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鎮

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轄鎮

大佛鎮,隸屬於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截至2020年6月,大佛鎮下轄3個社區、12個行政村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鎮常住人口18068人。2011年,大佛鎮農業總產值9337萬元,工業總產值7414萬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3900萬元。

歷史沿革


因鎮政府駐地西北部有摩崖大佛造像而得名。
清咸豐三年(1853年),設大佛鎮。
民國初,鎮改場。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場改鄉,屬樂至縣一、四、七區。
1950年,屬放生區。
1956年,屬良安區。
1958年9月,改大佛鎮公社。
1961年10月,設大佛區。
1984年5月,改大佛鄉。
1985年7月,鄉改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佛鎮地處縣城西北部,東與勞動、盛池鄉接壤,西鄰簡陽市湧泉、雲龍鎮,南連涼水鄉,北接良安、全勝鄉。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1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0千米 ,總面積69.9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佛鎮地勢西北略高於東南。境內最高點位於人和寨,海拔588米;最低點位於陳家橋,海拔387.7米。 

氣候特徵

大佛鎮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暖乾燥,濕度大,雲霧多,日照少。多年平均氣溫16.2C,1月平均氣溫5.9℃,極端最低氣溫-3.3℃(1975年12月15日);7月平均氣溫25.6℃,極端最高氣溫38.9℃(2001年07月30日)。平均氣溫年較差21.1℃。生長期年平均326天,無霜期年平均286天,最長346天,最短25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209.4小時。0℃以上持續期355天(一般為2月2日至次年1月22日)。年平均降水量935.1毫米,極端年最大雨量1229.1毫米(1990年),極端年最少雨量584.8毫米(1997年)。 

水文

大佛鎮境內卷洞河自觀音井村東入境,由北而南,流人岔岔河,經陳家橋村南出境,境內河道長18.6千米,是境內第一大河。 

自然災害

大佛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洪澇、風災、低溫、霜凍、冰雹、地震等。乾旱是主要災害,春旱、夏旱接伏旱,十年九遇,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赤地千里,禾苗無存。澇災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98年8月,22天總降水量584.8毫米,溪河暴漲,損毀林木、莊稼、橋樑、道路、房屋頗多。2008年5月12日,受汶川里氏8.0級特大地震影響,境內震級里氏5.2級,經濟損失892.6萬元。 

自然資源


大佛鎮境內礦藏資源主要以頁岩為主,地質儲量2.1億立方米,可采儲量1.5億立方米。農業耕地面積2.9萬畝,以種植小麥、玉米、水稻、紅苕、油菜、蔬菜為主。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大佛鎮轄35個行政村,1個社區。 
大佛鎮區劃詳情
二龍陳家橋源柏聖壽寺
釣魚鉤官房獨柏樹紅鞍
碧山廟賴石騎龍店白花橋
槐蔭寺滾龍坡鐵牛灣東禪寺
響灘子呂河壩趙家節龍廟
彌陀寺五根柏南山寺紅土地
觀音井紅花灣酒店埡雙堰塘
許家溝觀音寺 
截至2020年6月,大佛鎮下轄3個社區、12個行政村 。人民政府駐大佛場。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512022106001121大佛社區
512022106002220東禪社區
512022106003220大堰社區
512022106200220觀音寺村
512022106203220羅漢寺村
512022106206220二龍村
512022106207220陳家橋村
512022106208220源柏村
512022106213220紅鞍村
512022106216220騎龍店村
512022106220220鐵牛灣村
512022106221220東禪寺村
512022106223220呂河壩村
512022106225220節龍廟村
512022106233220雙堰塘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大佛鎮轄區總人口437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200人,城鎮化率7.3%。另有流動人口1300人。總人口中,男性22356人,佔51.2%;女性21344人,佔48.8%;14歲以下6922人,佔16%;15—64歲23676人,佔54.2%;65歲以上13102人,佔29.8%。2011年,大佛鎮人口出生率5.1‰,人口死亡率8.2‰,人口自然增長率-3.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33人。 
大佛鎮
大佛鎮
截至2018年末,大佛鎮戶籍人口40486人 。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鎮常住人口18068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大佛鎮財政總收入2617萬元,比上年增長1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5.3萬元,比上年增長10%。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30萬元,增值稅60萬元,企業所得稅15.3萬元。
2018年,大佛鎮有工業企業3個;其中,規上企業2個。
2018年,大佛鎮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21個。 

