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氣盆地

含油氣盆地

含油氣盆地是發生過油氣生成作用,並富集為工業油氣藏的沉積盆地。沉積盆地是指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地殼表面曾經不斷沉降,接受沉積的窪陷區域。

必備條件


①是一個沉積盆地;②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曾經不斷沉降接受沉積,具備油氣生成和聚集的有利條件;③有工業性油氣田。凡是地殼上具有統一的地質發展歷史,發育著良好的生儲蓋組合及圈閉,並已發現油氣田的沉積盆地,統稱為含油氣盆地,因此可將含油氣盆地看作是油氣生成、運移和聚集的基本地質單位。在油氣勘探中,常常把油氣盆地作為一個統一整體看待,從整個含油氣盆地的沉積發育史、構造發育史和水文地質條件出發,研究油氣生成、運移和聚集的條件,劃分出油氣聚集的有利地區。

主要分類


在油氣勘探中,為了將未知含油氣盆地與已知含油氣盆地進行對比,常常將沉積盆地或含油氣盆地進行分類。含油氣盆地分類方案較多,歸納起來,主要有3大類:①按槽台學說劃分盆地類型,這種分類從20世紀50年代起沿用至今。主張這種分類的代表為И.О.布羅德;②主要是根據板塊活動的性質進行盆地分類,以W.R.迪金森(1974,1977)和A.W.巴利(1980)為代表;③以古生代槽台體制和中、新生代板塊構造體製為基礎進行盆地分類,主張此方案的為中國朱夏(1981)。
此外,有些石油地質學家,主張採用以地球動力學為基礎的盆地成因分類。例如,中國陳發景等(1981)和M.P.沃森(1986)主張,將中國中、新生代盆地劃分為裂谷型盆地和前陸(或撓曲)型盆地兩大類。中國劉和甫(1986)劃分為張裂環境、擠壓環境、剪切環境和重力環境4類。在上述的盆地分類方案中,盆地類型都是指某一時期的原型,實際上很多盆地都是由幾種盆地原型有規律組合而成,D.R.金斯頓(1983)稱之為多旋迴盆地。除少數較年輕的中、新生代盆地外,普遍為多種類型疊加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盆地。因此,盆地的形成、構造演化是當前盆地研究中的重要課題之一。區分不同旋迴時期不同性質的盆地,可以對含油氣遠景作出正確的評價。

聚集特點


不同類型的盆地及其後期的改造,影響著控制油氣聚集的構造樣式。
大陸內裂谷型盆地,以北海中生代維京地塹和渤海灣早第三紀斷陷盆地為代表。在拉張裂谷環境中,油氣聚集與掀斜(或翹傾)斷塊有關。掀斜斷塊的構造特徵是生長正斷層發育,形成一系列半地塹(或地塹)和半地壘(或地壘)。斷凹為生油中心,油氣聚集主要分佈在斷凹和斜坡處。油氣聚集模式多呈 3層結構。斷陷期前主要為基岩油藏、潛山油藏構造裂縫油藏。斷陷期主要為滾動背斜、披復背斜、鹽(泥)底辟背斜油氣藏、斷塊油氣藏以及地層油氣藏。斷陷期後主要為披復背斜、滾動背斜以及地層油氣藏。
大陸內拗陷型盆地以中國松遼和俄羅斯西西伯利亞中生代盆地為代表,下伏有裂谷型盆地。拗陷型盆地的成因與熱冷卻有關。油氣藏類型有後期擠壓作用形成的背斜油氣藏、差異壓實背斜油氣藏以及地層油氣藏。
前陸盆地 屬擠壓環境下的產物,是邊緣海閉合褶皺為山脈時,在山脈前緣形成的一類盆地。如北美落基山山前拗陷,中國四川盆地西緣龍門山山前拗陷和台灣西部盆地。前陸盆地中的湖相和濱海沼澤相沉積,以及下伏邊緣海的深海、半深海相泥岩和濱海沼澤相沉積,是良好的烴源岩,所生成的油氣田拗陷中心向側翼運移和聚集。油氣聚集類型主要是與擠壓形成的背斜構造帶、逆沖推復構造帶、鹽丘刺穿背斜帶構造帶有關的油氣藏。
克拉通簡單碟狀拗陷的實例有美國密執安和伊利諾伊古生代盆地。油氣聚集類型以平緩的背斜、長垣中的油氣藏為主,其次是包括礁塊油氣藏在內的地層圈閉油藏。中國鄂爾多斯盆地的油氣聚集是與在平緩大單斜基礎上發育的侏羅紀河道砂有關的地層油藏。在加拿大阿爾伯達盆地,上面為白堊紀單斜地層油藏,下面為泥盆紀礁塊地層油藏。
克拉通隆拗相間的盆地,有俄羅斯伏爾加-烏拉爾盆地和二疊紀盆地。油氣聚集在構造成因的隆起區局部構造中以及台地邊緣相礁塊地層圈閉中。美國西內部盆地和北非三疊紀盆地的油氣聚集類型,主要為基岩和潛山油氣藏以及披復背斜油氣藏。
克拉通邊緣拗陷,以美國、墨西哥灣岸中、新生代盆地為代表,油氣聚集類型是與同生正斷層有關的滾動背斜構造帶、鹽丘構造帶以及與三角洲體系有關的地層圈閉油氣藏。
參考書目 西北大學地質系石油地質教研室編:《石油地質學》,地質出版社,北京,1979。朱夏:《論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石油工業出版社,北京,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