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腎陰虛證
肝腎陰虛證
肝腎徠陰虛證,為中醫證型,是指肝腎兩臟陰液虧虛,陰不制陽,虛熱內擾所致的證候。多由久病及腎;或情志內傷;或房室太過;或溫熱病後期,損傷肝腎之陰等引起。常見證候為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脅肋脹痛,口燥咽干,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經少,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現代醫學診斷的慢性肝炎、肝硬化、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腎炎、更年期綜合征等,出現上述癥狀可以按肝腎陰虛證治療。
本證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久病失調,房室不節,情志內傷,導致肝腎之陰耗傷,或溫熱病後期,損傷肝腎之陰,而形成肝腎陰虛證。
肝藏血,腎藏精,肝血有賴於腎精的滋養,腎精也不斷得到肝血所化之精的填充,精血是相互資生的,所以有"精血同源","肝腎同源"之說。因此腎精虧損必導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腎精虧損。《醫宗必讀·乙癸同源論》:"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補腎即所以補肝。北方之水,無實不可瀉,瀉肝即所以瀉腎……,故曰腎肝同治。然木既無虛,又言補肝者,肝氣不可犯,肝血自當養也。血不足以濡之,水之屬也,壯水之源,木賴以榮。水既無實,又言瀉腎者,腎陰不可虧,而腎氣不可亢也。……故知氣有餘便是火者,愈知乙癸同源之說也。"
臨床表現多見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失眠多夢,咽干口燥,腰膝酸軟,脅肋脹痛,視物不清,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經少或閉經,舌紅少苔,脈細數。肝腎同源,肝腎陰液相互資生,肝陰充足,則下藏於腎,腎陰旺盛,則上滋肝木,盛則同盛,衰則同衰。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則頭暈目眩;腎陰不足則耳鳴健忘;腰膝失於滋養,則腰膝酸軟;陰虛肝脈失養則脅肋脹痛;肝腎陰虛,目失涵養,則視物不清;陰虛則熱,虛熱上擾,心神不安,則失眠多夢;津不上潤,則口燥咽干;虛熱內擾則五心煩熱;虛火上擾則顴紅;內迫營陰則盜汗;虛火擾動精室則男子遺精;肝腎陰虛,沖任失充,則女子經少;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本證以腰膝酸軟,脅痛,耳鳴遺精,眩暈,伴見虛熱之象為審證要點。
(1)有久病失調、房室不節、情志內傷等耗傷肝腎之陰之病理基礎。
(2)可見眩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咽干口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或經閉,舌紅少津,脈細數等腎陰虛的表現。
(3)兼見視物不清,胸脅疼痛等肝陰虛的癥候。
本證當與單純的肝陰虛證與腎陰虛證辨別。三者均有全身陰虛內熱的癥狀,但單純的肝陰虛證以兩目、筋脈、脅絡失養見症以及虛熱的癥狀共見為辨證要點,單純的腎陰虛證以腰酸耳鳴、男子遺精、女子月經少或經閉等陰虛見症為辨證要點,而本證則兼有二者的臨床表現。
本證還當與肺腎陰虛證相鑒別,兩者都有腎陰虛、虛火內擾的臨床表現,區別在於,肺腎陰虛證還有肺陰虛見症,本證則還有肝陰虛癥狀。
1.本證肝、腎陰虛同時並見,治療當以滋補肝腎為法。常用藥物有沙苑子、女貞子、枸杞子、生地、熟地、山茱萸、首烏等。
2.若見陰虛發熱者,可輔以青蒿、白薇、銀柴胡、胡黃連等葯以清退虛熱。