第一產業

2011年,大佛鎮農業總產值9337萬元,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7%。
大佛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紅苕、大豆為主。2011年,大佛鎮生產糧食1.5萬噸,其中小麥0.2萬噸,玉米0.4萬噸,水稻0.4萬噸,紅苕0.1萬噸,大豆0.1萬噸。
大佛鎮主要經濟作物為油萊、蔬萊。2011年,大佛鎮油菜種植面積1.3萬畝,產量0.2萬噸;蔬菜種植面積0.8萬畝,產量1.5萬噸,主要品種有海椒、白菜、青菜、蒜苗、萵筍、韭菜、大蔥、西紅柿等,其中海椒0.2萬噸,青菜1.1萬噸。
大佛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大佛鎮生豬飼養量2.3萬頭,年末存欄1.5萬頭;羊飼養量0.2萬隻,年末存欄0.1萬隻;家禽年飼養量30萬羽。

第二產業

大佛鎮工業以加工、建築材料為主。2011年,大佛鎮有工業企業3家,職工230人;工業總產值7414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986萬元,比上年增長36%,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9%。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大佛鎮有商業網點62個,職工181人。2011年,大佛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3900萬元,比上年增長26%;城鄉集貿市場3個,年成交額2200萬元。
截至2011年末,大佛鎮有郵政局1處,代辦所5處,報紙、期刊累計發行1.2萬份(冊),郵政業務總量410萬元,其中純收入120萬元。
截至2011年末,大佛鎮有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4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萬門,固定電話用戶0.2萬戶,電話用戶普及率13%;行動電話用戶0.3萬戶;寬頻接入用戶0.4萬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60萬元。
截至2011年末,大佛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6億元,比上年增長20%;各項貸款餘額0.6億元,比上年增長13%。

交通


2011年,大佛鎮境內106省道、大(佛)雲(龍)路2條公路幹線穿境而過。截至2011年末,大佛鎮鎮區有客運站1個,日發客運汽車24班次,日均客運量1200餘人次。 

社會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大佛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潘動中心36個;各類文化專業戶15個;各類圖書室20個,藏書6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24人。
1999年,境內建大佛鎮有線電視台。截至2011年末,大佛鎮有線電視用戶0.8萬戶,入戶率64%。 

教育

截至2011年末,大佛鎮有幼兒園5所,在園幼兒463人,專任教師12人;小學4所,在校生2226人,專任教師11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968人,專任教師8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高中1所,在校生336人,專任教師46人。
2011年,大佛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850萬元,比上年增長12%。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21%,比上年增長26%。 
大佛鎮
大佛鎮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大佛鎮有醫療衛生機構1個,村衛生站35個;病床9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2張,固定資產總值229萬元。專業衛生人員75人,其中執業醫師20人,執業助理醫師10人,註冊護士7人。2011年,大佛鎮醫療機構完成診療5.2萬人次。2011年,大佛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7.9%。 

體育

截至2011年末,大佛鎮有學校體育場5個,看台設座椅300張。8%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3%。 

社會保障

2011年,大佛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87戶,人數264人,支出51.3萬元,比上年增長10%,月人均162元,比上年增長7%;城市醫療救助39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469人次,共支出12.4萬元,比上年增長5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794戶,人數1954人,支出157.1萬元,比上年增長20.7%,月人均67元,比上年增長11.7%。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91人,撫恤事業費支出98.1萬元,比上年增長12%。社會福利費830.2萬元,比上年增長66.4%;敬老院1家,床位91張,收養農村五保84人。社區服務設施12個,其中社區服務站1個。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6萬元,使200人(次)困難群眾受益。年末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62萬人,參保率37%。 

基礎建設

截至2011年末,大佛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年供水1.6萬立方米;排水管道3千米。
截至2011年末,大佛鎮鎮區綠化面積0.3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