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嶺區腦梗死

分水嶺區腦梗死

腦分水嶺梗死又稱邊緣帶梗死,是指腦內相鄰動脈供血區之間的邊緣帶發生的腦梗死。腦邊緣帶的供血動脈是終末血管,在體循環低血壓和有效循環血量減少時,邊緣帶最先發生缺血性改變。腦分水嶺梗死是在腦動脈狹窄的基礎上,發生血流動力學異常,如血容量減少及體循環低血壓等情況所致。常見病因有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麻醉藥過量、降壓藥使用不當、心臟手術合併低血壓及嚴重脫水等。不同部位的臨床表現不同,多伴有偏癱、失語、偏身感覺障礙或偏盲等一個或多個癥狀。預后較好,出現併發症及死亡率均低。但如低灌注未得到及時糾正,則容易成為進展性卒中,病情逐漸加重。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病因


● 腦邊緣帶的供血動脈是終末血管,在體循環低血壓和有效循環血量減少時,邊緣帶最先發生缺血性改變。腦分水嶺梗死是在腦動脈狹窄的基礎上,發生血流動力學異常,如血容量減少及體循環低血壓等情況所致。
● 常見病因有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麻醉藥過量、降壓藥使用不當、心臟手術合併低血壓及嚴重脫水等。
● 頸內動脈狹窄(>50%)或閉塞時,血管遠端壓力會受到影響。由於大腦前、中動脈的交界區血供相對薄弱,故容易出現邊緣帶梗死。其他原因有血管內微栓子隨血液進入腦動脈皮層支,或后交通動脈直徑小於1mm等。

癥狀


● 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病前可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及冠心病等,部分患者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史。有血容量不足病史。
● 皮質前型表現為以上肢為主的中樞性偏癱及偏身感覺障礙,可伴有額葉癥狀,如精神障礙、強握反射等,優勢半球受累有經皮質運動性失語。
● 皮質后型以偏盲最常見,可有皮質感覺障礙、輕偏癱等,優勢半球受累有經皮質感覺性失語,非優勢半球受累有體象障礙。
● 皮質下型可累及基底節、內囊及側腦室體部等,主要表現為偏癱及偏身感覺障礙等癥狀。
● 后循環分水嶺梗死主要發生於小腦交界區,多在小腦上動脈和小腦後下動脈之間,表現為輕度小腦性共濟失調。腦幹的分水嶺梗死常見於腦橋被蓋部和基底部連接處的內側區,可表現為意識障礙、瞳孔縮小及雙眼向病灶對側凝視等。

檢查


● 確診腦分水嶺梗死還需行顱腦影像學檢查。
● 頭顱CT顯示梗死灶呈帶狀或楔形低密度影,底邊靠外,尖端朝內。
● 頭顱MRI的T1呈低信號,T2呈高信號,並能明確顯示梗死部位和形狀。
● 頭顱灌注CT、功能磁共振DWI和PWI能發現缺血損傷的程度和分佈,並顯示低灌注區域的範圍。
● TCD可發現狹窄的腦動脈並進行微栓子的監測。
● 血管造影檢查可發現頸內動脈或其他腦內大動脈的嚴重狹窄或閉塞。

診斷


● 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結合輔助檢查即可明確診斷。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多見於50歲以上的患者,發病前有血壓下降或血容量不足的表現。
● 出現偏癱、失語、偏身感覺障礙或偏盲等一個或多個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
● 頭部CT或MRI顯示在相應分水嶺區存在楔形或帶狀梗死灶,常可以確診。

鑒別診斷


● 一些疾病也可能出現偏癱、失語、偏身感覺障礙或偏盲等一個或多個癥狀,容易與腦分水嶺梗死相混淆。這些疾病有:其他類型的腦梗死、腦出血、腦腫瘤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進行詳細檢查,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治療


● 治療腦分水嶺梗死主要依靠藥物治療。
● 糾正低血壓,補足血容量。
● 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適當擴容治療,可採用生理鹽水、低分子右旋糖酐(注意不能用於對本葯過敏的患者)或其他血漿代用品(如羥乙基澱粉)。
● 同時要積極治療原發病。

危害


● 由於患者常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病史,所以多合併有原發病的臨床表現。

預后


● 預后較好,出現併發症及死亡率均低。但如低灌注未得到及時糾正,則容易成為進展性卒中,病情逐漸加重。

預防


● 應加強對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臟病和頸動脈狹窄的治療。
● 注意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適度的體育活動。
● 避免不良嗜好如吸煙、酗酒、暴飲暴食。
● 要以低脂肪低熱量低鹽飲食為主,並要有足夠的優質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及微量元素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