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踩橋的結果 展開

踩橋

福建莆田傳統民俗

“踩橋”也叫“通橋”,這一習俗,曾在莆仙一帶流傳。在建造一座橋時,建橋師傅會用木樁把橋兩頭釘住,暫時不許人通過。等到橋全部建造竣工后,要舉行隆重的“踩橋”或“通橋”儀式,這種隆重的儀式不亞於現在的“剪綵”慶典。

活動流程


踩橋時,富門大戶不僅要慷慨解囊,而且還要比各人的氣魄。一般有相應家業、有點地位名望者,急公好義的熱心人都會參加。屆時騎馬坐轎的人一到橋頭,必須下馬下轎。一陣爆竹聲后,建橋的組織者或主持人,稱為“頭人”或者“頭家”負責踩橋的有關事項,“頭人”會讓工匠拆除橋頭木樁,開始“踩橋”。
排列於橋頭等待踩橋的人們,習慣地依各自的成份或者家業,排成隊列。莆仙地區一般“頭人”都會先請一位特選的德高望重的人“踩頭橋”,就是第一個人先踩過橋,也就是第一個過橋,請踩頭橋的人選莆仙各地不盡相同。有的地區請官居品位最高者過頭橋,有的地區請年紀最大的人過頭橋,有的地區請年紀最小當上阿公的人踩頭橋,有的也請年紀最大的小腳老太太踩頭橋。總之,踩頭橋的人一般都是公認有官、有財、有福氣的人作為踩頭橋的。因此莆仙也流傳有“狀元爺過頭橋”、“三十六歲牽孫過橋”、“五代公牽曾曾孫過橋”、“五代媽三寸金蓮腳過橋”等等諺語。
踩橋[福建莆田傳統民俗]
踩橋[福建莆田傳統民俗]
踩橋時“頭人”要給踩頭橋的人一個紅包,踩頭橋人接過紅包並道謝,會把紅包再捐出來。接著“頭人”一一恭請,並拱手作揖致謝請眾人過橋。準備踩橋的人,往往都會謙讓一番,然後大都由年長者先踩橋,踩橋的人走到橋中央時,都要迴轉身把預先準備好的禮金紅包放置橋中央,“頭人”打開紅包,當眾清點,並大聲宣布:“某某先生踩橋禮金XX元”,如所贈的禮金與其家業,地位相符,頭家則帶頭拍手叫好,贊道: “祝他官運亨通,榮耀無比!”或贊“某某生意興隆”“某某先生出手大方,財運綿綿!”或者“某某壽比南山,長壽益年呀”“頭人”喊贊語時,眾人都會 高聲應道“好呀!好呀!”如踩橋者過於小氣,頭人便不唱贊語,直接大聲高喊:“下一位鯉魚跳龍門!”或者“恭請某某先生高升!”往往有些富裕者躲在後面,包厚禮蓋過前面踩橋的人。這時,爆竹聲,祝賀聲便會經久不息。這些禮金一般用來補建橋時的資金欠缺及橋的後期裝修。

