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源鄉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轄鄉

桐源鄉位於撫州市臨川區西北部屬於我國華東地區,距市區22公里,離豐城市50公里,耕地面積2.9萬畝,下轄13個村委會,常住人口26656人(2017年)。

東臨撫河,西、北、南三面環山,地形顯不規則梯形,東與展坪鄉接壤,南鄰三橋鄉和溫泉鎮,東北與羅針鎮隔河相望,西南通豐城市,與豐城的淘沙鎮毗鄰,西北連大崗鎮,向樂鐵路橫跨南北,臨豐公路貫東西,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是臨川區也是撫州市的西大門。

歷史沿革


清代,境域為盡安鄉三十六都、三十九都和明賢鄉四十至四十三都屬地。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第六區。
1953年,屬第八區(展坪區)。
桐源鄉人民公社成立於1957年6月。
1958年,桐源、東坊、石橋3鄉合併成立桐源人民公社。
1962年,劃為桐源、東坊兩個人民公社,1968年又合併。
1981年1月,桐源鄉人民公社更名為桐源鄉人民政府。
1984年,改稱桐源鄉。
桐源鄉圖片
桐源鄉圖片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桐源鄉位於臨川區西北部,東與羅針隔河相望,西北和大崗及豐城淘沙接壤,南接展坪,北部和溫泉毗鄰,方圓106平方公里,人口2554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88人,118個村小組,戶數5768戶,耕地面積28891畝,山地面積7.6萬畝,可養水面3000畝。桐源鄉有黨支部20個,黨員794人,鄉屬單位16個,桐源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臨豐線穿境而過,貫穿東西,向樂鐵路橫跨南北,設有桐源火車站,向浦(向塘—浦田)鐵路已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

地形

桐源鄉西、北、南三南環山,地形呈不規則梯形。境內西南方的龍會山是桐源的最高點,葉仙山、狀元嶺、銅陵山與仙桂峰一脈相連。

氣候

桐源鄉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7.5℃,一年中七、八兩個月最熱,平均氣溫達29.5℃;一、二月份最冷,平均氣溫5.2℃。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1775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上頓渡鎮成為一個適宜人類生產、生活的好地方。1981年在城西北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遠在五、六千年前,臨川人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開創著人類文明。桐源就像一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贛東大地上,明珠璀璨,藻麗琅琅,山川田園風光秀麗,人文景觀綽約多姿,境內西南方的龍會山是桐源的最高點,登上山巔,俯視群峰,葉仙山,狀元嶺,銅陵山與仙桂峰一脈相連,若斷若續,羅列成屏。
桐源鄉圖片
桐源鄉圖片

自然資源


桐源鄉圖片
桐源鄉圖片
桐源鄉有耕地面積1926公頃,其中水田1779公頃,旱田147公頃,山林面積3348公頃。

行政區劃


轄13個行政村,89個自然村,119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鄭坊,距市區22千米。
行政村
鄭坊村塘東村青坑村池溪村新塘村
大田村桐源村水源村圳口村嶺西村
黃源村東坊村黨溪村\\
桐源鄉圖片
桐源鄉圖片

經濟


桐源鄉建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39座,山塘水庫104座,坡壩6座,電力水利工程二座,排洪機械總動力4150千瓦,農作物以水稻為主,西瓜、油茶、甘蔗也是重要的農副產品,經濟作物有菜籽油,豆類,柑桔,桃李等。2005年完成招商引資1300萬元,鄉黨委政府尤其注重各類企業的引進和優質服務,現有三家造紙廠坐落於該鄉的工業園區境內,根據大規模,大發展,主攻工業,決戰園區的思路,規劃在二至三年內引進企業二十家,另有帝泉啤酒廠,大型建材廠相繼投產,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280元。
桐源鄉堅持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為主線,不斷創新工作舉措,改進工作作風,鄉域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協調發展,已形成以富臨、華鑫等十餘家企業為骨幹的桐源鄉特色園區,連續多年被評為臨川區發展工業、招商引資、信訪工作和綜治工作先進單位等。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6300萬元的“撫州市粵浙熱能有限公司”、投資總額6000萬元的富聖紙業已投產,創稅收63.6萬元,解決勞動就業100餘人。
桐源鄉農田多、山林密集,水域廣。以水稻為主,西瓜、油茶、甘蔗也是重要的農副產品,經濟作物有菜籽油、豆類、柑桔、桃李等。
2018年,桐源鄉黨委、政府著力利用天然資源,引導群眾發展特色農業,搞松材、草木種植,東坊、池溪等村搞牛、羊養殖。利用山林栽種桔子、油茶,同時做好防火和育樹育林工作,新塘、圳口等7個行政村共育林700多畝。
2018年,桐源鄉有工業企業53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7家。
桐源鄉圖片
桐源鄉圖片

交通


桐源鄉境內向莆鐵路、福銀高速公路橫跨南北,臨川至豐城公路貫穿東西,是撫州市的西大門。向樂鐵路橫跨南北,設有桐源火車站。
桐源鄉圖片
桐源鄉圖片

社會


城鎮建設

桐源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新農村建設平台,採取“鄉村聯動”的方式,通過在外能人志士的捐助、上級部門的項目支持等多途徑籌措資金300餘萬元改造了鄭坊老街,下一步將籌措600萬元資金進行亮化、綠化及地下管網建設,有望年底打造一個全新的鄭坊老街。為切實拉大小城鎮框架,桐源鄉黨委、政府通過向上級爭取用地指標,網上公開拍賣的形式,已徵得23畝土地進行新街建設,努力形成規模適中、功能完善、特色互補、層次合理的小城鎮體系。
桐源鄉圖片
桐源鄉圖片

旅遊


臨川樟源嶺,又名狀元嶺。位於桐源鄉嶺下村西南,是桐源與展坪兩鄉的分水嶺。橫穿嶺中有一條寬七尺
桐源鄉圖片
桐源鄉圖片
的條石路,里通往來城縣境內的大路。這裡原來無路,是後來開拓出來的。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清代道光元年(1821),有廣東省秀才葉某,回鄉趕應省城,路過樟源嶺,恰逢天下大雨,當日葉某因雨大沒有下嶺,便宿於廟中。夜晚問及廟內齋公:“此嶺何名?”齋公告訴他說:“這裡是樟源嶺”因語不同,葉某誤聽為“狀元嶺”,認為這是自己中狀元的吉兆,即向神前路拜許願。及應試,得中頭名狀元,更自認為“才高八斗”,又有神靈保佑,今科狀元是穩穩中的。
第三年春三月,入京會試和殿試,他特彎道至樟源嶺,出資先修涼亭,並親寫“狀元嶺”匾額一塊,旁書“皇清道光三年粵秀才大葉××敬書”幾個字。匾額於亭中,葉某走時告訴齋公說:“狀元頭上一點要我中了狀元后再來加上。”
從此以後,葉某一去杳無音信。有人說,進士未中上,而是“名落孫山”了,所以無顏再來了。但樟源嶺從此又叫“狀元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