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

1986年國際核安全諮詢組提出的概念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國際核安全諮詢組(INSAG)於1986年針對切爾諾貝利事故,在INSAG-1(后更新為INSAG-7)報告提到“蘇聯核安全體制存在重大的安全文化的問題。”1991年出版的(INSAG-4)報告即給出了安全文化的定義:安全文化是存在於單位和個人中的種種素質和態度的總和。文化是人類精神財富和物資財富的總稱,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是人類文明的產物,企業安全文化是為企業在生產、生活、生存活動提供安全生產的保證。

概念


安全是從人身心需要的角度提出的,是針對人以及與人的身心直接或間接的相關事物而言。然而,安全不能被人直接感知,能被人直接感知的是危險、風險、事故、災害、損失、傷害等。
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識以及在其指導下的各項行為的總稱,主要包括安全觀念、行為安全、系統安全、工藝安全等。安全文化主要適用於高技術含量、高風險操作型企業,在能源、電力、化工等行業內重要性尤為突出。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所有安全操作隱患是可以控制的。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就需要將安全責任落實到企業全員的具體工作中,通過培育員工共同認可的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規範,在企業內部營造自我約束、自主管理和團隊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圍,最終實現持續改善安全業績、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目標。
安全文化是在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歷程中,在其從事生產、生活乃至實踐的一切領域內,為保障人類身心安全(含健康)並使其能安全、舒適、高效地從事一切活動,預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災害(自然的、人為的或天災人禍的);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諧、協調的環境和匹配運行的安全體系;為使人類變得更加安全、康樂、長壽,使世界變得友愛、和平、繁榮而創造的安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安全工程學院毛海峰教授在《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導則》(AQ/T9004—2008)中將企業安全文化定義為“被企業組織的員工群體所共享的安全價值觀、態度、道德和行為規範組成的統一體”。

目的意義

在安全生產的實踐中,人們發現,對於預防事故的發生,僅有安全技術手段和安全管理手段是不夠的。當前的科技手段還達不到物的本質安全化,設施設備的危險不能根本避免,因此需要用安全文化手段予以補充。安全管理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依賴於對被管理者的監督和反饋。由管理者無論在何時、何事、何處都密切監督每一位職工或公民遵章守紀,就人力物力來說,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這就必然帶來安全管理上的疏漏。被管理者為了某些利益或好處,例如省時、省力、多掙錢等,會在缺乏管理監督的情況下,無視安全規章制度,“冒險”採取不安全行為。然而並不是每一次不安全行為都會導致事故的發生,這會進一步強化這種不安全行為,並可能“傳染”給其他人。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為的結果必然是發生事故。安全文化手段的運用,正是為了彌補安全管理手段不能徹底改變人的不安全行為的先天不足。
安全文化的作用是通過對人的觀念、道德、倫理、態度、情感、品行等深層次的人文因素的強化,利用領導、教育、宣傳、獎懲、創建群體氛圍等手段,不斷提高人的安全素質,改進其安全意識和行為,從而使人們從被動地服從安全管理制度,轉變成自覺主動地按安全要求採取行動,即從“要我遵章守法”轉變成“我要遵章守法”。
【安全文化】對文化和安全這兩個使用頻率極高,又似乎十分淺顯易懂的概念有了與以往大不一樣的新的認識,單從詞語看,安全與文化是兩個不同的詞語,但從本質上看,安全就是一種文化,是最原始的文化,是人類一切文化始祖。在當今充滿現代氣息的浩如煙海的人類文化寶庫中,安全文化又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保護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重要保障,是社會文明、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它是當代科技開發與社會發展的基本準則,是人文倫理、文化教育等社會效力的體現;它是文學藝術、美學人學追求的崇高境界,是人性修養、行為規範、道德觀念、價值觀、人生觀的哲學殿堂;它是保護人的身心健康,實現安全、舒適、高效活動的理論與實踐指南;它是全人類獲得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國際規範及戒律標準。

分類


安全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別,但從其產生和發展的歷程來看,安全文化的深層次內涵,仍屬於“安全教養”、“安全修養”或“安全素質”的範疇。也就是說,安全文化主要是通過“文之教化”的作用,將人培養成具有現代社會所要求的安全情感、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表現的人。
倡導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現有的技術和管理條件下,使人類生活、工作地更加安全和健康。而安全和健康的實現離不開人們對安全健康的珍惜與重視,並使自己的一舉一動,符合安全健康的行為規範要求。人們通過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安全文化的教養和熏陶,不斷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質,預防事故發生、保障生活質量,這就是被一部分人認為的安全文化的本質。

