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監獄
恐怖監獄
影片《恐怖監獄》拍攝了最大的安全監獄里那些少年罪犯的真實故事,關於監獄生活等等。告誡那些青少年罪行的不值得和風險。該片當年引起巨大轟動和風波。成為美國70年代各種潮流的最後見證。
本片成為美國70年代各種運動潮流的最好見證!
引起美國社會巨大震動和風波,宣告70年代的終結!
這部紀錄片的緣起應該是美國一個名為《恐怖監獄》(英文名:SCARED STRAIGHT)的電視節目,這個節目的興盛時期應該是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的,同時,也有人認為,這個電視節目裡面所折射出的青少年犯罪的問題被全社會所關注和討論是一個搶眼的社會現象,以至於把這個節目作為整個美國七十年代終結的一個符號。其實,在看完這部片子以後,我很難分辨這是一部電影,還是一個電視特別節目,我想可能兩者兼有,它或許帶有明顯的社會傾向,甚至有些說教意味,而且它也沒有選擇去對更深一層的社會問題進行探討,它僅僅就是要人們,特別是青少年,通過那些人物和特定情況下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改變,明白一個簡單而實用的道理:不要犯罪,因為監獄生活實在恐怖。
事實上,這是美國部分監獄存在的一種“感化者”組織和被他們“感化”的人們之間發生的故事。它的知名度和收視率曾經很高,不亞於那些專攻“下三路”的娛樂節目。一個預防犯罪的組織和一群有可能犯罪的少年,一個精明的製片人和製作團隊,醞釀出一個這樣的節目,對電視行業本身而言,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的結合,此例值得借鑒。不知道CCTV法制頻道何時能有類似節目,只要政策允許,領導批准,策劃周密,手法到位,何愁收視率?何愁廣告費?這都是閑話。
說回這部片子,我想它可能會因為片名而拒一些人於門外;當然也會吸引一些獵奇、好奇的觀眾懷揣著對刺激的期待去觀賞。但是無論如何,《恐怖監獄》會留住大多數人的注意力,對我而言,這樣一個片子的幾個基本特點或許可以解釋它吸引觀眾的原因。
首先,跟隨攝影機的鏡頭進入關押重犯的監獄,這個行動本身就具有強吸引力。畢竟大多數人並不了解那個神秘而不被嚮往的地方,監獄在片中是造就視覺和心理奇觀效應的關鍵,而這個地方又是所有人物發生關係的核心地帶。“羅威監獄”裡面的環境遠比《越獄》顯得更現實和殘酷,那裡面的犯人也比《越獄》里的演員們猙獰許多;儘管牢房的形式與《越獄》沒什麼分別,但是那每間牢房裡面伸出來緊緊攥住欄桿的手都顯得更為恐怖,你不能知道那裡面哪一雙手曾經沾滿死者的鮮血,哪一雙手曾經握著海洛因顫抖,但你可以確信他們都不幹凈;他們嚎叫著,挑釁著跟隨攝影機進入這裡的每一個人,如果你不想堅持看下去,你也有充足的理由。關於這些,全片的開始,字幕已經提示,儘管這字幕是制度的需要,但同時卻也是一種對觀眾心理的暗示,至少在客觀製造了奇妙的吸引力。
其次,在監獄這個特定環境里,兩個人群的激烈碰撞擦出了貫穿始終的人性火花。一方面是正處在青春期對犯罪躍躍欲試的監獄外問題少年,他們認為偷盜搶劫吸毒等等行為很酷;另一方面是被挑選出來“感化”那些問題少年的監獄囚犯,他們因為各種惡劣行為被捕入獄,並且將至少在監獄里度過二十年之久。何來人性火花呢?這其實是仁者見仁的問題。就我來看,問題少年的人性隨時都有被扭曲的危險,而“感化”他們的囚犯則幾乎都曾經是人性扭曲的典型,想想看,他們在一起能做什麼?