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將五首

諸將五首

《諸將五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大曆元年(766年)秋在夔州所作的政論體組詩。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邊患卻未根除,詩人痛感朝廷將帥平庸無能,故作詩以諷,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境。這五首詩指陳武將們的種種失誤,旨在激勵他們的愛國意識。第一、二首寫吐蕃侵犯長安,發掘陵墓及藉助回紇平定吐蕃,而回紇、吐蕃又連兵入寇,告誡諸將不應安享尊榮,放棄職守。第三首敘述洛陽連遭安史亂軍焚毀,后史部降將擁兵割據,諸將又不知屯田務農,自儲軍食。后兩首則“道南中”及西蜀之事。第四首記敘南詔、吐蕃連結,南疆不靖,諸將但享爵祿,不圖為國效忠。第五首則有感於蜀中將帥平庸,起兵作亂之迭起,因而追思嚴武鎮蜀才略。

白話譯文


其一
遙對終南山的漢代陵墓早已遭戰亂被焚盜,千年後吐蕃照樣侵擾入關。
昨天貴重的玉魚金碗還埋在葬地,今天早上這些殉葬品卻出現在人間。
現在最犯愁的是西戎騎著汗馬進逼,只見他們的紅旗在長安空中出現。
去年多少武官把守涇渭京畿防地,將軍們千萬別放鬆戒備去解悶尋歡。
其二
韓國公築三座受降城的本意,是想杜絕異族入侵,讓國家永保安寧。
怎麼能總是煩外邦回紇的兵馬,反而遠來救助大唐的朔方軍。
胡虜來侵已經不覺得潼關是險隘了,也聽說天子晉陽起兵而水清。
諸君只讓天子一人操心社稷,你們何以報答豈非坐享太平!
其三
洛陽宮殿早已化為烽火,不必再說秦關兵二萬足以當敵百萬。
淄青盧龍等地,擁兵割據不供貢賦,難以真正歸於唐朝版圖。
位至朝廷袞職的三公都不去屯田積穀,致使天下軍糧不能自給。
稍高興的是出將臨邊的王相國,肯熔化金甲鑄造犁鋤從事農耕。
其四
回首遠望天南,只見那昏暗的妖氛至今未全銷。
歷來越裳進翡翠,南海貢明珠,這些年來消息早已斷絕。
得到特殊恩寵的是大司馬,元帥們冠上都插有侍中貂。
疆土南北這些君王地,只有靠忠良的諸將來輔佐聖朝。
其五
由成都來時心中猶帶錦江春色,而清秋時身處瞿塘覺萬壑生哀。
回憶自己當年在嚴武幕府時,曾經同他一起到望鄉台迎接中使。
嚴武幸蒙皇恩而受到重用,軍令既嚴,而復開雅宴,賦詩酬唱。
西蜀的地形是天下極為險要的,其安全必須倚仗出現超群人才。

作品原文


諸將五首
其一
漢朝陵墓對南山,胡虜千秋尚入關。
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
見愁汗馬西戎逼,曾閃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涇渭,將軍且莫破愁顏。
其二
韓公本意築三城,擬絕天驕拔漢旌。
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救朔方兵。
胡來不覺潼關隘,龍起猶聞晉水清。
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昇平。
其三
洛陽宮殿化為烽,休道秦關百二重。
滄海未全歸禹貢,薊門何處盡堯封。
朝廷袞職雖多預,天下軍儲不自供。
稍喜臨邊王相國,肯銷金甲事春農。
其四
回首扶桑銅柱標,冥冥氛祲未全銷。
越裳翡翠無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錫曾為大司馬,總戎皆插侍中貂。
炎風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聖朝。
其五
錦江春色逐人來,巫峽清秋萬壑哀。
正憶往時嚴僕射,共迎中使望鄉台。
主恩前後三持節,軍令分明數舉杯。
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材。

作品註釋


⑴胡虜:指吐蕃。
⑵早時:今天早上。
⑶見:同“現”。
⑷材官:武技之臣。
⑸韓公:指張仁願。
⑹盡煩:猶多勞。
⑺猶聞:過去聽說,現在還聽說。
⑻至尊:指唐代宗。
⑼百二:二萬人足抵百萬人。
⑽薊門:指盧龍等處。
⑾袞職:指三公。
⑿王相國:王縉。
⒀氛祲:即所謂“妖氛”。
⒁越裳:周代南方國名,唐時安南都護府有越裳縣。
⒂殊錫:猶異寵。
⒃翊:輔佐。
⒄巫峽:在今重慶巫山與湖北巴東兩縣境內。
⒅望鄉台:在成都之北。
⒆軍令分明:是說信賞必罰,令出如山。
⒇安危:趙次公云:“安危,安其危也。”

