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軍馬場
位於河西走廊中部
山丹軍馬場於公元前121年由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始創,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原,地跨甘青兩省、毗鄰三市(州)六縣,總面積329 .54萬畝。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皇家馬場,也曾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軍馬場,在蘇聯頓河馬場解體后,佔據世界第一的位置。
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是國家第一批認可的“中華老字號”企業。山丹軍馬場自1949年9月建場以來,近50年一直歸屬軍隊管理,是亞洲最大的軍馬繁育基地,也是我軍較大的糧油肉生產基地。
2001年9月10日,山丹軍馬場整體移交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管理,實現了由軍隊保障性單位向社會化企業的轉變,2013年7月,根據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系統內企業重組戰略部署,山丹軍馬場作為集團二級企業由集團直接管理。現為張掖市規模最大的中央駐地方企業。
山丹軍馬場
山丹馬場
山丹軍馬場自1949年9月建場以來,近50年一直歸屬軍隊管理,是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軍馬繁育基地,也是我軍最大的糧油肉生產基地。每年都要輸出大批的駿馬良驥支援國防和經濟建設。特別是培養出來的“山丹馬”,是我國少有的挽乘兼用優良品種,近幾年來已向全國各地輸送10萬多匹。為我國的良馬培養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1年9月10日,山丹軍馬場整體無償移交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管理,實現了由軍隊保障性企業向社會化企業的轉變,現名為甘肅中牧山丹馬場總場,下轄4個農牧企業,10個工(商)礦企業,8個社區,4個事業單位,其中在職職工7878人,離退休職工3023人。
山丹軍馬場
山丹軍馬場風光旖旎。遊客到大馬營后,繼續東行50公里到軍馬場一游,可舉行騎馬旅遊、野營,參觀賽馬或馬術表演,並遊覽自然風景名勝,這裡也是理想的塞上影視場地。自《牧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紅色康拜因》等30多部影視片在此拍攝並播出后,山丹馬和軍馬場都名聲大振,成為重要的影視旅遊勝地。
漢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漢陽(大馬營)大草灘,直達祁連山西端。擊敗盤踞在焉支山、大馬營草原的匈奴各部,敗退的匈奴族凄然回首,發出千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北魏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5年(公元439年)結束了河西"五涼紛爭",消滅了北燕、北涼、西涼政權,統一了北方。此時,擴充后的大馬營草原,十數年養馬高達200萬匹,駱駝100萬峰,牛羊無數。
隋
隋煬帝大業5年(609年),煬帝楊廣西巡張掖、御駕焉支山,會見突厥及西域27國王公使者,親臨大馬營草灘,並領昭下令在大馬營草灘設牧監,牧養官馬。
唐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命太僕張景順主持牧馬事業24年,在唐代養馬極盛時期已逾7萬匹以上。
清
清嘉慶6年(1801年),大馬營草灘孳生馬1.8萬匹。清道光18年(1838年)已達2萬匹。至晚清時,時局動蕩,馬政衰微,大馬營草原只有馬數百匹。
中華民國
山丹軍馬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