傳統民俗


踩橋作為一種傳統民俗,先要修一座橋,的確是十分艱苦麻煩的事。首先要有“頭家”發起組織橋會,組織一些“理事”們到當地附近村鎮化緣募捐。一般這些熱心的“頭家”、“理事”們都帶頭捐得較多。在鄉間,對於修路、造橋、做茶亭,一般人都樂於捐助,多的幾十幾百花邊,少則幾斗幾升稻穀不等。但也有個別財主惜金如命、一毛不拔。若碰到這種財主,修橋頭家只能惦記在心裡,等到他家有婚喪嫁娶需要經過該橋時再來刁難他。
新橋建成,貼喜報於四鄉八村,告訴大家某吉日舉行踩橋,望眾鄉親參加。
踩橋時,富門大戶不僅要慷慨解囊,而且還要比各人的氣魄。一般有相應家業、有點地位者,急公好義的熱心人都會參加。屆時騎馬、坐轎者一到橋頭,必須下鞍、下轎。一陣爆竹后,頭家讓工匠拆除橋頭木樁,開始“踩橋”。排列於橋頭的人們,習慣地依各自身份或家業,排成隊列。頭家先請一位特選的德高望重長者“踩頭橋”。據說過去也有過選36歲的人牽著孫子踩頭橋的例子,謂之“好命人”踩橋。江西瑞金雲龍橋,有“綿貢江流第一橋”之稱,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進行過一次重修,那次“踩頭橋”請的是一位一百多歲的小腳老太太,這恐怕是較少見的一例女人踩頭橋。
一般頭家要給踩頭橋人一個紅包,踩頭橋人也會把“紅包”再捐出來。接著頭家一一恭請,並拱手作揖致謝。準備踩橋的人,往往要謙讓一番,然後大都由年長者先踩橋,迴轉身把預先備好的紅包放置橋中央。頭家打開紅包,當眾清點並大聲宣布:“×× 先生踩橋禮金××元!”如所贈禮金與其家業、地位相符,頭家則帶頭拍手叫好,如過於小氣,頭家便大聲高喊:“下一位,鯉魚跳龍門!”或“恭請××先生高升!”往往有些富裕者躲在後面,包厚禮蓋過前面踩橋的人。這時,爆竹聲、祝賀聲便會經久不息。這些禮金一般用來補建橋時資金所缺或搞橋的後期裝修。

歷史傳說


莆仙流傳的踩橋習俗,傳說和八仙呂洞賓魯班先生鬥法有關。很久以前,有一次魯班大師修造的一座橋快要完工了,不料呂洞賓前來鬥法。原來呂洞賓聞知人間都讚揚魯班大師技藝精湛,他造的物件及大橋不但美觀堅固,而且精巧耐用,他心中不服,想要親眼一觀,親身一試。他眼看魯班先生建造的一座橋快完工了,他便化身牧童,趕著九隻山羊,慢悠悠蹣跚而來,走到大橋橋頭,施禮作揖問道:“請問大師,大橋造好了吧,我的幾隻山羊可以過了嗎?”魯班大師見是一位小牧童趕著幾隻山羊,他毫不介意,認為幾隻山羊過去有什麼要緊,就滿口答應說:“小牧童,不是我誇海口,我造的橋可以任千人走萬人過,何況小小几只羊呢,過吧過吧!”呂洞賓回道:“既蒙應承,待我就要趕羊過橋了!”說聲一過,呂洞賓輕甩羊鞭趕羊上橋。奇怪,才上去三隻羊橋板就下榻,橋墩歪斜,搖搖欲墜,魯班這時才醒悟過來,知道有高人作弄。急忙拿出直木尺,頂在橋板下面。無奈呂洞賓趕的不是山羊,而是變成山羊的九座山,橋壓了三座山,豈能不壞,魯班頂在橋板下的直木尺也折了。魯班情急之下,只好用身頂住橋板,伸手拉過一支杉木橫在橋頭,朗聲喊道:“仙人切不戲弄老漢,幾隻羊不要再過了。”呂洞賓應道:“貧道與你戲耍一番,得罪得罪。”說著趕著幾隻羊如一陣風地走了。從那以後魯班使用的直木尺因折了就改成曲尺,造橋時橋頭釘上木樁並且不讓放羊人靠近,必須由德高望重者“踩”橋后才能讓人通行。呂洞賓與魯班先生鬥法的故事流傳到莆仙,因此莆仙人建橋也有這個禁忌。莆仙曾經流傳“踩橋”這個風俗習慣,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破除迷信及傳統習慣的改變,踩橋改為大橋竣工剪綵或大橋通車剪綵等慶典活動,莆仙流傳的“踩橋”習俗也逐漸被剪綵儀式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