專業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土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園林工程師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幼兒園教師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省級高校示範性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思想政治教育、體育教育、歷史學、應用心理學、教育學、地理科學、數學與應用數學、生物科學、英語、旅遊管理、生物技術、化學、音樂學、美術學、教育技術、物理學、電子商務、應用化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教師教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生物學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教育綜合實驗實訓示範中心:貴州師範大學教育綜合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教育綜合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音樂藝術實訓教學示範中心、體育科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心
● 學生獲獎
2018—2019學年,學校學生在各類專業學科競賽中獲得省級以上獎勵238項,獲獎1500餘人。其中在第三屆全國大學生“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中獲銅獎1項,在省級賽中獲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優秀獎2項;在第七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全國總決賽中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獲二等獎1項;在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競賽中獲二等獎1項;在第六屆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中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在全國大學生廣告設計大賽貴州賽區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在貴州省第二屆青少年3D列印創新設計大賽中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在貴州省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中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
● 教學成果
截至2020年6月,近年來,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24項。
2014年至2019年貴州師範大學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覽表 | ||
課題名稱 | 研究人員 | 獲獎等次 |
---|---|---|
引領基礎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反思性解題模式與高效記憶研究與實踐 | 王洪禮、趙守盈、植鳳英 | 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
基於問題的教育與心理測量教學新體系的創建與實踐 | 趙守盈、穆陟晅、朱毅、李高翔、冉懷敏、陳維等 |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
截至2020年6月,學校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1個、教育部111引智基地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國家級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科技創新人才團隊1個、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1個、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7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6個、省級工程實驗室6個、省級科技創新人才團隊12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4個、省級天文研究與教育中心1個、院士工作站2個。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教育部111引智基地:貴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喀斯特地區關鍵信息技術及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國家級研究基地:貴州師範大學多民族文化融合與區域發展研究基地
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貴州師範大學中國-東盟文化研究中心(培育)
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文學·教育與文化傳播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貴州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喀斯特生態文明研究中心、貴州陽明文化研究院、廉政文化理論研究中心
省級重點實驗室:貴州省山地環境信息系統與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貴州省信息與計算科學重點實驗室、貴州省山地資源與環境遙感應用重點實驗室、貴州省植物生理與發育調控重點實驗室、貴州省功能材料化學重點實驗室
省級工程研究中心:貴州喀斯特石漠化綜合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省鋁電解炭素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省遙感中心、國家遙感中心貴州分部、貴州省蕎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級工程實驗室:貴州師範大學智能計算與控制技術工程實驗室、貴州省藥物質量控制及評價技術工程實驗室、貴州省喀斯特石漠化防治與衍生產業工程實驗室、貴州省大數據研究與應用工程實驗室、喀斯特地區關鍵信息技術及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