創作背景


《諸將五首》是一組政治抒情詩,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作於夔州。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邊患卻沒有根除,詩人痛感當時的朝廷武官們平庸無能,故作詩加以諷刺。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其一
首聯:“漢朝陵墓對南山,胡虜千秋尚入關。”“陵墓”:皇帝的墳叫做陵,王侯以下叫做墓。“南山”,終南山。“漢朝陵墓對南山”:是說漢朝皇帝的陵及其大臣的墓與終南山相對。如高祖長陵在咸陽北原,即今陝西咸陽市東北;武帝茂陵在今陝西興平縣東十五里;霍去病墓在茂陵東北二里。長安在終南山之南,是漢高祖建都之地,有險固可守,又在內地,是京都和陵墓所在之處,不容侵犯的意思。然而,在東漢覆亡之際,陵墓卻被發掘。“胡虜千秋尚入關”;這句緊接上句,好像也是說的漢朝。但“千秋”是指漢朝陵墓被發掘的千年之後,則早已是唐朝了。胡虜,指吐蕃、回紇等。關,指蕭關,唐時蕭關在甘肅固原縣北。“尚”,又。這句是說:不料在千年之後(實際不是千年,因七律每句限於七字,故以“千秋”指其概數),吐蕃糾合吐谷渾、黨項等族侵入蕭關,攻入長安(唐時京都也在長安),陵墓同樣被發掘。
次聯:“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日金碗出人間。”
這一聯寫陵墓被發掘的情況。昨日、早時,極寫陵墓被發掘得快、景象之慘。玉魚、金碗均皇家用以陪葬的寶物。《西京雜記》:漢楚王戊太子死,用玉魚一對殉葬。“金碗”:戴叔倫《贈徐山人》詩:“漢陵帝子黃金碗。”“蒙葬地”,是說殉葬的珍寶蒙藏在葬地。這又是說的漢朝事,其實唐代宗寶應二年(763年),吐蕃等攻入長安,燒毀房屋、殘害百姓、發掘陵墓、無惡不作。只是有些事情,杜甫不好直說,不忍直說,所以寫得含蓄曲折。
三聯:“見愁汗馬西戎逼,曾閃朱旗北斗殷。”
這一聯,寫杜蕃不斷入侵。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糾合紅谷等族,號二十萬人入侵長安,代宗逃往陝州(河南陝縣)。次年,唐將僕固懷恩背叛,引回紇、吐蕃十萬人入侵,京城戒嚴。永泰元年(765年),僕固懷恩引回紇、吐蕃等族十萬人入侵,深入到奉天,京城戒嚴。所以說:“愁見汗馬西戎逼”。“汗馬”,是說在作戰中,馬奔跑出汗,指抵敵危急、緊張。“西戎”,指吐蕃等。這句是說,見吐蕃等的入侵而發愁。敵人聲勢浩大,十分猖獗,他們朱旗閃動,照耀天空,好像北斗星也成為紅色了(北斗星下對長安)。“殷”,紅色。
末聯:“多少材官司守涇渭,將軍且莫破愁顏。”
“材官”:勇武有謀能征善戰的將領。“涇渭”,指長安西北涇渭二水流經之地,乃吐蕃入侵之路。“多少材官守涇渭”:有多少智勇雙全、能征善戰的良將,扼守涇渭要道呢?據《資治通鑒》載:召郭子儀屯涇陽,命李忠臣屯東渭橋,李光進屯雲陽,馬璘、郝庭玉屯便橋,李抱玉屯鳳翔,內侍駱奉仙、將軍李日越屯周至,同華節度使周智光屯同州,鄜坊節度使杜冕屯揚州。其中郭子儀當然是良將,其他的,恐怕很少能及郭子儀。但代宗信任的是太監程元振和魚朝恩,他聽了這兩人的讒言,曾讓郭子儀解除兵權閑居,只是在國難頻仍之時,寵信的太監手足無措,才起用郭子儀,守涇渭之時,郭的兵力也不夠。當時獨孤及上疏說:“擁兵者、第館亘街陌、奴婢厭酒肉。”可見不少武官已趨於腐化,怎麼能擁兵獲勝呢?“材官守涇渭”,是說守涇渭的將領也不算少,但良將少,加之寡不敵眾,於是肅宗決定憑藉郭子儀的威望,使之與回紇談判,借回紇之助。這是失策的做法。但杜甫未明指皇帝昏庸無能,只以“將軍且莫破愁顏”一句責諸將不能禦敵,提醒他們不可忘憂失警。“且莫破愁顏”的“且”字,是暫且的意思,對諸將之腐化雖有諷刺之意,但筆鋒是針對皇帝的。
