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1949年毛澤東著作的散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1949年4月下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即將勝利時,毛澤東撰寫的一篇新聞稿,原載於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報》 。
該新聞稿報道了橫渡長江作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衝破國民黨軍隊布設的防禦陣地,橫渡長江,勝利進軍的態勢。文稿高屋建瓴,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精簡,感情色彩鮮明。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長江防線示意圖
⑵蕪(wú)湖:蕪湖,簡稱為“蕪”,安徽省省轄市。
⑶荻(dí)港:長江港口之一。
⑷潰(kuì)退:狼狽不堪地逃走,形容毫無秩序地撤退。
⑸銳不可當(dāng):鋒利無比,不可抵擋。
⑹泄(xiè)氣:泄勁或放棄。
⑺殲(jiān)滅:消滅。
⑻要塞(sài):指險要的關隘,亦作要隘,常出現邊城的要害處。
⑼業已:已經。
毛澤東、朱德簽發命令
在宜昌至上海間1800餘公里的長江沿線,蔣介石部署了115個師約70萬人。國民黨海軍海防第二艦隊和江防艦隊100多艘艦艇日夜沿江巡弋,空軍4個大隊隨時待命。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拒絕接受國共雙方代表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歷時20天的和談至此破裂。
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同日凌晨,集結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500餘公里戰線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100多萬人,同時發起進攻,強渡長江。
1949年4月22日夜,毛澤東同志撰寫了這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1949年4月23日晚,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國民黨22年來的反革命統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
解放軍橫渡長江
全文描述精當,展現了解放軍勝利渡江的雄偉場面。報道了從九江到江陰三路大軍的渡江作戰,迅速、及時,有新意。其中描述解放軍東路戰事可謂神來之筆。時任國民黨京滬杭警備總司令的湯恩伯自以為東面防線很鞏固,於是趕赴面對解放軍中路軍的蕪湖督戰,結果正是這一天,東面防線被解放軍攻破。說明國民黨政府已是窮途末路、垂死掙扎,已改變不了戰爭的進程。
全文詳略得當,描述解放軍各路軍時並沒有平均使用筆力,而是對東路軍的戰況寫的比較突出,較為詳細的寫了戰鬥情況以及戰果。在報道中、西路軍進展情況后,插入了一段簡要的議論,這種議論既交代了解放軍取勝、國民黨軍失敗的政治和軍事上的原因,又進一步說明國民黨政權必然覆滅的命運,深化了報道的主題。
全文語言準確、具體、生動,氣勢磅礴,文氣濃烈。在表達上運用了對比、襯托及排比等手法,增強了文章的動感和氣勢。
《解放軍報》寫道:《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通篇用了不到600字,便作了簡潔而生動的報道,結構詳略得當,語言準確精鍊,令人蕩氣迴腸,對於瓦解敵軍鬥志、鼓舞人民解放軍士氣發揮了巨大作用。
華東政法大學社會學系張坤: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一篇新聞報道的經典篇目。解放軍南渡長江,揭開了解放全中國的序幕。戰役聲勢浩大,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餘華里的戰線上,衝破國民黨軍陣地,橫渡長江。可以想見,整個戰役歷經大小戰鬥無數,值得報道的動人事迹無數,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區區595字(含標點),便做了簡潔而不失完整的報道。
毛澤東
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被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