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並殖吸蟲病

四川並殖吸蟲病

四川並殖吸蟲病又稱斯氏肺吸蟲病,是由寄生於人體肺部、腹腔和皮下組織的並殖吸蟲引起的慢性人畜共患寄生蟲病。臨床特徵主要為皮下遊走性囊腫性結節。人往往因生食或半生食含尾蚴的溪蟹或蜊蛄而感染此病。此病臨床表現多樣,易被臨床醫師忽視,極易導致誤診誤治。潛伏期多數為3~6個月,以蚴蟲移行症為主要臨床表現。表現為食欲不振、疲倦無力、多汗、消瘦、低熱、腹痛、腹脹,蕁麻疹等。吡喹酮是廣譜的抗寄生蟲藥物,WHO推薦其作為治療並殖吸蟲病的主要藥物,輔以對症、支持治療,並殖吸蟲病完全可以達到臨床治癒。蟲體在組織與器官內移性、寄居造成腹腔多個臟器、多種組織的損傷。及時發現疾病,藥物治療,輔以對症支持治療,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傳染科

病因


● 患者多因在並殖吸蟲病流行區內生食或半生食溪蟹、溪蝦或飲用溪流生水,感染之後由於童蟲、成蟲在組織器官中寄生,移行所引起致病。

癥狀


● 飲用含有囊蚴的生水或生食轉續宿主肉而感染並殖吸蟲病。
● 急性期輕者可表現為食欲不振、乏力、腹痛、腹瀉和低燒等非特異性癥狀。
● 重者可有全身過敏反應、高熱、腹痛、胸痛、咳嗽、氣促、肝大並伴有蕁麻疹。而轉為慢性期之後,蟲體移性會引起組織損傷、出血、壞死及竇道形成。

檢查


● 可通過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確診。
● B超、X線、CT可發現臟器損害改變,主要是肺臟、肝臟的損傷。
● 病原學檢查:痰、糞中查蟲卵、組織活檢查童蟲都可確診此疾病。
● 免疫學檢查:做皮內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查特定抗原抗體,作為輔助診斷。

診斷


● 醫生主要結合流行病學資料、病史、臨床表現、X線、CT檢查及實驗室診斷綜合考慮。
● 我國流行區可分為溪蟹型流行區及只存在於東北省份的蜊蛄型流行區。詢問患者是否有並殖吸蟲病流行區內生食或半生食溪蟹、溪蝦或飲用溪流生水史;
● 臨床表現有長期咳嗽、咯痰、咯血、胸悶、頭痛、發熱等癥狀;
● 實驗室檢查發現有持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並排除其他寄生蟲病;
● 斑點金免疫滲濾法及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並殖吸蟲抗體IgG陽性;
● 患者的痰液、糞便或體液中檢出蟲卵、蟲體;
● CT、B超、X線顯示肺部斑片狀陰影改變。

鑒別診斷


● 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 肺結核,有典型臨床 病史及好發部位,常伴有多種性質病灶共存,常有鈣化、空洞、纖維化灶;
● 結核性胸膜炎,胸膜增厚程度常≤1cm,胸膜面光滑;
● 細菌性肝膿腫,病變呈分隔狀強化,囊壁環形強化,周圍伴低密度水腫帶,可見“靶環征”。

治療


● 藥物治療:可應用吡喹酮、別丁。
● 手術治療:局部麻醉手術摘除皮下結節。
● 輔以對症支持治療。

危害


● 可引起皮下組織、肺、腦、肝等臟器的損傷和病變。嚴重者可併發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及液氣胸,嚴重者可出現截癱。

預后


● 接受吡喹酮正規治療,全部治癒,治療過程中無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且能達到臨床治癒。若有併發症,如肺部、肝臟損傷嚴重,治療效果不明顯,患者可遺留後遺症。

預防


● 在其流行區應加強防病知識教育,特別在沿海地區,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 不隨地吐痰、防止痰糞入水;
● 積極治療病人、病畜,控制傳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