其二
這首承上首僕固懷恩引吐蕃、回紇兵入侵的事和藉助回紇的史實。而借用回紇兵是出於肅宗的短見。當時李泌(李泌字長源,歷仕玄、肅、代、德四朝,以圖謀划策見重,位至宰相,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給肅宗制定的正確戰略是:使名將李光弼、郭子儀從馮翊入河東,分兩路牽制叛軍。朝廷駐軍扶風,與郭、李兩軍分次出擊,使叛軍疲於奔命。唐軍以逸待勞,避實擊虛。再命建寧王李倓率兵配合李軍攻佔范陽,覆其巢穴、說可破賊。肅宗不用,他急欲收復兩京,不惜以勞攻逸,和叛軍打硬仗,攻堅城,一切違反李泌的戰略。這就使唐軍陷於兵力不足,不得不求助於回紇,這就是肅宗的錯誤決策造成的。這首詩,表面上在批評諸將無用,不能制止外患,反而藉助外力,實際是說肅宗無能。
首聯:“韓公本意築三城,擬絕天驕拔漢旌。”
“韓公”,即唐張仁願,封韓國公。“築三城”: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張仁願到了朔方軍,治所在靈州(甘肅靈武),築三受降城(城牆),以防止突厥南侵。“天驕”:胡人自稱為天之驕子,轉指少數民族首領。“拔漢旌”:拔去漢人的旗幟,即侵犯。這一聯是說,張仁願築三受降城的本意,是要斷絕突厥的南侵。
次聯: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救朔方兵。
“豈謂”,哪裡料到。“盡煩”,太煩勞。“回紇馬”,回紇的騎兵。“翻然”,反而。“朔方兵”: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所以稱他統帥的部隊為朔方兵。這一聯是說,如果按李佖的戰略,完全可以破賊,卻弄得反而要求助於遠處的回紇,真是太煩勞別人了。語含諷刺。也說明這種作法和張仁願築三城的本意相反,是引狼入室。
杜甫一貫主張依靠朝廷的力量平叛,反對藉助回紇兵平叛。他在乾元二年(759年)秋寫的《留花門》一詩中鮮明地反對借兵回紇(花門即回紇),其詩曰:“高秋馬肥健,挾矢射漢月。自古以為患,詩人厭薄伐……胡為傾國至?出入暗金闕……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連雲屯左鋪,百里見積雪……田家最恐懼,麥倒桑枝折。……胡塵逾太行,雜種抵京寶。花門即須留,原野轉蕭瑟。”
三聯:“胡來不覺潼關隘,龍起猶聞晉水清。”
“胡來不覺潼關隘”:這句是承首聯,說築三城以防胡也要靠將士起作用,否則即使是潼關的險要,安史叛軍來時,不覺得它的險要,被攻破了。從而顯出人才的重要。
“龍水猶聞晉水清”:聽說唐高祖在晉陽起兵時,晉水清了;又聽說至德二年(757年)夏曆七月,嵐州合關河清三十里,九月廣平王(代宗)收西京。“猶聞”,是說過去聽說,現在又聽說。但情況有所不同:高祖起兵晉水,以有天下,建立了唐朝,也曾請兵突厥,其後突厥恃功侵犯,卻能制伏他。這既是太宗的能耐,也是他善用人才,如當時大將李靖、李勣等都是能征善戰的勇武之士;廣平王(代宗)收西京,也曾河清三十里,他借兵回紇卻是引狼入室,後患無窮。這說明為國家的能力問題,實在太重要了。人謂“聖人出則黃河清”,原是對皇帝的恭維話,不足為據。這就自然地歸結到末聯:“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昇平”。“至尊”,指代宗。末句責諸將只知坐享太平,不圖報國。明是批評諸將,暗是指責代宗。透露出作者對國難關切的心情和對借兵回紇是失策的感嘆,顯示出作者的遠見和深心。
這首詩指責諸將無用,不能制止外患,反而錯誤地藉助外力,實則指責朝廷大政方針的失策。