功能


凝聚功能:通過改變員工的思想和態度,形成人企合一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使員工對企業產生認同感、使命感、歸屬感和自豪感,並自覺地付諸行動,起到磁石效應。
導向功能:主要是對企業和員工的整體心理、思想、價值觀和整體行為的取向起引導作用,起到方向盤的效應。
激勵功能:通過營造一種文化氛圍,鼓舞員工的士氣,使員工自覺地為企業奮鬥,從而起到發動機的效應。
約束功能:通過企業價值觀和規章制度對員工的思想行為進行一種無形的軟性控制和約束,起到一種從眾效應。
教化功能:通過企業理念、思想、精神、道德和價值觀等對員工起到一種教育與感化作用。
潤滑功能:從文化的角度來教育和感染員工,引導和調適員工的生活,融洽感情,增進友誼,從而優化企業人際關係。
輻射功能:通過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潛移默化地影響和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的改善與發展,起到楷模感應效應。
增效功能:通過文化建設提升企業管理,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從而實現企業效益的最大化。

規範化實施


性質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規範化實施(SIDESC)諮詢服務由北京從晏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安全文化建設專家團隊依照我國安全生產行業標準《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導則》(AQ/T9004—2008),充分考慮企業內部和外部文化特徵,建立既符合標準的規範化要求,又具有企業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促進機制,通過全員參與引導全體員工的安全態度和安全行為,實現企業安全生產水平的持續進步。

原則

為了諮詢服務的有效開展,為企業建立紮根於員工內心和自覺行為中的安全文化,諮詢服務實施過程應遵循以下6項原則:
1.適合國情和企情。充分考慮中國文化和社會人文法治環境的特點,結合企業所處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選擇、開發和確定適合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模式。
2.諧調企業文化建設。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應滿足企業文化建設的需求,與企業文化建設相諧調,形成企業文化和企業安全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模式。
3.繼承現有安管體系。對凡是有效的現有企業安全管理體系、程序、規程、規章等制度,應做到繼承和保持,在此基礎上實現全員參與、完善和持續改進。
4.重視安全績效改進。企業最高領導者、領導班子和安全生產主管人員應形成共識,對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所帶來的良好安全績效後果具有明確的認識,並積極主動地開展相關工作。
5.符合標準規範要求。依照《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導則》所給出的各要素及保障條件要求,建立規範化的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模式,真正實現全面化、持久化的企業安全績效改進。
6.實現自我持續運行。企業在外部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掌握安全文化建設要素的本質含義,建立保障安全文化建設長期有效開展的機制,實現自我運行下的安全績效目標。

目標

在按照以上原則開展安全文化建設工作的基礎上,諮詢服務可以讓企業實現以下的4個目標:
1.在項目實施開始后的三個月時間內,可記錄工傷事故的發生率將有明顯下降,半年內基本保持為0,且可長期堅持。
2.員工主動參與安全事務的比率達到95%以上,安全行為不斷強化;企業建立安全異常、安全缺陷和不安全實踐的自我發現和改善機制。
3.領導者、管理者和崗位操作者形成良好的信任關係和安全氛圍,改變“貓捉鼠”式的管理機制,形成授權式、參與式、自責式的安全生產保障體系。
4.通過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設,帶動和促進企業文化建設的發展和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致使企業的業務執行力顯著增強、內部凝聚力明顯上升、市場競爭力大大提高、社會影響力真正發揮。

模式


由北京從晏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擔的諮詢服務類型主要有三種:
甲類服務——與企業客戶建立常年顧問合作夥伴關係(VIP關係),從安全文化的初始系統化建設方案設計、培訓到長期的安全文化體系運行服務(包括問題諮詢、活動設計、診斷評估、培訓開發、信息服務等);
乙類服務——與企業客戶建立安全文化的系統化建設方案設計與運行啟動服務的合作關係,以設立諮詢項目的形式提供套餐服務;
丙類服務——與企業客戶建立安全文化的系統化建設方案設計服務的合作關係,以設立諮詢項目的形式提供基本服務。
為最大可能地滿足企業對安全文化建設的實際需求,可以雙方協商確定本公司介入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形式和服務的內容。