毛澤東主席接收山丹軍馬場電令
1950年1月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後勤軍牧部山丹軍牧場。1953年,山丹軍牧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司令部第一軍馬場。主要任務是為部隊生產輕型乘用騎兵馬。
1955年,第一軍馬場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方勤務部山丹軍馬場,歸總後勤部管轄。
1957年3月,根據國務院指示,山丹軍馬場由解放軍總後勤部交由農墾部管理,更名為國營山丹牧場,屬國營農牧企業。
1961年6月,國務院批複同意總參、農墾部關於將下放給各省區的軍馬場重新收回,交由總後、農墾部共同經營管理的報告,國營山丹牧場收歸軍隊管理。8月,總後正式派工作組接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山丹軍馬場。
山丹軍馬場
1986年12月,按蘭州軍區後勤部(1986)后司字第149號命令,原蘭州軍區軍馬總場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後勤部馬場管理局。局機關編製。局設政治部、辦公室、農機處、畜牧處、工業處、教育科技處、財務處、勞資處、供銷處、土地處、武裝部、防疫站、勞動服務公司。
2001年9月10日,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軍隊保障性企業調整改革的重大決策,山丹馬場整體無償移交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管理,更名為甘肅中牧山丹馬場總場,下轄一、二、三、四場及機械廠、化肥廠、電力公司、酒業公司、礦業公司、供銷公司、油脂公司、牧業公司等12個二級企業和農牧研究所、中學、醫院、蘭州干休所、張掖干休所、山丹干休所6個事業單位。
2006年3月30日,山丹馬場6所中小學和公安機構分別移交山丹縣人民政府和張掖市人民政府管理。2006年底總場下轄4個農牧場、8個社區、4個事業單位、10個工商(礦)企業。
山丹良馬場,位於縣境南部祁連山下的大馬營草灘,此處水草豐茂,擁有草原百萬多畝,是我國歷代最大的良馬基地。良馬場歷史悠久,史志典故多有記載。但多因戰亂而時興時廢。
山丹軍馬場
山丹軍馬場
《汲冢周節·王會解》中載,早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此蓄養良馬。西漢時,霍去病西敗匈奴,焉支山和祁連山,就在此築土城、開始大量的屯兵、養馬。據史料載,漢初在西北邊郡設牧苑三十六所,養馬三十萬匹。北魏以河西水草豐美,乃以為牧放基地,畜產滋息,馬至二百匹。”唐代廣設牧監(養馬機構),據史籍稱:“祁連大草灘在唐代養馬最多時期即逾七十餘萬匹以上。”元、明兩代,此處屬甘州治(今張掖),多處擴建牧馬營房。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靖逆侯張勇驅羌奴入牧地,重設永固營,築八寨守望益嚴。繼而甘肅副總兵王進寶協鎮永固,康熙十年設置馬營墩守備,屯兵養馬,以保邊防。
每值夏日,焉支山千峰疊翠,妖嬈多姿,層林盡染,溪流潺潺;奇花異草,名貴林木遍布山間。唐代詩人李白曾有詩云:“雖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婦女馬上笑,顏如頰玉盤,翻飛射鳥獸,花月醉雕鞍”;南面的祁連山白雪皚皚,峰戀疊翠,山中的原始森林蒼松挺拔,翠柏生輝,漫山遍野花草繁茂,灌木叢生。野生動物犳、熊、狼、狐、鹿、岩羊、黃羊、鬼、旱鏉、獐子等出入期間。
山丹軍馬場
塞上旅遊基地
山丹軍馬場位於張掖山丹縣南55公里處的祁連山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世界第一大馬場,橫貫東西的祁連山,既是甘肅、青海兩省的界山,又是蘊涵甘肅河西絲路谷地濕潤氣候的天然屏障。每年七八月,沿國道227線一帶,百萬畝油菜花開放,一望無垠,呈現出一幅金輝飄香的詩意畫卷。