其三
這首是承上首“胡來不覺潼關隘”,接寫安史亂平后,其餘黨並未真正歸順朝廷。
首聯:“洛陽宮殿化為烽,休道秦關百二重。”“洛陽宮殿化為烽”,這是指洛陽兩次被兵火所毀。一次是天寶十四載(755年)毀於安祿山,一次是乾元二年(759年)再毀於史思明。“秦關”,指潼關。“百二重”:“百二”,是說潼關二萬兵足以當敵百萬。“重”,險固。“洛陽”二句是說,宮殿都保不住,不要誇口說秦關兵二萬足以當敵百萬。
次聯:“滄海未全歸禹貢,薊門何處盡堯封?”
“滄海”,即現在的河北、山東東部。“薊門”,即今河北北部。“禹貢”、“堯封”:這裡是指國家版圖。這兩句是說,滄海、薊門一帶,仍被歸降的安史餘黨李忠臣、田承嗣、薛嵩、李懷仙、李正己等所盤據,他們擁兵割據,自設將吏,不向朝廷繳納貢賦,實際並未歸順朝廷,所據地區未歸入國家版圖。
三聯:“朝廷袞職雖多預,天下兵儲不自供。”“袞職”,朝中大臣。“預”:參與。當時朝中大臣多兼地方節度使重任,將相不分。“兵儲”,指軍需供給。“朝廷”二句是說,雖然朝中大臣兼任地方節度使的重任,但他們不屯田積糧,而加重賦斂和扣留朝廷糧餉。所說“天下兵儲不自供”。這實際是指出朝廷用人不當所致。
末聯:“稍喜臨邊王相國,肯銷金甲事春農。”“王相國”,即王縉,作過相國,遷河南副元帥。“事春農”:指讓軍隊屯田以自給。“稍喜”二句,說稍微可喜的是王相國還能注意讓邊軍屯田,以減輕一點朝廷的負擔。
這首表面上是責諸將不知屯田積糧以解決軍食,實際上也是指責朝廷無能。
其四
這首承上一首的朝廷用人不當,進而寫宦官專權。
首聯:“回首扶桑銅柱標,冥冥氛 未全銷。”
“回首”:楊倫註:前三首皆北望發嘆,此首方及南望,故曰“回首”。“扶桑”:泛指南海一帶。唐時嶺南道有扶桑縣,屬禺州。“銅柱”:東漢馬援所立,以為漢之極界;玄宗時,何履光以兵定南詔,曾復立馬援銅柱。氛:妖氣,指戰亂叛離之氣。時南詔背唐,與吐蕃連結。廣德元年(763年)夏曆十二月,官市舶使呂太一逐廣南節度使張休,縱兵大掠(見《舊唐書·代宗記》)“回首”二句是說,回首看到銅柱標誌的南方疆界,戰亂之氣未歇。“越裳”:南方國名,地接交趾,《後漢書·賈琮傳》載:交趾土多珍產明璣、翠羽、王毒瑁、異香、美木之屬。南海明珠:《太平御覽·珍寶部》二,引《鄒子》:“珠生於南海。”“越裳”二句,說南方各地,因戰亂離貳,貢賦皆絕。
三聯:“殊錫曾為大司馬,總戎皆插侍中貂”。“殊錫”:特殊的寵賜,猶異寵。“大司馬”即太尉。“總戎”,總兵,即元帥。這裡指一般將帥及節度使而有“侍中”之銜的,沒有例外,所以說“皆”。其冠以貂尾為飾,所以說“總戎皆插侍中貂”。但最受異寵的是宦官。如宦官李輔國,因擁立肅宗、代宗之功,判元帥行軍司馬,專掌禁軍,又拜兵部尚書;宦官魚朝恩,因吐蕃攻佔長安,代宗幸陝,衛隊逃散,有奉迎代宗之功,被任命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專掌神策軍;宦官程元振,因與李輔國一起擁立代宗有功,而任驃騎大將軍,“盡總禁兵,不逾歲,權震天下”(《新唐書·官專》)。後來魚朝恩不僅控制了軍政大權,而且兼判國子監,控制了文教大權。朝中公卿無人敢諫。事實證明,從玄宗開始,唐朝的皇帝一代代傳下來,認為最可靠的是他們的奴才——宦官。但這種“奴才哲學”卻毫不留情,他讓“主子”們吃自己釀成的苦酒。這就是唐朝中期以後愈演愈烈的“宦官之禍”的由來。
末聯:“炎風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良翊聖朝。”
“炎風”,指南邊疆土;“朔雪”,指北邊疆土。“天王地”:春秋時稱周天子為天王,以借指當代君主,即《詩經》所謂:“普天之下,奠非王土”。這又聯繫到上一首中的“滄海未全歸禹貢,薊門何處盡堯封”即祖國領土不容分裂、不容他人盤據任何一方。要做到這一點,那就“只在忠良翊聖朝”,只有靠忠良的諸將來輔佐聖朝了。這兩句,是勉勵諸將為國效命,恢復國家舊有版圖。
