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

美國著名的生物醫學研究中心

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是德克薩斯大學體系中的核心成員,也是美國著名的生物醫學研究中心。

原名西南部醫學院,成立於1943年,當時是作為戰時醫院成立的。它是美國頂級的致力於醫學教育和生物醫學科學研究的研究型大學之一。2019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發布,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排名第49。在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排名全球第48。

學校介紹


現在學校僅由醫學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和健康相關科學學院組成。開設的課程有臨床營養學、急救醫學教育、醫學檢驗學、放射療法、修復學與矯正術、生物醫學通信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生物化學、生物學、化學、臨床心理學、臨床科學、遺傳學及其發展、免疫學、整合生物學、疾病學原理、醫學家訓練課程、分子生物物理學、微生物學、神經系統科學、藥理學、定量生物學、放射線科學、物理治療法、內科助理醫師、康復諮詢心理學、公共衛生、放射療法等。
學校以培養醫生,醫學研究專家以及專職醫療保健人員為其職責。西南醫學中心致力於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高超技術的醫生和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領頭人。學校2012年有學生約2000人,包括研究生1922人,其中留學生140人。另外有博士后研究人員3255人,全職工作的教職員工2700人。
教職員工中有6名諾貝爾獎得主(85年Brown/Goldestein,88年Johann Deisenhofer,94年Alfred Gilman,04年Linda Buck,11年Bruce Beutler,包括13年sudhof),博士研究生中也有1名諾貝爾獎得主。在生物醫學領域,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走出的諾貝爾獎人數要多於NIH,哈佛大學醫學院以及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此外,有19位美國科學院院士,13位HHMI成員(其中三位華人)傑出的華人科學家王曉東在德州西南醫學中心期間對細胞凋亡研究做出了極為重要貢獻。2004年4月,他以41歲的“低齡”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在當時是美國國家科學院歷史上最年輕的院士。王曉東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20多萬留美人員中迄今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第一人。
校園鳥瞰
校園鳥瞰

學校排名


作為美國南部最好的生命醫學研究中心,西南醫學中心只招收研究生。雖然只有不到80年的歷史,其生命醫學研究聞名於世。
生命科學學術在2013年ARWU世界大學排名第7。醫學學術研究排名第6,僅次於哈佛大學(1),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2),華盛頓大學,西雅圖(3),約翰霍普金斯大學(4),和哥倫比亞大學(5)。
2014《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生物科學專業研究生院排名20
2014《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醫學專業研究生院排名20
2014年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SNEWS《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其他領域排名
2014年U.S.News美國大學免疫學/傳染病學專業研究生排名第9名
2014年U.S.News美國大學分子生物學專業研究生排名第10名
2014年U.S.News美國大學細胞生物學專業研究生排名第10名
2014年U.S.News美國大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結構生物學專業研究生排名第11名
2014年U.S.News美國大學內科醫學專業研究生排名第8名
2020年8月15日,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正式發布“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位列全球第48位。
世界大學學科領域排名(ARWU-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21年8月,位居2021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48位。
領域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數學與自然科學(理科)//////
工程/技術與計算機科學(工科)//////
生命科學與農學(生命)666777
臨床醫學與藥學(醫科)777766
社會科學(社科)//////
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
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

教職員工


邁克. 布朗 (Michael S Brown) & 約瑟夫.戈爾茨坦(Joseph L Goldstein)於1985年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主要獎勵他們對於膽固醇代謝的開拓性研究。
他們的發現導致了用於降低膽固醇的statin(抑制素)藥物的開發。Statin已經是美國最普遍使用的處方類藥物。 現在美國每年大約有一千六百萬人要用此藥物。
艾爾弗.雷德吉爾曼(Alfred G Gilman)
1994年與馬丁羅德貝爾martin rodebell(馬丁.羅德貝爾)同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主要獎勵他對於G-蛋白的開拓性發現。
約翰戴森霍弗 (Johann Deisenhofer)
1998年與hartmut Michel and Robert Huber同獲諾貝爾化學獎,獎勵他們1988年首次確認膜複合蛋白的晶體結構。這個膜複合蛋白對於磷酸化合成具有決定性作用。
布魯斯博伊特勒(Bruce A Beutler)2011年布魯斯·博伊特勒、朱爾斯·霍夫曼(Jules A. Hoffmann)和拉爾夫·斯坦曼(Ralph M. Steinman)以免疫系統研究贏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獎勵其“發現免疫系統激活的關鍵原理,革命性地改變我們大家對免疫系統的理解,科學界所理解的人體免疫反應,分為先天和後天兩類,而人體免疫系統中受體蛋白和枝狀細胞的作用,分別對應於先天和後天,相當於兩道防線”博伊特勒和霍夫曼所作貢獻,是認定免疫系統中的“受體蛋白”,可確認微生物侵襲並激活先天免疫功能,構成人體免疫反應的第一步。
斯坦曼所作貢獻,是發現免疫系統中的“枝狀細胞”及其在適應性免疫反應、即以自身調控方式適應並清除體內微生物過程中的作用,構成免疫反應的後續步驟。
托馬斯聚德霍夫 (Thomas C. Südhof)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羅斯曼(James E. Rothman)、蘭迪·謝克曼(Randy W. Schekman)以及德國科學家托馬斯·聚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以表彰他們發現囊泡轉運的調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