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科

八角科八角屬植物

八角科(學名不詳)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單葉互生、有時聚生或假輪生於小枝的頂部,無托葉。花兩性,輻射對稱,單生或有時2-3朵聚生於葉腋或葉腋之上;花被片多數,數輪排列,常有腺體,無花萼和花瓣之分;花托扁平。

本科其它種果實、樹皮或根皮多為地方用藥,以紅花八角徠I. dunnianum Tutch. 為主葯的製劑已收入貴州省地方藥品標準。

分佈


八角科
八角科
徠約50種,分佈於亞洲東南部和美洲,但主產地為中國西南部至東部,約30種。(另說:全世界約34種,我國有24種)

用途毒性


八角科
八角科
八角茴香的果實和地楓 皮的樹皮為《中國藥典》1995年版收載。
八角茴香能溫陽散寒,理氣止痛;地楓皮能祛風除濕,行氣止痛。
由於八角科果實的形態相似,有的具有毒性,常混作八角茴香用而致中毒已多見報道。在毒性成分研究,早在50年代,日本學者從日本莽草中分離到莽草毒素(anisatin)。後來我國相繼從野八角、閩皖八角、紅茴香、大八角、紅花八角等果實中分離得到該化合物。80年代從八角科不同植物的果實中分離得到該化合物。80年代,又從八角科不同植物的果實中分離得到新莽草毒素(neoanisatin)、新大八角素(neomajucin)、2-氧-6-去氧新莽草素(2-oxo-6-deoxyneoanisatin)、veranisatin A 和 veranisatin B等有毒成分。

代表植物


八角茴香
八角茴香
八角(八角茴香,圖)Illicium verum Hook. f.
地楓皮I. difengpi K. I. B. et K. I. M.

其它植物


八角科
八角科
假地楓皮、華中八角、日本莽草、中緬八角、野八角、大八角、披針葉八角、紅茴香、紅花八角、匙葉八角、厚皮香八角、厚葉八角、莽草、多蕊紅茴香、短柱八角、白花八角、百山祖八角、大花八角、大嶼八角、滇南八角、滇西八角、短梗八角、貢山八角、紅毒茴、巒大八角、閩皖八角、平滑葉八角、少果八角、少葯八角、四川八角、台灣八角、文山八角、西藏八角、小花八角、粵中八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