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夏季綠草如茵,到處開滿了油菜花和野花。早在3000多年前,這裡就已養馬,自西漢以來,以當地蒙古馬為基礎,引進了各種西域良馬,雜交培育出的山丹馬馳名天下,成為歷代皇家軍馬養殖基地。山丹馬體形勻稱,粗壯結實,雄健膘悍,速度和持久力俱優,是乘用的良驥。現軍馬場有1萬多匹馬,遊客在那裡可觀看賽馬和馬術表演,參加騎馬、野營等活動。騎在馬上奔跑在花海里,感覺特別豪爽。由於軍馬場自然風景特別好,《牧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紅色康拜因》等30多部影視片在此拍攝,成為重要的塞上影視基地。小貼士:張掖的汽車東站有往山丹的汽車,可到軍馬場,半小時一趟,很方便;也有直接到軍馬場的車,但下午有;軍馬場分為一場、二場、三場、四場,一場最遠;建議包車,費用在250元左右,可以砍價。馬場有招待所,乾淨,設施齊全。
窟窿峽景區
在山丹馬場一場駐地的東南面,景區地貌奇特,在山峽的碧水草地間,每隔幾步就有一陷阱般的“窟窿”,清澈的水流穿行於巨石罅隙之間,響聲如樂,即使在沒有“窟窿”的河岸草地行走,也能聽見腳下的暗流在汩汩作響。每到夏季,窟窿峽滿山翠柏青松,野花繁茂,蝶飛蜂舞,幽靜可人,空氣中瀰漫著青草的芳香,一條湍急的小溪在山谷間奔流而下。遊客在其間,或悠然而行,或乘馬迂行,彩蝶相隨,涼風拂面,別有趣味。
將軍石景區
山丹軍馬場
大黃溝峽谷森林景區
位於山丹馬場四場境內,因盛產名貴中藥――大黃而得名。是西大河較大的支流,屬峽谷森林景觀。整個景區呈南北走向,其東北接永昌縣,東南鄰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該景區屬寒冷半濕潤氣候,溝谷兩側陽坡多被灌木林覆蓋,陰坡為森林。景區內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怪石林立,鳥語花香,西大河水經峽谷湍流而下,屬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區自開發以來,慕名而來旅遊人數逐年增加,年接待旅客萬餘人,這裡夏季氣候適宜,道路、通訊逐步得到改善,住、行、食、游、購、娛齊備,是人們歸回大自然、特色旅遊、休閑避署的最佳盛地,被美譽為祁連九寨溝。熱情好客的牧馬人以民族風情接待四方遊客。
山丹軍馬場
山丹馬場經濟發展基礎好,優勢多,境內土地、煤礦、水力資源較為豐富,農牧工資源開發潛力大,且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養馬業長興不衰,“山丹馬”曾榮獲國家科學進步一等獎,牛羊及特種動物養殖業逐步壯大,形成多元化特色優勢。種植業逐步走向成熟,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油菜籽連片生產區和河西走廊大麥、青稞的主要產地。工業主導產品菜籽油、青稞酒、化肥、農機產品等在河西地區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山丹軍馬場
在茫茫草原之間散落著始建於明清時代的墩子(烽燧),如烏龍口烽燧,八個墩烽燧等17處烽燧
。歷經2000個春秋的風蝕殘年,仍然風骨尤存,站在雪山之顛向遠處朓望,17個烽燧呈剞角形依次排開,亦呼應,可譴兵千里,站在烽燧下望狼煙四起,想像戰火剎起,博殺嘶鳴的古戰爭場面會浮現在眼前。
始建於明代的大馬營城堡闊八丈,高三丈,基寬兩丈,有內外城門,四周有護城河,城關南牆有一小廟。古城毀於60年代,今殘有北牆,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營將軍樓建於明代。最初為嘹望所用。民國29年重建,稱將軍樓,該樓寬16米,長12米,四周用寬15米的壁廊圍起,外牆有射擊孔,中大廳約40平方米,四壁有窗,因年久風蝕,牆垛己呈傾頹狀。
山丹軍馬場
1982年7月的山丹馬速力檢測活動當屬軍馬場最後一次大型群眾性賽馬活動。後來,軍馬二場組建“飛雁馬術團”,該團先後在鄰近各縣演出數十場,后與軍馬一場部分馬術表演者參加《敦煌》、《雙旗鎮刀客》、《海市蜃摟》等中外佳片拍攝活動,今已解散。
1981年,由馬場中小學生組成的足球代表隊在老將洪復興帶領下參加張掖地區青少年基層隊足球比賽,取全區第一名。後代表張掖赴甘肅省蘭州市參加省級比賽,勇奪第一,並獲“萌芽杯”。
“萌芽杯”的獲得極大地鼓舞了軍馬場青少年足球業,乃至體育運動的崛起,青年足球隊,籃球隊蓬勃發展,成為名噪一時的足球之鄉。