這一首,主要是指責朝廷失控,軍政大權為宦官所左右,詩人正為此心憂。
其五
這一首贊嚴武,責鎮蜀諸將平庸。
“錦江春色逐人來”,詩人於公元766年(大曆元年)夏曆五月離開成都草堂,雖然已入夏令,而“錦江春色”彷彿就在眼前。“逐人來”指緊緊跟隨人後不肯離去。“錦江春色”因這三字而收到人格化的藝術效果。詩人用他對成都風物的美好回憶作為最佳讚辭,以此開端,也使人立即憶起了他寫於成都的《登樓》中的名句:“錦江春色來天地。”
“巫峽清秋萬壑哀,”杜甫客寓成都時,曾入嚴武幕府。嚴死不久,他出蜀東下,流寓夔州。此時距嚴武之死,才過一年。夔州地接巫峽,又值秋季,詩人回憶成都舊遊,不禁百感交集,頓覺“萬壑”生“哀”,很自然地就觸動了對去世未久的嚴武的深切悼念。通過描寫錦江巫峽兩地不同時令特徵,為後面展示詩人對嚴武的回憶製造了適宜的氣氛。
“正憶往時嚴僕射,共迎中使望鄉台。”二句追“憶”在嚴武幕時,曾陪嚴武於望鄉台“共迎中使”的“往”事。情景依然,誰知嚴已成古人。嚴武死後,追贈尚書左僕射,因而稱為“僕射”。“中使”,宦官,皇帝所派宮中特使。“望鄉台”,在成都縣北。“主恩前後三持節,軍令分明數舉懷。”接前兩句寫了嚴武鎮蜀業績。上句寫唐“主恩”寵之隆,嚴武剖符“持節”一任東川節度使,兩任劍南節度使。“三持節”是對嚴這一經歷的最好概括。下句寫嚴武的儒將風度。嚴武治軍甚嚴,賞罰分明,但又好整以暇,多次與杜甫“舉杯”飲酒,開懷賦詩,不愧兼擅文經武略。
“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材。”西蜀北有劍門,東有夔巫,“地形”號“天下”“險”阻。嚴武坐鎮其間,堪稱李唐王朝最“須”倚“仗”的“出群”之“材”。末二句是對嚴武鎮蜀整個歷史過程的藝術概括,也是對他文武全才的充分肯定。
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嚴武再次鎮蜀,後為高適取代,不久就有徐知道的叛亂及松、維、保三州的陷落。公元764年(廣德二年)三次鎮蜀,曾大破吐蕃兵。后“以疾終”,郭英乂代之,不數月而有崔旰之亂,英乂被殺。“安危”指轉危為安。它是全詩的高潮和總結。詩人的激情在這裡再次得到藝術體現。它深刻指出:如果西蜀付託非人,隨時都可能出現嚴峻形勢。
這是一首“議論時事”,可當“紀傳”讀的七律詩。開頭、結尾都以激情取勝。中間兩聯將嚴武治蜀業績與自己有關活動,用追“憶”形式娓娓道出,與一般“吟風弄月,登眺遊覽”的“任興漫作”,迥然有別。沒有杜甫“憂時之真心”和“識學筆力”(《杜詩本義》),是絕對寫不出來的。誠如黃生評說:“他人詩皆從紙上寫出,惟公詩從胸中流出,口中道出”,且“神情面目,儼然可想,所以千秋猶有生氣”。
《諸將五首》的內容主要是以安史之亂以來的軍政大事為中心展開議論,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安危,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和憂慮;他極度希望君主明智有為,文臣武將用得其人,語言慷慨蘊藉,誨人良多。因每首都與諸將有關,故以“諸將”為題,實則筆鋒指向當時皇帝,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安危須仗出群材”,這即是第五首的結語,也是《諸將五首》的中心論點,也是詩人對安史之亂以來軍政大事的感憤。
《諸將五首》是政論詩,在議論中深含詩人自己強烈的愛國感情,不僅使讀者明其理,而且激動著讀者的心靈。

