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歌節

壯族歌節

壯族人民向來以能歌善舞而著稱。

以廣西地區的壯族為著,其中又以南寧市武鳴區的壯族聞名天下。

2016年5月27日,“武鳴縣”正式更名“武鳴區”,正式划入南寧市區範圍,把“武鳴·壯鄉”帶入了另一番境界。

每一年的農曆三月初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一年一度的傳統歌節。

節日簡介


歌節盛況
歌節盛況
名稱:壯族歌節
俗稱:三月三
時間:三月初三(農曆)
著名地區:廣西省南寧市武鳴區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
歌節,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

歷史傳說


關於歌圩節的來歷,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
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於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
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據說,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
她聰明過人,能歌善舞,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鬥不過她,對她又恨又怕。
因此在一年的三月初三,趁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節就此形成。
後來相繼改編成了電影、舞台劇等等形式,使之廣為流著。

記載

歌節盛況
歌節盛況
這些傳說現已難於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 有記載:“壯人於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
——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
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並出現了拋繡球的遊戲。
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后,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
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
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傳統習俗


歌節盛況
歌節盛況
每到歌節時,壯族的姑娘和小夥子們各成一方,歌手們站在台上,按照一定的程式和唱法,互相對唱山歌。
山歌大多是以猜謎、盤問的形勢,現編現唱,最後還要唱分別歌。
歌節的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
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來旁觀助興。小的歌節有一、二千人,大的歌節可達數萬人之多。
在歌節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節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
一個較大的歌節,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巴馬的盤剛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都是歷來較大的歌節。
人們到歌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
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
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

武鳴壯族


五色糯米飯
五色糯米飯
每年的三月三,就是壯族傳統歌節,在廣西地區 十分隆重。
武鳴縣一向有“壯鄉”之稱,每一年的農曆三月初三,都會在縣城內舉行盛大的活動。一般為期一個星期。
在節前,家家戶戶會準備五色糯米飯
人們摘來紅蘭草、楓葉、紫蕃(fān)藤等,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紫、黑、白五色糯米飯。也有做成紅、黃、綠、紫、黑、白六種顏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