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第一現場的結果 展開
- 深圳電視台自辦節目
- 深圳電視台自製節目
- 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出版圖書
第一現場
深圳電視台自辦節目
《徠第一現場》於2002年12月2日正式開播,憑其獨特的新聞視角與貼近的報道方式,逐漸融入深圳人的生活,成為深圳本土最權威、最全面、最及時的新聞強檔。2005年11月11日,《第一現場》實行直播並擴版至1小時,從擴版當月至今連續12個月,《第一現場》穩坐深圳地區節目收視頭把交椅,是深圳市民最喜愛、最支持的新聞類節目。根據“深圳電視台自辦節目滿意度調查”,《第一現場》欄目知名度第一名,欄目期待度第一名,欄目滿意度第一名。
《第一現場》於2002年12月2日正式開播,憑其獨特的新聞視角與貼近的報道方式,逐漸融入深圳人的生活,成為深圳本土最權威、最全面、最及時的新聞強檔。
2005年11月11日,《第一現場》實行直播並擴版至1小時,從擴版當月至今連續12個月,《第一現場》穩坐深圳地區節目收視頭把交椅,是深圳市民最喜愛、最支持的新聞類節目。
第一現場LOGO
2007年1月1日,《第一現場》再度擴版至77分鐘。擴版直播以來的《第一現場》更以貼近性、親和力以及追求內容的百姓視角,更加融入了深圳人的生活。隨著《第一現場》收視率不斷攀升,市場份額持續擴大,觀眾對欄目的關注和歡迎程度也越來越高,《第一現場》和深圳市民共同建造起了一個生動活潑的互動平台。
2011年6月,《第一現場》擴版至87分鐘。
收視情況:
根據“深圳電視台自辦節目滿意度調查”,《第一現場》欄目知名度第一名,欄目期待度第一名,欄目滿意度第一名。
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第一現場》連續12個月高居“深圳地區所有電視節目收視率排行榜”第一名,平均收視率5.52%。也就是說,按深圳現在720.3萬的常住人口推及,每天有超過107萬人觀看了《第一現場》。一年當中共有670萬人收看過《第一現場》的節目。
目前《第一現場》的最高收視率是2006年9月9日創下的8.65%,表明當天節目的觀眾規模達到了115萬人。最高市場份額紀錄是8月9日的31.86%,也就是說,在當天看電視的觀眾中,每10個人就有超過3個人在收看《第一現場》的節目。
撇開驕人的收視表現不談,通過深度報道,《第一現場》展現了一個負責任、有思考的媒體形象,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
採訪事件
深圳電視台《第一現場》記者採訪涉嫌欠薪的布吉大自然英藝幼兒園時,遭到幼兒園園長襲擊,記者採訪設備遭到嚴重損壞。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
據了解,大自然英藝幼兒園位於龍崗區布吉街道龍嶺山莊內,因該幼兒園老師投訴工資低於全市標準並遭拖欠,《第一現場》兩名記者前往採訪此事。
《第一現場》記者跟隨投訴者和幼兒園鍾姓園長在布吉勞動管理站進行調解。據《第一現場》記者陳永介紹,在調解過程中,勞動管理站有關負責人說,大自然英藝幼兒園工資單就像打白條,而且從來沒有和老師簽定勞動合同。此外,《第一現場》記者還發現,該幼兒園還存在沒有合法證照的嫌疑。隨後,記者到大自然英藝幼兒園拍攝外景。陳永說,當時正是下學時間,幼兒園門前聚集了大批家長,他打算先採訪幾名家長。
在《第一現場》記者拍攝的畫面中可以看到,在拍攝時,《第一現場》記者並未進入幼兒園,不久,畫面突然激烈搖晃。陳永稱,當時幼兒園鍾園長突然跑出來,一邊手擋住鏡頭,一邊手拉扯女同事的提包,嘴裡大叫“殺手集團聘用的殺手來殺人了!”這次拉扯共進行了20分鐘,4名保安過來都無法將鍾園長拉開,攝像機在拉扯中被損壞,無法進行正常拍攝,一女記者手提包弔帶被拉斷。