名家點評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陳繼儒曰:《諸將》詩俱明正剴切,不落影響,一腔忠悃可鑒。陸時雍曰:《諸將》五首,多以議論行詩。
《杜臆》:
前四首皆責備天寶以來諸將,而末章頌嚴武以愧之。觀武鎮蜀,來則安,去則亂,無忝將才,亦非阿其所好也。
《載酒園詩話》:
余嘗謂此數詩(按指《諸將》)可與《小雅·雨無正》篇相匹。
《杜詩詳註》:
郝敬曰:……各首縱橫開合,宛是一章奏議,一篇訓誥,與《三百篇》並存可也。又曰:五首慷慨蘊籍,反覆唱嘆,憂君愛國綢繆之意,殷勤篤至,至末及蜀事,深屬意於嚴武,蓋己嘗與共事,而勛收未竟,特致婉惜,亦有感於國士之遇耳。陳廷敬曰:五首合而觀之,“漢朝陵墓”、“韓公三城”、“洛陽宮殿”、“扶桑銅柱”、“錦江春色”皆從地名敘起;分而觀之,一、二章言吐蕃、回紇,其事對,其詩章、句法亦相似;三、四章言河北、廣南,其事對,其章、句法又相似;末則收到蜀中,另為一體。杜詩無論其他,即如此類,亦可想見當日爐錘之法,所謂“晚節漸於詩律細”也。與《秋興》詩並觀,愈見。
《繭齋詩談》:
《諸將》,此崆峒所宗。在杜詩不是絕調,特其一支耳。
《唐宋詩醇》:
骨力如馬、班,議論如董、賈,特緣以韻語耳。既已精理、為文亦復秀氣成采,讀者於此沿洪流而窮深源,然後知甫之所以度越千古也。黃生曰:《有感》五首與《諸將》相為表裡,大旨在於忠君報國,休兵恤民,安邊而弭亂。其老謀碩畫,款款披陳,純是至誠血性悟。
《讀杜心解》:
五首純以議論為敘事,吁謨壯彩,與日月爭光,出《秋興》之上。
《杜詩鏡銓》:
邵云:《秋興》《諸將》同是少陵七律聖處。沈實高華,當讓《秋興》:深渾蒼鬱,定推《諸將》。有謂《諸將》不如《秋興》者,乃少年耳食之見耳。此與《有感》五首皆以議論為詩,其感憤時事處慷慨蘊藉,反覆唱嘆;而於每篇結末,尤致丁寧,所謂言之者無罪,而聞之者足以戒,與《三百篇》並存可也。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陳德公曰:五首感時,勃鬱盛氣而言非無典實,全用峭筆。轉掣每句必下上三虛活字作眼。他人便須軟嫩,此家轉得遒拔。評:五首純以議論骨力勝,骨力全在虛字轉掉得妙,句法便成遒緊。若一味呆實,議論雖佳,不板滯亦軟靡矣。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少陵七律,自當以《諸將五首》為壓卷。關中、朔方、洛陽、南海,西蜀,直以天下全局運量胸中。如借兵回紇,府兵法壞,宦官監軍,皆是當時大利大害,而廷臣無能見及者。氣雄詞傑,足以稱其所欲言,每章起結,皆具二十分力量。
《昭昧詹言》:
此詠時事,存為詩史,公所擅場。大抵從《小雅》來,不離諷刺,而又不許訐直,致傷忠厚。總以吐屬高深,文法高妙,音調響切,采色古澤,旁見側出,不犯正實。情以悲憤為主,句以朗俊為宗,衣被千古,無能出其區蓋。
《峴佣說詩》:
《諸將》《秋興》《詠懷古迹》皆集中傑作。分讀合讀,暫讀久讀,觸處皆有領悟。
《唐宋詩舉要》:
吳曰:《諸將》之作,所以紀當時天下之形勢,作者閎略也。步瀛按:此子美深憂國事,望武臣皆思報國,而朝廷用得其人,故借諸將以寓其意焉。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鍊,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