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羔羊

出自《詩經》中的四言詩

《國風·羔羊》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古代學者一般認為此詩是讚美在位者的純正之德或節儉正直,近現代學者多以為是諷刺身著裘衣、享用公家膳食的官吏退朝時洋洋自得的情態。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重章疊句,迴環詠嘆,採用白描手法,語言優美自然。

作品賞析


《國風·羔羊》一詩描寫大夫在退朝後,走出公門回家時悠閑自得的情狀。全詩不用一個譏刺的詞,更沒有斥責之語,詩人只是冷靜而客觀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習見的一個小片斷,不動聲色用粗線條寫真。
據詩中所寫,先映入詩人眼帘的是那官員的服飾————用白絲線鑲邊的羔裘。頭兩句從視覺來寫,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見也是所想,按常規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詩人見其人吃飽喝足由公門出來,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這與當時民眾的生活水準相對照,有天上地下之別。《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闡述的符合王道的理想社會,在豐收年成,也才是“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而大夫公膳常例竟是“日雙雞”,非常奢侈。詩人雖然沒有明言“食”是什麼,以春秋魯襄公時代的公膳例之,大約相差無幾。詩人生活在同時代,一見其人“退食自公”必然有所觸動,想得很多,也許路有餓殍的慘象浮現在他眼前。正因為如此,所以厭惡之情不覺油然而生,“委蛇委蛇”詩句湧出筆端。這第四句“美中寓刺”,可謂點睛之筆,使其人彷彿活動起來:你看他,慢條斯理,搖搖擺擺,多麼逍遙愜意。把這幅貌似悠閑的神態,放在“退食自公”這個特定的場合下,便不免顯出滑稽可笑又醜陋可憎了。言外詩人的挖苦嘲弄可以想見:這個自命不凡的傢伙,實則是個白吃飯的寄生蟲。
此詩與《詩經》的許多篇章一樣,採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三章詩重複一個意思,迴環詠嘆,加深了譏刺意味。各章三、四兩句,上下前後顛倒往複,甚為奇妙。

創作背景


相傳中國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而這首《羔羊》就是一首反映當時在位官員與老百姓和諧相處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