在“感化”剛剛開始的時候,你不得不懷疑那些囚犯是在發泄,至少,他們在用一種完全讓那些問題少年失去自信的囂張方式,謾罵、恐嚇、刁難充斥著片子的前半部分,那些剛剛還在監獄外面好勇鬥狠、狂放不羈的“小混蛋”,有的故作強硬而被當眾羞辱,有的沉默不語不敢正視那些咆哮的囚犯,有的則毫無掩飾地在臉上掛滿恐懼,還有的人,乾脆哭了,但又不是痛哭,你應該可以理解,巨大的恐懼和痛苦之下,人往往是自我壓抑的低沉抽泣;當這些問題少年終於走出監獄的時候,他們大多數人不再張揚,也不那麼自信地面對鏡頭和拍攝者的提問了,但他們幾乎都放棄了再次犯罪的念頭。這樣的“感化”場面是真實的,囚犯沒有因為攝影機的出現而收斂或者放縱,他們甚至討厭這個鐵傢伙的礙手礙腳,面對鏡頭大聲咆哮,而當這一切通過鏡頭呈現在觀眾眼睛里,會是什麼效果呢?至少他們應該忘記了換頻道,因為這太罕見了,太令人唏噓了。
第三,也是使這部片子算得上優秀的關鍵,那就是其中時間與空間的跨度顯現出來的張力。前面說過,《恐怖監獄》最火的時候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而這部同名紀錄片的拍攝至少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了,將近二十年的跨度意味著什麼?當初的問題少年都已經三十幾歲了;當初監獄里那些囚犯已經有刑滿或者提前獲釋的了;而這期間又有多少問題少年和“感化者”在監獄里不斷上演著當初的那一幕。用腳都能想出來,片子里一定會追蹤採訪二十年前的那些問題少年和“感化者”。其中,大多數的問題少年改邪歸正生活平靜,而且那一個個溫馨的家庭場景和不斷回放的二十年前影像,讓人感慨,這彷彿是最正常和順應人意的結果。在片中,那些因為二十年前被囚犯恐嚇而痛下決心改邪歸正的孩子們,在二十年後又見到了那個恐嚇過他們的“感化者”,不過,雙方流露出的相互感激之情確實是一種震撼。但是,也有一些人物的變化使片子沒有完全被猜中和適應,幾乎每一部出色的片子都有一些不讓人猜中和難以適應的東西出現。在《恐怖監獄》里,那些問題少年中,有少數依舊走上了販毒搶劫的道路,他們因此而有機會在監獄里再次與“感化者”們相見,那一情景堪稱無奈之緣份;也有的問題少年,已經因為種種原因去世了,當然,我們應該理解,二十年的跨度,在一個社會裡,是會有種種因素的變化左右人之命運的,尤其是在主流社會之外。反過來,那些“感化者”呢?同樣有著各種耐人尋味的變化,他們當中,一樣也有走出監獄重新做人的,一樣也有再次犯罪“二進宮”的,一樣也有非正常死亡的(在監獄里),更有甚者,自己的兒子因為“崇拜”犯罪的父親而走上相同道路造成父子監獄同吃同住的,當然,不知道是不是有的人也千方百計地越獄了。
關於《恐怖監獄》,還有很多細節是值得在第一線製作節目的人借鑒的。舉個例子:二十年前,片中那群問題少年面對囚犯“感化者”是曾有一幕,一個黑人囚犯惡狠狠地要求面前這十幾個小孩認真坐好,並且強迫他們按照監獄里管理犯人的方法,依次大聲報出自己的序號,一個個小孩或委屈或反感,但都不得不按順序照做了。這樣一個細節,在二十年後重訪那些問題少年時被拍攝者提出來,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當中除了一個人糊裡糊塗之外,其他人全都能準確地說出當年被強迫報數時自己的序號是幾。這是一個事實,是拍攝者發現並且促成的事實,它讓你幾乎不能懷疑那一次“感化”的力量在這些孩子心中有多大。
關於《恐怖監獄》這部紀錄片,也有一些問題,比如典型人物事件過分集中地分列在觀眾面前,加上一些段落的音樂和畫面處理都有些明顯的煽情;人物採訪的意圖性過於明顯等等,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這又很適合吸引大多數的觀眾持續觀賞,而且是不用過多思考地觀賞。當然,它也沒有把觀眾當成是傻瓜,你還可以想象得到,每個犯罪的潛在個體和囚犯,他們的變化,有時候並非完全因為自己的無知和墮落,也並非完全依賴類似“感化”這樣的刺激和影響就可以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