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下海的結果 展開

下海

經濟

最初淺的是指一種到大海里去的動作。久而久之就引申了許多經濟和政治色彩,一般指放棄或保留原來的工作去經營商業和創業。

概念


改革開放語境中的“下海”,則更多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和可觀的回報,帶有敢於拼搏、勇於創新的意味。“海”,則成了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新的社會空間的隱喻。下海即意味著放棄傳統體制里的各項保障,到新的經濟社會空間里去從事風險和回報都比較高的工商業活動。

背景


改革開放

弄潮兒改革開放初期,下海成就了一批風流人物,如個體戶、民營企業主、國企改革家、下海創業者、農村大包干承包者、邊貿開拓者等等。發展至今,或成功、或失敗、或歸於平淡,他們的經歷,是這段偉大歷史的生動紀錄。
下海當大多數人還在計劃經濟的溫室里觀望時,最先從國有單位辭職從事商業活動的“下海”者確實有一番“弄潮兒”之雄風。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後,國務院修改和廢止了400多份約束經商的文件,大批官員和知識分子投身私營工商界,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發展

馮侖、潘石屹就是當時的下海者,這些曾一文不名的遊子,成了叱吒房地產業的億萬富翁;下海者還多有官員,包括兩度下海的前國家計委官員顧寧珂等。人事部統計,1992年,辭官下海者12萬人,不辭官卻投身商海的人超過1000萬人。
下海潮湧動之時,人們不再迴避“錢”字,見面道一句“恭喜發財”成了口頭禪。在北京,這句話大有代替“您吃了嗎”這一傳統問候語的勢頭 《人民日報》還發表了《要發財忙起來》的文章。

幹部下海

針對一些地區公務員頻頻“下海”的現象,廣東省人大代表楊建優提交建議,建議對公務員離任后的去向設置“冷凍期”。同時,目前《公務員法》已進行到意見徵求第12稿,其中就規定:公務員辭去公職后,3年內不得到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企業、經營性的事業單位和社會中介組織任職,不得從事或者代理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經營性活動。

文人下海

將商品市場稱做“商海”,大概正是因在商品市場中弄不好會淹死人吧。然而,難道別的人就淹不死?何以別的人下到商海就不必突出“海”字,偏偏文化人下到下海商海就要特別標明商品市場是會淹死人的“海”呢?四十年在歷史長河中雖是一瞥,而對人來說卻是一個決定性的塑造過程。中國的文化人不同於工人農民和一般市民,不管如何清貧,他們總是在行政或事業單位里過著有保障的生活。這樣,在漫長的四十年中,中國的文化人已經蛻變、或說是被塑造成了家兔,至少是獲得了家兔的某種特徵。首先,許多文化人已經絲毫沒有風險意識,喪失了承擔風險的膽量。安於清貧,樂於清貧,據說是中國文化人的傳統美德。我看,這不過是因為很多文化人早已失去了爭取過富日子的勇氣,只能縮在蝸牛殼裡舔露水而做的自我安慰的阿Q式的宣傳罷了。其次,這十個多月來,廣泛觀察,許許多多文化人也不具備獨立辦事的能力,在這方面,他們還不如一般行政幹部甚至汽車司機。聽他們坐而論道,侃侃而談,真令人神往,但叫他們去辦一件實事,你就要等著倒霉。家兔和其它動物相區別的另一特徵,是沒有群體意識和團隊精神。它們不像羊,更不像狼,你把一隻家兔單獨關在籠子里養,它也過得很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