省級科技創新人才團隊:貴州省藥物分析研究科技創新人才團隊、貴州省蕎麥產業技術研究科技創新人才團隊、貴州山區地理環境與遙感技術應用科技創新人才團隊、貴州省水庫水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科技創新人才團隊、貴州省射頻識別與感測網路技術科技創新人才團隊等
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喀斯特山地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協同創新中心、貴州省陽明文化傳承與美德養成協同創新中心、貴州省喀斯特地區生物與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貴州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培育)
省級天文研究與教育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貴州師範大學天文研究與教育中心
院士工作站:貴州師範大學院士工作站
截至2020年6月,近年來,學校共承擔省部級(含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772項,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國家級科研項目246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26項,全校科研經費近4.18億元;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165項;國際級文藝獎2項;獲批專利441項,出版學術著作344部。學術論文被SCIE、SSCI、SCI、EI、ISTP、ISSHP、CSSCI、CSCD收錄5607餘篇。
2020年,學校“特色杜鵑種質資源培育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貴州省2019年度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41項成果獲貴州省第十三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獲批20項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
貴州師範大學2015年社科類國家級、省部級項目一覽表 | |||||
序號 | 成果名稱 | 獲獎名稱及等級 | 第一獲獎者 | 作者單位 | 頒獎單位 |
---|---|---|---|---|---|
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 |||||
1 | 家族文學史的建構——宋代晁氏家族文學研究 | 著作類三等獎 | 李朝軍 | 文學院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二、貴州省第十一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 |||||
1 | 自殺研究 | 著作類一等獎 | 李建軍 | 貴州師範大學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2 | 朱熹《詩經》解釋學研究 | 著作類一等獎 | 郝永 | 文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3 | 國際移民組織與全球移民治理 | 著作類二等獎 | 郭秋梅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4 | 美雨與中土:1922年學制改革與廣東 | 著作類二等獎 | 李興韻 | 教育科學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5 | 心靈的棲園:郭熙繪畫美學引論 | 著作類三等獎 | 王萬發 | 美術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6 | 武士道與日本現代社會的價值理想 | 著作類三等獎 | 婁貴書 | 歷史與政治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7 | 虛擬活動:一種新型的人類活動 | 著作類三等獎 | 黃河 | 繼續教育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8 | 馬爾庫塞烏托邦思想的現代性闡釋 | 著作類三等獎 | 謝玉亮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9 |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論與實踐 | 著作類三等獎 | 杜建群 | 教育科學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10 |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學前兒童權利保護研究——以貴州省為例 | 研究報告類三等獎 | 楊川等 | 教育科學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11 | 利益分化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 研究報告類三等獎 | 汪勇等 | 研究生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12 | 貴州少數民族文學生態意識研究 | 研究報告類三等獎 | 謝廷秋等 | 發展規劃(政策法規)處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13 | 晚明士人生活中的書法世界 | 研究報告類三等獎 | 吳鵬等 | 美術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14 | 類推思維的文學推衍 | 論文類一等獎 | 易聞曉 | 文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15 | 大學生面眾恐懼現狀調查與矯治對策——基於西南地區的實證分析 | 論文類一等獎 | 王洪禮等 | 教育科學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16 |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在機理及其現實價值 | 論文類二等獎 | 陳華森 | 歷史與政治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17 | “辯證心本論”——鄧以蟄美術史觀及其文化探源 | 論文類二等獎 | 唐善林 | 文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18 | “官學大振”與初唐詩歌演進 | 論文類二等獎 | 吳夏平 | 文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19 | “V+去”和“V+走” | 論文類二等獎 | 曾傳祿 | 文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20 | 19世紀上半葉美國農村的市場革命探析 | 論文類三等獎 | 許靜 | 歷史與政治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21 | 知識與價值之間的內在一致——近代哲學認識論的批判性考察 | 論文類三等獎 | 曾裕華 | 歷史與政治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22 | 論黑格爾的道德行為歸責理論 | 論文類三等獎 | 冉光芬 | 歷史與政治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23 | 跨國企業在中國開展破壞性創新的動因及其“破壞”能力構建 | 論文類三等獎 | 陳濤等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24 | 喀斯特地區生態型小微企業發展的三維合力模型 | 論文類三等獎 | 曾春花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25 | A(n)...of...類延展數量型結構的功能語法分析 | 論文類三等獎 | 於昌利 | 大學外語教學部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26 | 明代武當山志所見世宗崇道問題研究 | 論文類三等獎 | 張全曉等 | 國際旅遊文化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27 | 從屯堡方言看屯堡人的族群來源及內部分化 | 論文類三等獎 | 吳偉軍 | 文學院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28 | 項目反應理論在大規模選拔性考試試題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 論文類三等獎 | 趙守盈等 | 貴州師範大學 | 貴州省人民政府 |
● 學術期刊
《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創辦於1960年,是由貴州師範大學主管、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雙月刊,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學報常設欄目有陽明文化研究專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傳統知識與知識產權、民族政治學、文藝美學·文學批評、教育·課程與教學等。學報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擴展版)
《貴州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辦於1960年,是由貴州師範大學主管、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雙月刊,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學報常設生命科學、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系統與數學地球、環境科學、智能開發與心理等欄目。學報是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教育部優秀期刊,全國高校自然科學優秀學報,貴州省優秀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擴展版)。
● 館藏資源
截至2020年4月底,圖書館共有紙質文獻276.5萬餘冊、紙質期刊2228種。提供使用中外文資料庫61個(其中自建特色資料庫21個),本地數字資源總量達116.8TB,其中電子圖書168.8萬餘種(冊)、電子期刊2.8萬餘種、電子學位論文388萬餘篇。
貴州師範大學
截至2020年6月,學校先後與美國、英國、葡萄牙、俄羅斯、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等多個國家和台灣地區的大學與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與交流關係,開展有師生交流項目。
截至2020年6月,學校是承擔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培養任務院校之一,與英國蘇格蘭學歷管理委員會合作舉辦有英國高等教育文憑項目(SQA-AD),與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合作開設有本科國際通識教育課程(IGEC)。學校設有漢語水平考試(HSK)考點,可組織實施相關漢語水平考試。
貴州師範大學國(境外)合作高校一覽表 | |
學校名稱 | 建立合作時間 |
---|---|
美國西北理工大學 | 2003年9月 |
韓國嶺南大學 | 2003年10月 |
韓國大邱加圖立大學 | 2005年5月 |
菲律賓亞洲管理學院 | 2005年6月 |
日本福山大學 | 2006年9月 |
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小石城分校 | 2007年1月 |
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史密斯堡校區 | 2007年1月 |
印度尼西亞瑪拉拿達基督教大學 | 2008年7月 |
泰國博仁大學 | 2008年7月 |
韓國國立大邱教育大學校 | 2008年11月 |
美國南阿肯色大學 | 2009年7月 |
菲律賓拉古納省理工大學 | 2010年3月 |
菲律賓伊富高省立大學 | 2010年3月 |
菲律賓蘇丹庫達拉省立大學 | 2010年3月 |
南非開普敦學院 | 2010年9月 |
美國勞論斯大學 | 2011年3月 |
韓國建陽大學 | 2012年8月 |
柬埔寨智慧大學 | 2012年9月 |
葡萄牙阿威羅大學 | 2012年11月 |
泰國佛統皇家大學 | 2013年5月 |
馬來西亞英迪國際大學 | 2013年5月 |
日本長崎外國語大學 | 2013年12月 |
英國密德薩斯大學 | 2014年12月 |
越南海防梁世榮高中 | 2014年3月 |
馬來西亞泰萊大學 | 2014年5月 |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 | 2014年5月 |
英國卡迪夫城市大學 | 2014年6月 |
馬來西亞理工大學 | 2014年11月 |
馬來西亞北方大學 | —— |
俄羅斯楚瓦什國立師範大學 | 2014年12月 |
泰國四色菊皇家大學 | 2015年5月 |
衣索比亞金馬大學 | 2015年7月 |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 | 2015年11月 |
以色列奧蘭尼師範學院 | 2015年11月 |
泰國庄棚皇家大學 | 2015年12月 |
巴厘島文橋三語學校 | 2016年1月 |
莫斯科國立師範大學 | 2016年 |
韓國慶州大學 | 2016年4月 |
柬埔寨亞歐大學 | 2016年4月 |
柬埔寨智慧大學 | 2016年4月 |
河內國家大學所屬外國語大學 | 2016年4月 |
捷克布傑約維采技術與商務學院 | 2016年9月 |
美國日內瓦學院 | 2016年10月 |
