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

政協內蒙古巴彥淖爾盟委員會主席

巴圖,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人,1946年參加革命並加入中國共產黨。20世紀50年代初調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工作,曾任烏拉特前旗旗委組織部長、宣傳部長、副書記,1956年任烏拉特前旗旗委第一書記,1974年10月調任磴口縣委書記。

簡介


熟悉和接觸過巴圖同志的人都說,他是一位有思想有魄力的領導幹部,幹什麼工作既穩紮穩打,又雷厲風行,是一位敢打併善打硬仗的好書記。他在前旗任旗委書記時,就帶領群眾打過多次硬仗。

總排干大會戰


1975年初冬,巴盟盟委作出疏通河套灌區總排水乾渠(簡稱總排干)的決定,要求各旗縣迅速組織力量,參加疏通總排干大會戰。盟委的這一號令,像一聲春雷震撼了八百里河套,廣大幹部群眾認為這一舉措反映了河套農業發展的客觀需要,表達了河套百萬人民的心愿。但位於河套西部的磴口縣一些幹部和群眾中卻存在著另一種想法,出現了“疏通總排干與磴口縣關係不大”的論調。這是因為磴口縣位於總乾渠上游,多數農田靠近烏蘭布和沙漠或就在烏蘭布和沙漠中,因而一些幹部群眾認為磴口排不排鹽鹼都可以湊合著種地過日子。這一思想動態立即引起了時任磴口縣委書記巴圖同志的重視,他想,疏通總排干是關係到巴盟農業生產發展大局的決策,磴口是巴盟的一部分,怎能說“關係不大呢?”於是巴圖書記首先召集縣委一班人開會統一思想,而後組織全縣各級幹部和群眾召開“批判會”,實為討論會、動員會,在清除思想阻力的基礎上很快組成了總排干工程磴口縣施工指揮部,組織了3200多名民工開赴前線。
磴口縣疏通總排干工地在上游杭后大樹灣公社境內,距磴口縣城180多華里,在沿途巴圖書記看著土地鹽鹼化的嚴重景象,心情沉重地說:“再不治理鹽鹼,我們的河套就要被鹼老虎吃掉了,怎能說和磴口縣沒關係呢?”到了工地后,他先是一氣走完了九華里的工地,查看民工們的住房,詢問伙食情況,接著就下到渠壕調查研究。當晚他在工地上主持召開了有各公社黨委書記參加的縣委常委擴大會議,進行現場辦公,匯總交流了情況,對施工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解決辦法。常委擴大會結束后,他來到四壩公社工地參加夜戰。這年巴圖書記47歲,正年富力強,他精神飽滿,行動敏捷,腳穿長筒水靴,下到渠壕和民工們一起挖泥。四壩公社進度比較緩慢,原來渠挖到一定深度,就在泥水裡作業,各生產隊都怕別人工段的水淌到自己腳下,就各自為戰,一個生產隊壘起一條水壩,結果腳下的水排不出去,倒把自己窩在了泥糊糊里。巴圖等領導同志發現了這一問題,就讓各生產隊剷除自己的土壩,全公社統一挖通排水渠道,統一抽水,打總體戰,果然大大提高了工效。巴圖書記還發現工地上有人用自己做的“鐵絲籮頭”擔泥塊,這“鐵絲籮頭”不像紅柳籮頭擔幾次就沾滿了泥成了“加重籮頭”,於是他們做了不少“鐵絲籮頭”,在工地上推廣使用,提高了工效。由於以巴圖同志為書記的磴口縣委領導有力,全縣幹部群眾齊心協力,艱苦奮戰,在這一戰役中走在前列,保質保量提前完成了8萬立方米的土方任務,名列全盟第一。巴圖同志指揮帶領群眾打贏了一場勝仗。

改建東風渠


1977年春天,以巴圖同志為書記的磴口縣委,動員組織全縣幹部群眾,投入到了改建東風渠的浩大的水利建設工程之中。工程總土方量135萬立方米,3月20日動工,計發動18000人參加勞動,4月中旬竣工,並在兩岸植樹10餘萬株。這一工程對磴口縣的農業發展和生態建設都有著重大而長遠的意義,是一項惠及子孫後代的深得民心的工程。群眾說這是巴圖書記領導磴口人民打的又一場漂亮的硬仗。
1978年,巴圖同志調任巴彥淖爾盟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後任巴彥淖爾盟行政公署副盟長,1984年當選為政協巴彥淖爾盟委員會主席。這一時期,他參與領導巴盟的農牧業生產發展,實現巴彥淖爾經濟騰飛,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