自1978年“八一”電影製片廠赴軍馬一場攝製完成故事影片《蒙根花》以來,二十多年間,全國各電影電視製作商前往軍馬場拍攝各種題材的影視作品計二十多部,尤以故事片《蒙根花》、《牧馬人》、《馬背小學》,電視劇《和平年代》、《王昭君》,風光片《焉支風流》、《絲綢之路》、《牧馬人之戀》、《窟窿峽的隨想》、《絲路綠寶石》等最為突出。
窟窿峽
山丹軍馬場
由於峽谷內山石高聳,地下水曲徑通幽,大小石縫密布其間,取名日“窟窿峽”。峽谷內水流湍急,怪石嶙峋,兩岸山坡或緩或陡,起伏無常常,山澗的原始森林依山就勢,松柏青翠,露水欲滴,山野澗薄霧悠長,亦步宜趨,陽光擠碎針葉透進松林,五彩的虹霧飄然其間。
向縱深走去,景色愈加怡人。驀然,陶醉了的人定會流連忘返。
神馬的傳說
傳說很久前草原上有一匹紅色的神馬,每逢春旱便將甘霖灑向人間,遇有水澇,則俯身啜飲,因而得到人們的無限崇拜。
山丹軍馬場
【祁連和焉支的故事】
祁連和焉支原本是一對要好的戀人,由於牧主窟窿的百般阻擾,兩人始終難結伉儷。於是,兩人商量好擇日私奔,共同尋求愛的方舟。不料被人告密,可惡的牧主啟動魔法將一對戀人分隔於沙河兩岸,意在永世不得相見。焉支祁連遍摘紅柳,以此傳遞忠貞不渝的愛戀之情。故爾,沿祁連山蘭鳥口下紅沙河一帶,遍野山崗紅柳繁茂,每逢秋冬片片火燭,祁連焉支兩山相望,紅柳花樹,別有一番情趣。
將軍石與大黃溝
山丹軍馬場
將軍隨身帶有兩件寶物,一是心愛的鋼水寶劍,名曰屠龍刀;二是伴隨屢戰屢勝勝,取得卓著戰功的良駒寶馬,叫浪里白條。一日,他騎著那匹浪里白條,身佩屠龍刀向敵營所在地黑松谷衝去,幾經搏殺,敵軍傷殘過半,當他班師回營時,冷不防被帶毒的暗箭擊中,於是浪里白條馱著迷昏的將軍來到了大黃溝。
大黃溝以盛產藥用大黃而聞名;大黃葉闊,莖狀,色紅為血,是療傷之上好的中草藥。一般生長在陰濕窪地,為常年生植物,當浪里白條設法尋覓大黃為將軍服用時,從山洞天橋下走出一布衣聖人,口諾濟民救傷當屬大黃,欲得此物,寶劍予之……
於是,聖人一手托劍,一手持符,口中吟唱,一時間飛沙走石,寶劍閃亮處大黃顯身,果然將軍得救,臨行前贈聖人予屠龍刀,以結百年金蘭。
數年後,將軍犧牲的消息傳來,聖人痛心疾首,每日將劍拿出瞻仰。一日,聖人上山採藥,被困絕壁數日,無奈將劍插入石縫中,憑藉繩索得以脫身。待第二日,得幾人幫助索取寶劍時,發現屠龍劍已不復存在,它已化作了將軍石聳立在山涯頂端。
從此,河水不再惡急,深谷塔上了天橋,大黃漫山遍野,人們終於找到了幸福……
於是大家喚他為將軍石……
策馬騰空
位於軍馬二場的十字路口處佇立著一座牧馬人頂風冒雪駕馬騰空的雕像,喻意牧馬人代代傳承的人文精神,當年製作者拿出幾套創意方案,馬場老總始終看不上。
山丹軍馬場
幾炮下來,那天空亂雲飛渡,酷似東海龍王布水點陣,只見他策馬揚鞭,任意穿梭在蒼宇間,馳騁在層雲中作者大受啟發,心想,這龍王往來的情景不正是牧馬人精神之再現嗎?於是他靈機一動,立刻描繪了這個塑像藍圖,老總一看大喜過望……
於是,一尊雕像誕生了。
一支歌唱遍大江南北
六十年代,由多家新聞媒體聯合製作的《馬場新聞》已近尾聲,負責創作影視插曲的同志遲遲拿不出上口的歌曲,急得夜不能寐。
一日,創作者出去散步,聽到從普通職工家中傳來西北三弦的聲音。走近一看,許多人圍坐在火爐旁正自彈自唱呢,所唱曲目多為自編自創的風土小調……
後來,一位老者彈唱起他新近編寫的河西小調,其中兩句“我愛家鄉我愛馬,馬場就是我的家”。此曲深深觸動了編者。於是,他們立即著手編寫,終於如期完成了歌曲創作。
電影一經公映,立刻引起巨大反響,特別是那首歌,早已蜚聲全國。
【歌曲:馬場就是我的家】
站在草原望北京,
心中一輪紅日升,
山丹軍馬場
牧工和毛主席心連心。
我愛馬場哎,
我愛馬,
馬場就是我的家,我的家,
牧工最聽毛主席的話,
為保國防養軍馬,
牧工最聽毛主席的話,
為保國防養軍馬,
為保國防養軍馬。
山丹軍馬場現公共交通並不發達,且幾個廠間距離較大,乘班車遊玩並不方便,推薦自駕或包車前來。推薦從227國道扁都口處進入三場,再從一場向山丹縣方向離開,路況較好。
公共交通
1. 武威市盤旋路客運中心每天11:00有一班班車前往軍馬一場,車程約3小時。
2. 張掖市西環路汽車站每天13:30有一班班車前往軍馬一場。
3. 山丹縣每天9:00、15:40各有一班班車前往軍馬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