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林蛙

無尾目蛙科動物

黑龍江林蛙(學名:Rana amurensis),是蛙科、蛙屬的動物。黑龍江林蛙成體頭較扁平,吻端鈍圓而略尖,眼大小適中,前肢短而粗壯,後肢較短,皮膚粗糙。雄蛙背部及體側一般為灰棕色微帶綠色,有的為褐灰色或棕黑色;雌蛙多為紅棕色或棕黃色。

黑龍江林蛙多隱伏於水域附近的草叢、淤泥或石塊下,冬眠,主要以昆蟲為食,4月中旬至5月上旬產卵,產卵數為929-1268枚,主要棲息在海拔50-650m的平原及較開闊地帶的水塘、水坑、沼澤、水溝和稻田等靜水域及其附近,分佈於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俄羅斯聯邦。

黑龍江林蛙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形態特徵


黑龍江林蛙
黑龍江林蛙
黑龍江林蛙成體體長44-66(平均53.8)mm。頭較扁平,頭長寬幾乎相等;吻端鈍圓而略尖,突出於下唇,吻棱較明顯,頰部向外傾斜有1淺凹陷;鼻孔位於吻眼之間,鼻間距大於眼間距,約等於上眼瞼之寬,眼大小適中;瞳孔乎置,呈橢圓形,其直徑大於眼徑之半;犁骨齒2小團,橢圓形,位於內鼻孔內後方;舌後端缺刻深、鼓膜圓。前肢短而粗壯,前臂及手長小於體長之半;指端較圓,指長適中,指長順序為3、1、4、2;關節下瘤顯著;掌突3個,內掌突大,外掌突窄小。後肢較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或鼓膜,左、右跟部略重疊;脛長小於體長之半;足長於脛;趾端尖圓,第三、第五趾等長,達第四趾第二、第三關節下瘤之間;發達,雄蛙的蹼在內側3趾的外緣及第五趾的內緣幾達趾端,第四趾的蹼達遠端關節下瘤,蹼的缺刻淺,雌蛙的蹼不及雄蛙發達,蹼緣的缺刻亦較淺,外側踞間蹼較發達,關節下瘤小而顯著,內蹠突長橢圓形,外蹠突略顯或無。
黑龍江林蛙皮膚較粗糙。背褶在顳部呈折狀,即在鼓膜上方斜向外側,與顳褶上端相連,隨即折向中線,然後再向後延伸達胯部。沿淺色脊紋兩側,有略呈縱行排列、長短不一的疣粒。雄蛙皮膚較雌蛙光滑,兩眼前角之間常有1凸起小白點,口角後部有1微帶紅色的灰白色長形頜腺,延伸至前肢基部。腹側、腹後部及股后腹面有許多扁平疣,腹面其餘部分光滑,內外跗褶明顯。
黑龍江林蛙生活時體色有一定變異。雄蛙背部及體側一般為灰棕色微帶綠色,有的為褐灰色或棕黑色。雌蛙多為紅棕色或棕黃色。從兩眼之間至肛上方有1條灰白或灰色略帶藍色的脊線;鼓膜部位有三角形黑色斑;背側褶及背部的疣粒呈棕黃、紅棕或灰白色,背側褶外側及背疣周圍黑色斑紋或斑點顯著,背後部、體側、股后的小疣多為紅色}前肢背面有黑色橫紋或不規則的黑色斑點;後肢背面黑色橫紋顯著,股背面一般各有4-5條;咽、胸及腹部有鮮艷的紅色與灰或深灰色花斑,二色的比例變異頗大;四肢腹麵灰色,間雜有紅色斑點,股下后側為深灰色,脛跗及蹠趾內側亦有紅色小點。
雄蛙前肢粗壯,第一指上有極顯著的灰色婚墊,可分為4團瘤狀物,基部2團大,背面界限不明顯,近背端的2團小;無聲囊;有雄性線。黑龍江林蛙的卵彼此粘連呈團狀。卵直徑1.6-1.7mm,動物極黑褐色,植物極灰色。卵外有膠質膜2層,外層粘性強。蝌蚪生活時體背深褐色,散有灰白或灰棕色細點;尾部色淺,散有深褐色麻點;腹麵灰白或灰棕色。後肢長3.5-10.4mm時,頭體長12mm,尾長17mm左右;吻圓,眼在頭背側;出水孔位於體左側斜向後上方,無遊離管;肛孔斜開於尾基部右側;尾肌較細弱,尾鰭褶薄,末端尖圓。口較小,上唇緣無乳突,下唇乳突1排,完整,兩口角處有副突,唇齒式為Ⅰ:1-1/Ⅲ,角質頜較弱。完成變態的幼蛙體長13.2-16mm,皮膚各部疣粒顯著,與成蛙基本相同,背面為棕或灰棕色,灰白色脊線及四肢背面的斑紋均清晰,鼓膜部位無三角形黑斑,腹面白色,無紅色與灰色花斑。

棲息環境


黑龍江林蛙習居於平原及較開闊地帶的水塘、水坑、沼澤、水溝和稻田等靜水域及其附近,分佈於海拔50-650m的地區。

生活習性


黑龍江林蛙
黑龍江林蛙
3月末至4月初,隨著氣溫升高,水域解凍,黑龍江林蛙蘇醒出蟄;白天多隱伏於水域附近的草叢中,有的潛於淤泥或水邊石塊下,有的蹲於岸邊,受驚擾后即跳入水中,潛於水底;夜間活動於草叢中,有的蹲於水邊或浮於水面。9月下旬至翌年3月,黑龍江林蛙多群集在水較清澈、底層富於有機質的坑、塘底部進行冬眠,亦有少數在河灣深處砂礫或石塊下冬眠。每年在秋末春初捕撈該蛙時,往往在坑底的臭泥中大量獲得此蛙,故稱它為“臭迷子”。
黑龍江林蛙主要以昆蟲為食。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俄羅斯聯邦。
中國分佈在遼寧、黑龍江、吉林。
黑龍江林蛙
黑龍江林蛙

生長繁殖


從4月中旬至5月上旬為黑龍江林蛙產卵季節,與哈士蟆(東北林蛙)的產卵季節基本相同或略后。4月中旬,即在沼澤、水塘、水坑和水溝內產卵,產卵場與哈士蟆相似,但彼此隔離。產卵多在早晨3:00-6:00進行,少數可延遲到6:00以後,產卵數為929-1268枚。產卵后,除少數個體停留在產卵場之外,大多數個體分散於鄰近水域及其附近,6月中旬,在水草叢生的水塘邊可見到大量即將完成變態的幼蛙。一般不進入山林。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保護現狀


種群現狀

種群分佈不零散。該種在西伯利亞、俄羅斯的遠東地區、蒙古和中國北部是很常見的,在有些地方,由於城市化等原因,種群數量有所下降,總體發展趨於穩定。
在中國,黑龍江林蛙曾經有豐富的種群數量,東北林區分佈數量較大。1990年到1999年間,由於環境遭破壞,加之人們大量捕食該動物,使該種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分佈範圍縮小。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