事發后,《第一現場》記者馬上報警,布吉派出所的民警趕到將雙方都帶回派出所調查。在派出所,大自然英藝幼兒園鍾園長辯稱,她多次讓兩人出示記者證,但兩人並沒有理會。在不知道兩人是否是記者的情況下,為保護自己的肖像權,她出去阻止了拍攝。在拉扯過程中,她還稱被兩人踹了一腳而摔倒在地。
徠目前,警方已經介入調查。派出所一位負責人表示,記者正常的採訪權利必須得到保障,警方將在調查取證后依法處理該案。布吉街道辦一名姓任的負責人也表示,將對該幼兒園的教學資質進行調查,如果屬於非法辦學將會進行取締。
製作團隊 | 《第一現場》現有管理團隊、編輯組、記者組、主持人組、接線員組、司機組別共計74人,是目前深圳廣電集團最大最有影響力的精英團隊。采編隊伍平均年齡不超過27歲。年輕的團隊成員憑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及和諧互助的氛圍使新聞能夠在第一時間快速通達節目直播現場,已形成《第一現場》欄目特有的團隊文化和精神符號。 |
姓名 | 介紹 |
董超 | 董超1996年參加工作,一直奮戰在采編主持第一線,任勞任怨孜孜不倦。 2002年初,董超進入紀實頻道參與新欄目《第一現場》的策劃籌備,怎樣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怎樣樹立欄目獨樹一幟的風格,對他而言既是重擔也是挑戰。在董超看來,主持人絕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宣講者,他應該具有廣博的知識背景,專業的業務技能,獨特的主持風格,要能夠統領欄目,積極為觀眾排憂解難,為政府代言獻策。多年以來,作為欄目的主持和主編,董超一直秉承著"勤能補拙"和"源頭活水"的原則,前期完全介入節目的策劃、采編等環節,後期則不斷提煉新聞價值,形成貼近民生、平易近人的主持風格,和《第一現場》欄目一起打造成深圳地區家喻戶曉的電視品牌。 新聞媒體總是社會最敏感的神經,尤其是民生類電視新聞欄目《第一現場》,更加應該將一些社會問題及時傳遞給政府部門,以利於矛盾的有效解決。因此,深圳市民的生活狀態怎樣?什麼問題在困擾著基層的大多數人?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解決?這是董超每天必須思考並且一定要發掘到的。比如中巴退出特區,大巴的服務怎樣完善;地鐵開通之後,還有哪些服務有待改善;外來勞務工和少兒的醫療保險等等,董超請市民一起為這些社會公共問題提意見,然後和同事們進行意見匯總,再將其提交有關部門作為決策參考。 |
播出時間 | 播出性質 |
每晚18:20~19:47 | 直播 |
次日06:42~08:09 | 重播 |
《第一現場》是紀實類的新聞事件的深度報道,強調客觀事實第一時間在場以及節目的現場直擊感;注視與事件相關聯的人物,揭示發生對象原物形態下潛隱在對象表層背面的真實;突發性事件的節目製作播出,保持與客觀事實的同步發展。在《第一現場》,將找到深圳這個城市的動人細節。
《第一現場》立足本土化,關注百姓生活,傳遞快速有效、真實可靠的城市資訊,對新聞事件有自己獨到的、生動的點評。
《第一現場》以雜誌化的結構方式,“點擊”強調新聞圖片本身傳達的現場震撼力,“目擊”表現動態情節的過程描述和細節把握,“寫真”搜羅我們這個城市有趣的人、好玩的事,“鏈接”串起時空資訊。主持人以“說新聞”的方式貫穿整檔節目,播報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發現動態情節,講述人物故事。《第一現場》記錄的不是恢弘的城市大事記,而是樸素的市井民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