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叛艦喋血記的結果 展開
- 1935年弗蘭克·洛伊德執導電影
- 由馬龍·白蘭度主演電影
- 歐美澳1984年梅爾·吉布森主演電影
叛艦喋血記
1935年弗蘭克·洛伊德執導電影
《叛艦喋血記》是由米高梅出品,弗蘭克·洛伊德執導,查爾斯·勞頓、克拉克·蓋博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於1935年11月08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在邦蒂號軍艦上,由於年輕的海軍士官拜姆和大副克里斯蒂不滿艦長的兇殘虐待,而帶領水手們發起叛亂的故事。
精彩圖冊
對於艦長所執行的暴政,年輕的士官拜姆(法蘭奇·湯恩 Franchot Tone 飾)和大副克里斯(克拉克·蓋博 Clark Gable 飾)感到十分的不滿,在長久的壓抑下,起義爆發了,在兩人的帶領下,水手們制服了威廉和其手下,可善良的人們並沒有處死他們的暴君,而是將他們放逐到海上,讓海洋來選擇他們的生死。自由重新回到了“邦迪號”上,不幸的是,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
角色 | 演員 |
威廉·布萊斯船長 | 查爾斯·勞頓 |
弗萊切·克里斯坦 | 克拉克·蓋博 |
托馬斯·伯基特 | 唐納德·克里斯普 |
拜姆夫人 | 斯普林·白靈頓 |
拜姆 | 法蘭奇·湯恩 |
史密斯 | Herbert Mundin |
Dr. Bacchus | Dudley Digges |
Sir Joseph Banks | Henry Stephenson |
Capt. Nelson | Francis Lister |
Tehanni | Movita |
製作人 | 阿爾伯特·勒文、艾爾文·薩爾伯格 |
原著 | James Norman Hall |
導演 | 弗蘭克·洛伊德 |
編劇 | Charles Nordhoff 、Talbot Jennings、朱爾斯·福瑟曼、Carey Wilson |
角色介紹
布萊斯船長
演員查爾斯·勞頓
布萊斯船長是18世紀末殖民擴張的典型代表,他對土著欺騙,對手下的水手們殘暴統治,並在船上設立鞭刑。導致水手們的叛變,被流放到一艘小船上,幸運返回國內,隨後對水手們展開報復。
弗萊切·克里斯坦
演員克拉克·蓋博
克里斯琴是船上的大副,他看似豪放不羈,內心卻充滿了對殖民帝國的憂慮。他同情受壓迫的人們,當壓迫日益加劇時,他對殖民統治的信任日益降低。最終帶領全船人員叛變。
拜姆
演員法蘭奇·湯恩
見習軍官拜姆是影片的敘述者,對船長敢怒而不敢言。他因同情大副而被押回國內宣判,差一點被處以極刑。他在經歷了正義與邪惡的交戰後,終於決定奔向海外。
曲目 | ||
The Bounty Main Title | Leaving Tahiti | 叛艦喋血記[美國1935年弗蘭克·洛伊德執導電影] |
Bounty Leaving England | Bligh To Boat | |
Bonny Kate | Return To Tahiti/Purcell Confronts Bligh | |
Bligh In His Cabin | Christian & Young | |
Cape Horn | Finding Pitcairn / Burning The Bounty / Bligh Exonerated | |
Failure At Cape Horn | The Bounty End Title | |
Drowsy Maggie | Medley from Bitter Moon | 藝人: Vangelis |
Sailing On | Medley from Francesco | 語種:英語 |
Mauatua Is Pregnant | Theme from La Peste (The Plague) | 發行時間: 2010年12月02日 |
She Moved Through The Fair | The Bounty End Title | 專輯類別:原聲帶、影視音樂 |
影片改編自1932年10月由英國作家C.諾德霍夫和美國作家J. N.霍爾合著的《“本特號”叛亂三部曲》之一《叛艦喋血》 。
影片耗資200萬美元,這在20世紀30年代是一筆巨款。因規模宏大,影片前後拍攝共費時兩年。除在塔希提島拍攝了部分背景場面外,絕大部分鏡頭是在米高梅影片公司的攝影棚里完成的。
發行公司 | 1.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美國) |
2. 米高梅聯美家庭娛樂(美國) | |
3.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德國)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美國 | 1935年11月8日 |
丹麥 | 1936年3月5日 |
芬蘭 | 1936年3月20日 |
德國 | 1936年 |
奧地利 | 1936年 |
2010年11月16日,《叛艦喋血記》由華納兄弟公司發行藍光版DVD,有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三種音軌。
時間 | 獎項簡稱 | 獎項全稱 | 獲獎方 | 所獲獎項 | 結果 |
1936年 | 奧斯卡金像獎 | 第8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 《叛艦喋血記》 | 最佳影片 | 獲獎 |
第8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 弗蘭克·洛伊德 | 最佳導演 | 提名 | ||
第8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 克拉克·蓋博、查爾斯·勞頓、法蘭奇·湯恩 | 最佳男主角 | 提名 | ||
第8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輯 | 瑪格麗特·布斯 | 最佳剪輯 | 提名 | ||
第8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 | Herbert Stothart、Nat W. Finston | 最佳配樂 | 提名 | ||
第8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劇本 | 朱爾斯·福瑟曼、Talbot Jenning、Carey Wilson | 最佳劇本 | 提名 |
該片用相當大的篇幅謳歌克里斯切和拜姆各自同妻子之間的純潔愛情,使島上的幸福生活與艦上暗無天日的苦難生涯更加形成強烈的對比,為後來的暴動作了令人信服的鋪墊。蓋博也有出色的表演,在同布萊斯艦長的對手戲中,以正壓邪,顯示了強者的地位。(《世界電影》評)
該片海戰場面經過精心的薊輯處理,看上去不失壯觀。該片成功地塑造了三個男性角色。船長布萊斯上尉的殘暴在查爾斯·勞頓的陰鷙的眼神、蠻橫的語氣中得以體現。扮演大副的克拉克·蓋博則準確把握人物自由不羈的個性及善良勇敢的行為。克拉克·蓋博抓住了克里斯切憂鬱而絕望的神情,這是叛亂前人物內心情感的複雜體現。(張弘、俞伽評)
該片編劇通過一個富於冒險和浪漫色彩的軍事題材故事,把矛盾衝突集中在一次充滿驚濤駭浪的航行中,塑造了艦長和大副克里斯蒂兩個性格鮮明的銀幕形象。影片的情節發展緊張激烈,節奏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