3.《景岳全書》說:“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故在滋補肝腎之陰的同時,可根據病情需要,佐以黃芪之類以溫養陽氣。
4.本證多為先天不足,後天久病勞傷所致,病程較長。在運用綜合治療措施控制癥狀后,應改湯為丸,以求緩圖之功。同時還要注意血肉有情之品的應用或食物調養,如鱉甲、龜甲,甲魚、烏龜等。
5.滋陰葯多滋膩礙胃,運用時常配以理氣健脾之品,如陳皮。
(一)內治法
肝腎陰虛證主要有三組證候,治療以滋補肝腎為法,可選用杞菊地黃丸、一貫煎、大補陰丸、滋水清肝飲、滋水生肝飲等方劑。
1.肝腎陰虛,虛熱內擾
證候:眩暈耳鳴、目澀畏光、視物昏花。治則:滋腎養肝明目。主方:杞菊地黃丸加減。方葯:枸杞子、菊花、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丹皮。各藥水煎,取汁300毫升,每日1劑,分2次溫服,或制丸服。
脅痛者,加川楝子、赤芍、鬱金;腰膝酸軟疼痛者,加杜仲、桑寄生、懷牛膝;若午後潮熱,加知母、鱉甲、龜板;若見齒衄,加炒山梔、白芍、代赭石;若眩暈者,加鹿角膠(烊化)、龜板膠(烊化)、龍骨、牡蠣;若見雀盲,加服羊肝丸(羊肝、當歸、木賊、蟬蛻、夜明砂);遺精者,加知母、黃柏、煅龍骨;月經先期者,加女貞子、旱蓮草;痛經者,加香附、鬱金、川芎;閉經者,加丹參、菟絲子。
2.肝腎陰虛,真陰不足
證候:腰酸腿軟,頭暈眼花,耳聾失眠,遺精滑泄,自汗盜汗,口燥舌干,舌紅少苔,脈細。治則: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主方:左歸丸加減。方葯:熟地、山藥(炒)、枸杞子、山茱萸肉(制)、川牛膝(酒洗,蒸熟)、菟絲子(制)、鹿膠(敲碎,炒珠)、龜膠(切碎,炒珠)。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餘丸(9克),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若真陰失守,虛火上炎,骨蒸潮熱,手足心熱者,本方去枸杞子、鹿角膠,加女貞子、麥冬以養陰清熱;若火爍肺金,加百合以潤肺止咳;夜熱骨蒸,加地骨皮以清熱除蒸;若小便渾濁不清,加茯苓以利水滲濕;大便燥結,去菟絲子,加肉蓯蓉以潤腸通便;若汗出多者,加黃芪、浮小麥以益氣固表。
3.肝腎陰虛,陰虛火旺
證候: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咳嗽咳血,心煩易怒,足膝疼熱,或消渴易飢,舌紅少苔,尺脈數而有力。治則:滋陰降火。主方:大補陰丸加減。方葯:熟地黃(酒蒸)、知母(酒浸,炒)、黃柏(炒褐色)、龜板(酥炙)。各葯為末,豬脊髓蒸熟,煉蜜為丸。每服70丸(6~9克),空心鹽白湯送下(現在用法:上為細末,豬脊髓適量蒸熟,搗如泥狀;煉蜜,混合拌勻和藥粉為丸,每丸約重15g,每日早晚各服1丸,淡鹽水送服,或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若陰虛較重者,可加天門冬、麥門冬以潤燥養陰;陰虛盜汗者,可加地骨皮以退熱除蒸;咳血,吐血者,加旱蓮草、仙鶴草、側柏葉以涼血止血;遺精者,加金櫻子、芡實、桑螵蛸、山茱萸以固精止遺。
(二)外治法
徠1.外敷藥物
枸杞子、吳茱萸,搗爛敷脅下或湧泉穴。
2.推拿按摩
用指腹輕摩肋下10分鐘,用大小魚際揉按腎俞、肝俞,來回30~50次,然後在背部輕揉。
1.羊肝1具、熟地200克、枸杞30克,搗爛為丸。每次9~15克,日服3次,空腹溫開水送下。
2.胡桃仁、首烏各15克、天麻6克,與龜頭或雞頭或豬腦燉至肉爛,吃肉喝湯。
3.豬腦1具、天麻10克、枸杞子30克,隔水燉熟服食。
4.鵪鶉1隻(去毛及膽腸)、枸杞子30克、杜仲10克,煮熟後去杜仲,吃肉喝湯。
5.清燉鱉魚,常食之。
6.枸杞子10克,嚼碎吞服,每晚l次,可長期服用。
7.菊花(胎菊)5~10克,枸杞子10克,開水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