研究對象


安全文化的研究目標是以辯證、歷史、唯物的文化觀,研究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歷程中,在生產、生活及實踐活動的一切領域內,為保障人類身心安全與健康並使其能安全、健康、舒適、高效地從事一切活動,預防、避免、控制和消除事故災害(人為災害及自然災害)和風險所創造的安全物質財富和安全精神財富。研究和發展人類的安全文化,就是要通過確立“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實現人們生存權、勞動權、生命權的維護和保障。
安全文化的研究的具體對象分為:安全觀念文化、安全行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態文化四大範疇

建設意義


安全文化建設作為提升企業安全管理水平、實現企業本質安全的重要途徑,是一項惠及職工生命與健康安全的工程。國家制定的《安全文化建設“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著力加強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推動安全文化建設示範工程加強安全文化陣地建設,創新形式,豐富內容,形成富有特色和推動力的安全文化,為實現我國安全生產狀況根本好轉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安全文化建設的重點內容是:推進安全文化示範單位創建,完善評價體系,發揮示範單位的引領作用。安全文化建設工作是作為企業安全基礎的班組。要構建企業班組安全文化建設體系。
公司的安全文化建設,關鍵是要圍繞“建設”作文章,靠有力的組織領導、有序的工作機制、有效的推動措施來保障。其保障措施是:根據不同單位的性質、特點、指導單位建立相應的安全文化建設模式,確立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體制,完善安全培訓質量考核體系;加強安全文化建設的經費投入,建議安全文化組織隊伍;發揮公司內部安全文化骨幹單位和教育培訓部門的引領作用,鼓勵公司黨政工團開展安全文化活動,形成多層次、全體員工參與的安全文化建設隊伍。
安全文化建設,培養的是一種社會公德。它最終的作用是文化的長久浸潤和積累,使企業領導都有和全體職工形成“安全第一”的意識、“生命高於一切”的道德價值觀、遵紀守法的思維定勢、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方式和自覺行動;使各單位形成預防為主的政治智慧、以人為本的責任意識、依靠科技支撐保障本質安全的科學眼光、沉著應變的應急指揮能力和素質積累、監管是為員工服務的行為操守。同時,也是安全生產的單位和個人受到尊重,使違法亂紀、製造事故者受到應有的懲罰,從而促進公司的持續、穩定、安全發展。

國外模型


概念起源

核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起源,切爾諾貝核電站泄漏事故后,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國際核安全諮詢組(INSAG)在1986 年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並於1991年發表名為《 安全文化》的 報告(即INSAG-4)。在INSAG-4中,安全文化的概念首次被進行了定義,並且這一定義被世界許多國家的許多行業所接受,得到廣泛的認同。IAEA 把安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徵:
第一階段自律階段:以規則和條例為基礎的安全,
第二階段自覺階段:良好的安全績效成為組織的一個目標
第三階段自為階段:安全績效總是能夠改進的。

杜邦模型

“本公司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杜邦公司自成立以來就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企業文化:安全是企業一切工作的首要條件。杜邦認為安全文化建設從初級到高級要經歷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自然本能階段。
(2)第二階段,嚴格監督階段。
(3)第三階段,獨立自主管理階段。
(4)第四階段,互助團隊管理階段。

國內模型


系統建設

EESCS 是英文Establishing an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System的縮寫,中文全稱是“企業安全文化系統建設”。EESCS 是一套以人和人的可靠度為對象,切實可行的組織安全態度、安全行為和個人安全態度與安全行為的管理式。
EESCS 將安全文化建設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原始無序階段-自由自髮式;
(2)第二階段:被動依賴階段-應付被迫式;
(3)第三階段:獨立主動階段-自律表現式;
(4)第四階段:安全文化階段-能動互助式。

評價準則

國內安全標準《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評價準則》(“AQ/T9005-2008”)將安全文化建設水平劃分為6個階段:
(1)第一階段為本能反應階段;
(2)第二階段為被動管理階段;
(3)第三階段為主動管理階段;
(4)第四階段為員工參與階段;
(5)第五階段為團隊互助階段;
(6)第六階段為持續改進階段。

