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竹編
青神竹編
青神竹編,四川省青神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青神竹編採用保護區內的竹原料,筒長節稀、質地柔韌。以特色人文景觀、書法作品、名人畫像為編織重點,在特定的環境中純手工編織。鎖口、收尾不用任何粘結物,原料均100%採用天然竹材,經過畫框、綢緞等裝裱方式製作成精美的竹編藝術品。
2011年12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青神竹編”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青神環境
青神竹編
唐代,文宗太和年間(827~835年),榮縣人張武率百餘家人於青神編竹簍攔鴻化堰、鑿山開渠、引水灌溉農田。
宋代,篾工巧匠們就開始學編宮扇,被稱為“東坡宮扇”,民間竹編用品也增多,形成了竹製品生活、生產用具市場。
明代,青神人余承勛考中進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他進京做官時用的竹編書箱、膳食盒就是用很細的竹絲編製成的,后收藏於“中國竹編博物館”。
清代光緒年間(1875~1908年),青神的竹編藝術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當時編的“宮扇”,被列為朝廷貢品,收藏於瀋陽故宮博物院。
民國時期,青神竹編工藝水平又有了新的發展,能夠在扇面上編花、編字。
1933年,因漢陽古鎮辦起了大型繅絲廠,青神養蠶的曬簟、簸箕大量生產,家家戶戶都用竹編器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青神竹編除了保留傳統的曬簟、簸箕、籮筐、篼、籃、糧屯、蒸籠、魚具等30多種生產、生活用具外,還新開發了竹編涼席、枕席、竹水瓶殼、工藝型竹扇等。
20世紀60~70年代,青神相繼出現了花、鳥、魚、蟲一類的竹編新產品。
20世紀80年代后至90年代中期,青神竹編竹畫編織技藝發展到鼎盛時期。開發的新產品共七個系列3000多個品種。竹編藝人能用薄如蟬翼、細如髮絲的竹絲編織出藝術含量極高作品,如《中國百帝圖》、《清明上河圖》等。
青神竹編
青神竹編
2020年7月27日,獲得第二批中國地理標誌四年內將受到歐盟保護產品。
青神竹編產地範圍為四川省青神縣現轄行政區域。
(一)原料要求。
種源:慈竹【Sinocalmus affinis(Rendle)Mcclure】。
立地條件:保護區範圍內海拔≤1000米,土壤類型為水稻土和壤土,有機質含量≥1.1%,土壤pH值5.8至8.6。
竹材:保護區範圍內生長的一年生優質慈竹,選取整根竹子顏色基本一致、無傷痕、無斑點、竹質細膩、節長在45厘米至80厘米的中間竹節。
(二)生產工藝。
工藝流程:工藝按選竹、砍竹、剔丫、去節、刮青、削平、分塊、分層、啟篾、三防處理、染色、分絲、編織等流程進行。
關鍵技術要求:
(1)刮青:將採伐后的原料竹在兩天內刮掉竹表面的青色膠質層,使其外觀色層一致。
(2)分塊:以竹筒外圓基本平面為準,按竹筒大小不同,分出不同寬度的竹塊。
(3)啟篾:根據編織對象的不同,將分出的竹塊沿竹材的徑向剖啟成薄篾層。
(4)三防處理:將竹篾放入30%的雙氧水按1:2配製的溶液中煮沸(時間依色層而定),達到防蟲、防麻斑、防霉變,脫脂增白的效果,使色層顏色更加接近。
(5)染色:將染料用白酒溶成糊狀,倒入煮開的沸水中,充分攪勻。要求竹篾色澤均勻一致。
(6)分絲:以編織用篾絲的寬度需要為準,用排針將竹篾分成寬度一致、絲數精確的竹絲,並去掉篾絲上的竹纖維絲,保持篾絲的光潔。
(7)編織:把圖樣作為底稿用竹絲按圖樣編織。產品規格尺寸、圖形應與底稿保持完全一致。
(三)質量特色。
感官特色:幾何圖形完整,無霉變,編織圖案清晰逼真、色澤協調、不易褪色、立體感強,整幅產品厚薄一致,篾路通順,編織緊密,不拋擠、不現接頭,手感光滑,無毛刺,沿邊整齊圓潤、無虛針、漏針和脫針,展開后幅面平整、不曲翹、邊角曲直自然,捲曲后能恢復原狀,符合規定外形。
分級要求:
產品等級 | 指標 | |
絲數(根/厘米) | 允差(根) | |
二級 | 12~14 | ±1 |
一級 | 16~22 | ±1 |
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青神竹編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青神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后予以公告。青神竹編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