Politeknik Piksi Ganesha Bandung | 2017年6月 |
Universitas Budi Luhur | 2017年6月 |
Unversity of Amikom Yogyakarta Indonesia | 2017年6月 |
Politeknik Pratama Purwokerto | 2017年6月 |
Politeknik Dharma Patria Kebumen | 2017年6月 |
Stmik Pamitran Karawang | 2017年6月 |
Akademi Teknologi Bogor | 2017年6月 |
Amik Veteran Purwokerto | 2017年6月 |
Sekolah Tinggi Pertanian Jawa Barat | 2017年6月 |
Amik Sultan Agung Bekasi | 2017年6月 |
Ama Dharmala Yogyakarta | 2017年6月 |
STP Trisakti Jakarta | 2017年6月 |
Akbid Isma Husada Cirebon | 2017年6月 |
Akademi Telekomunikasi Bogor | 2017年6月 |
Universitas PGRI Madium | 2017年6月 |
Kopertip Indonesia | 2017年6月 |
Akademi Kebidanan Isma Husada Cirebon | 2017年6月 |
STT Atlas Nusantara | 2017年6月 |
Universitas Islan Raden Rahmat Malang | 2017年6月 |
SMA Negeri Tugu Mulyo | 2017年6月 |
Universitas Aisyiyah Yogyakarta(UNISA) | 2017年6月 |
SMAN Megang Sakti Musi Rawas | 2017年6月 |
SMAN 1 Banyuasin I | 2017年6月 |
SMAN 3 Unggulan Kayuagung | 2017年6月 |
Politeknik Tedc Bandung | 2017年6月 |
Politeknik Sukabumi | 2017年6月 |
SITE Mandala Jember | 2017年6月 |
SITE Syari'ah Darul Ulum Purwakarta | 2017年6月 |
Yayasan Trisakti Jakarta | 2017年6月 |
Institut Teknologi Adhi Tama Surabaya(ITATS) | 2017年6月 |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國立大學 | 2017年6月 |
印度安得拉邦大學 | 2017年7月 |
印度阿查里雅龍樹大學 | 2017年7月 |
馬來西亞多媒體大學 | 2017年7月 |
印度尼西亞哈桑努丁大學 | 2017年7月 |
廣島大學 | 2017年10月 |
白俄羅斯維傑布斯克馬舍洛夫國立大學 | 2017年12月 |
香港浸會大學 | 2007年9月 |
香港金融管理學院 | 2017年3月 |
台灣玄奘大學 | 2011年3月 |
台灣朝陽科技大學 | 2011年3月 |
台灣中國科技大學 | 2011年3月 |
台灣明新科技大學 | 2011年3月 |
台灣崑山科技大學 | 2011年3月 |
台灣和春技術學院 | 2011年3月 |
台灣輔英科技大學 | 2011年3月 |
台灣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 2011年3月 |
台灣南亞技術學院 | 2011年3月 |
台灣聖約翰科技大學 | 2011年3月 |
台灣中華大學 | 2012年9月 |
台灣大仁科技大學 | 2012年9月 |
台灣醒吾科技大學 | 2012年9月 |
台灣南華大學 | 2014年3月 |
台灣元智大學 | 2015年6月 |
台灣中原大學 | 2016年3月 |
台灣彰化師範大學 | 2017年9月 |
● 學校校徽
貴州師範大學
學校校徽為圓形,校徽的基準色為紅色,CMYK值為:C20.M100.Y97.K0,圖案由中英文“貴州師範大學”校名、建校時間和篆體變形字“師大”組成。
教師佩戴校徽為紅底金色圖案,學生佩戴校徽為白底紅色圖案。
釋義:學校校標內部以略加變形的篆體漢字“師”為主圖案,突出學校的教師教育特色。
圖形端莊典雅、穩重大氣,體現了學校的辦學風格、辦學特色和定位,凸顯了學校數十年辦學的厚重積澱,既表明學校重視優秀文化傳承的繼承和發揚,又蘊含了學校勇於開拓創新之意。
圓形標誌是中國大學標誌設計的傳統和對大學悠久歷史的繼承和延續。圖案嚴謹穩重、簡潔明快,色彩熱烈典雅。
● 校旗
學校校旗為長方形旗幟,中央印有校徽和“貴州師範大學”校名標準字形。
● 校訓
慎思篤行,博學致新。
釋義:《禮記·中庸》十九章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句。校訓取其精要,強調:深入、全面地思考,堅持不懈地實踐;廣泛、寬厚地汲取,不斷追求升華和創新。
● 精神
愛國、奉獻、敬業、自強。
● 校歌
學校校歌為《挺拔的香樟》。
《挺拔的香樟》 | |
歌詞 | 曲譜 |
---|---|
沐浴著和諧的陽光,紮根在深厚的沃壤,森林之城思賢山下,一排排挺拔的香樟,胸懷高大的理想,誓做那社會的棟樑。 歷經了風雨和冰霜,自由生存努力向上,森林之城思賢山下,一排排挺拔的香樟,參天的夢想支撐那文明的希望。 愛國呀奉獻、敬業、自強,是我們精神的榮光;慎思篤行、博學致新,是我們生命的力量! 愛國呀奉獻、敬業、自強,是我們精神的榮光;慎思篤行、博學致新,是我們生命的力量! | 校歌曲譜 |
截至2016年3月,學校有校院兩級學生社團160餘個,會員兩萬餘人。學校開展了“璀璨新念”校園活動策劃大賽、社團“形象大使”選拔賽、師大達人秀選拔賽等學生活動。
職務 | 名單 |
---|---|
名譽校長 | 盧耀如 |
黨委書記 | 韓卉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肖遠平 |
黨委副書記 | 劉照惠、銀熙惠 |
副校長 | 趙守盈、乙引、羅永祥、歐陽恩良、曾麗 |
紀委書記 | 趙松 |
朱厚澤 | 中共中央中宣部原部長、著名社會學家 |
廖國勛 | 上海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 |
傅傳耀 | 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班程農 | 貴州省政協原副主席 |
謝曉堯 | 貴州省政協原副主席 |
顧久 | 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
劉鴻庥 | 貴州省政協原副主席 |
吳如嵩 | 中國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少將 |
陳木法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2021年2月,貴州師範大學武裝部被授予“貴州省徵兵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2021年7月,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 專業學位碩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