發展


安全文化的最先提出就是在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的核電站事故之後,為了就是解決核安全問題,所以安全文化的發展史就是事故致因理論的發展史。
20世紀初期,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工業機械開始大規模的推廣、應用,早期的機械在設計中並不考慮操作的安全問題,所以伴隨而來的是更多的工業安全事故,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事故頻發傾向論,所謂事故頻發傾向是指個別人容易發生事故的、穩定的、個人的內在傾向,根據這種理論,預防事故就是要找出這樣的事故頻發傾向者並開除就可。
其後,安全工程師海因里希(W.H.Heinrich)調查了大量的工業事故,統計得出,工業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98%可以歸納為人的不安全行為(88%)和物的不安全狀態(10%),並提出事故因果連鎖論。
二次世界大戰中飛機的出現,推動了人機工程學在工業安全領域的研究,人們對事故致因理論提出了新的理論:軌跡交叉論和事故遭遇論,使預防事故的重點從人開始向物(設備)開始轉移。
之後,更加複雜的設備、工藝和產品的誕生,在研製、使用和維護這些複雜系統的過程中,萌發了系統安全的基本思想;同一時期,本質安全的理念出現在工業安全領域。無論是系統安全還是本質安全,都提出了一個共同的觀點:預防事故的主要責任在於產品的設計者,而非操作者或設備本身。
隨後的,管理失誤論開始興起,無論是博德(F.Bird)、亞當斯(EdwardAdams)還是伍茲(Woods),其理論的一個共同點在於:預防工業事故的主要責任在於管理層。
此時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震驚全世界,縱然採取“縱深防護”防護策略、系統本質安全程度非常高的核電站仍然會發生事故,對此國際核安全小組(NASG)提出了以安全文化為基礎的安全管理原則,隨後安全文化理念的發展不再局限於核安全領域。
工業安全領域,在發展安全文化過程中,意識到預防工業事故必須加強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

背景


我國安全文化產生的背景有以下三個:

生活特點

由現代科學技術構造的現代社會生活(家庭及辦公)特點是: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機器及物質的品種越來越多,生活及辦公室越來越密集化和高層化,人造環境越來越複雜,交通越來越擁擠和城市規模越來越大等。在提高了生活和辦公效能的同時也不斷發生前所未有的巨大災害。這樣一個社會中的安全問題已不再是手工業時代的安全常識所能解決的,而是需要複雜的現代技術,這就要求公民具有現代安全科學知識、安全價值和安全行為能力。

生產特點

現代工業生產更是技術複雜、大能量、集約化、高速度的過程,一個液氨罐貯量可達5000m3,一個發電廠的控制台有上百個儀錶,一個中等企業有上千名員工,現代工業一但發生事故損失極大,而現代工業設備又非常複雜,生產、運輸及貯存都具有很強的技術性,需要多部門、多工種準確地配合,需要高度的責任心和組織紀律、就這要求企業全體人員都具有高度的現代生產安全文化素質,具有現代安全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社會發展

企業管理的方法由單純的制度管理進入了企業文化管理的時代,即以企業整體的經營文化品格來統一企業的經營管理行為。安全文化是企業整體文化的一部分,是企業生產安全管理現代化的主要特徵之一。我國安全生產的形勢始終不穩定,不斷出現事故突發、火災造成的嚴重局面,總結我國幾十年安全管理的經驗可以看出,傳統的單純依靠行政方法的安全管理不能適應工業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營造實現生產的價值與實現人的價值相統一的安全文化是企業建設現代安全管理機制的基礎。
安全文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深入到生活的微細方面,特別是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安全文化已經涉及到網路安全隱私方面,因此國家相關法律也應該跟隨安全文化的發展而不斷完善。

基本功能


安全文化具有規範人們行為的作用,其基本功能有:
(1)導向功能
企業安全文化提倡、崇尚什麼將通過潛移默化作用,接受共同的價值觀念,職工的注意力必然轉向所提倡、崇尚的內容,將職工個人目標引導到企業目標上來。
(2)凝聚功能
當一種企業安全文化的價值 觀被該企業成員認同之後,它就會成為一種粘合劑,從各方面把其成員團結起來,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就是文化力的凝聚功能。
(3)激勵功能
文化力的激勵功能,指的是文化力能使企業成員從內心產生一種情緒高昂、奮發進取的效應。通過發揮人的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智慧能力,使人產生激勵作用。
(4)約束功能
這是指文化力對企業每個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具有約束和規範作用。文化力的約束功能,與傳統的管理理論單純強調製度的硬約束不同,它雖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約束,但更強調的是不成文的軟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