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興鎮
寶興鎮
寶興鎮地處大足腹心地帶,距城區10公里左右,東接龍水鎮,北連龍崗、棠香街道辦事處,西面三驅、南面分別與龍石鎮、珠溪鎮相鄰,交通條件比較便利。共有9個行政村和一個街道居民委會,6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187人,總戶數8528戶,幅員面積51.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947畝,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鎮。
2021年,重慶市大足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17534人。
寶興鎮行政區劃圖
養殖業
2021年,重慶市大足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17534人。
寶興鎮屬丘陵地區,土壤肥沃,氣候溫熱,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主要農產品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苕、雜糧等,多經以無公害蔬菜為主,每年糧食總產量達2萬噸,屬典型的農業鎮。
金竹村 核桃村 黃橋村 白雲村 楊柳村 虎形村 瓦窯村 旗團村 轉龍村
1、供水
寶興自來水廠2009年投入259萬元,更新了管網和凈化設備,完成寶興自來水廠改造,日供水量從100噸提高到700噸。2009年投入150萬元完成整鎮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2、供電
已實現國家大電網和縣級電網相結合,農村電網改造基本完成。
3、供氣
2009年投入200餘萬元完成了場鎮天然氣安裝,城鎮居民用上天然氣。
4、交通
寶興鎮東臨龍水鎮,南接珠溪鎮、龍石鎮、西接三驅鎮,北與棠香、龍崗接壤,轄9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64個村(居)民小組,幅員面積51.5平方公里,南珠公路、龍三公路、大榮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四通八達。
5、通信
重慶移動通信信號覆蓋率達100%以上,並已建成融語音、數據、圖像為一體的綜合運營網路;程式控制電話發展迅速,全鎮已實現村村通。
6、醫療
寶興鎮衛生院,醫療設施完善,醫護人員素質高。
社區服務中心
寶興中學、中心小學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質量非常好。
8、市政
加強場鎮管理,2009年投入25萬元,完成場鎮4000平米路沿整治,“門(攤)
前四包”責任制落到實處,臟、亂、差現象得到遏制。
寶興鎮
寶興鎮
寶興鎮
雷竹,又名早竹、早園竹,別名雷公竹,是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竹種。雷竹原產於浙江臨安、安吉、餘杭。由於早春打雷即出筍,故稱之為“雷竹”實為早竹之變種。重慶市雷筍農林園區計
農林園區
大米
魚鴨混養採取三種運行模式,即採取公司+農戶,公司+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行業協會+龍頭企業+養殖大戶。魚鴨混養的農戶,實行“六個統一服務,即統一規劃鴨舍鴨池和魚池、統一購進幼鴨魚苗、統一購進飼料、統一衛生防疫、統一蛋品銷售、統一淘汰老鴨和改良魚鴨品種。
玉灘麗景
農業
按照市委提出的“加快”和“率先”要求,以大足區承接一小時經濟圈建設和寶興納入寶郵路特色經濟帶建設為契機,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總目標,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主題,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將寶興打造成:大足區衛星鎮、農副產品加工基地、西部五金之都鑄造基地、現代休閑農業示範區。
寶興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工作目標是:一年一大步,三年上台階,五年大變樣。突出重點,認真抓好五個建設年規劃。2007年作為項目建設年;2008年作為交通建設年;2009年作為水利建設年;2010年作為農村文化建設年;2011年作為信息網路建設年,力爭經過5年的努力,把寶興鎮建設為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富裕的大足衛星鎮。
一是以大榮路沿線為軸心,向黃橋、楊柳、核桃村為核心的上半鎮主抓生態農業示範區建設,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產業,力爭近幾年發展到4000畝,規劃期末發展到2萬畝,形成產銷一體化;大力發展優質糧油種植。鞏固發展優質水稻1萬畝,不斷提高糧油優質率和發展規模,強力推進糧油種加銷一體化。
二是在養殖業上,爭取科技養殖上台階。依託楊柳養殖基地,以金竹、瓦窯、虎形、楊柳等村為重點全力發展畜禽養殖業。積極培育以草食牲畜為主的畜禽養殖大戶,形成優質、節糧、綠色的畜禽養殖結構,切實搞好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確保無重大疫情發生,建成優質畜禽產業基地,強力推進畜禽養殖加銷一體化。
三是著力新建村集體經濟創業園和返鄉經濟創業園,在下半鎮旗團村打造村集體經濟創業園、在白雲村打造返鄉經濟創業園,加快小企業的發展。更新招商引資工作思路,加大項目追蹤落實力度,抓住全縣大力招商引資的歷史機遇,爭取新的工業項目入駐創業園,不斷推進寶興工業經濟的發展。努力協調環保、建設、水利、電力等相關部門解決制約該鎮企業擴大規模的環境制約瓶頸,在積極引進的同時加快對小企業的扶持,尤其對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小、產品附加值高的小項目優先支持,把兩個園區打造成特色創業園。計劃引進企業50個以上,引資5000萬元以上。
四是做大做強鑄造基地,凸顯經濟發展亮點。依託龍水小五金產業發展,結合大足區打造汽摩之都經濟發展戰略的有利時機,以良好的區位優勢積極做大做強以白雲、旗團村為中心的鑄造基地,主要生產加工汽摩配件,爭取期內提檔升級,變發散式生產為集約式生產,做到上規模、上檔次,並輻射帶動周邊村域發展,打造寶興經濟又一亮點。
石篆山位於大足區龍崗鎮西南25公里處的三驅鎮佛惠村,海拔444.6米。據佛惠寺《嚴遜記碑》記載,造像於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三年開鑿而成。造像崖面長約130米,高約3~8米,通編為10號。石篆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0.21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面積0.18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2.47公頃。
石篆山摩崖造像為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在石窟中罕見。其中,第6號為孔子及十哲龕,正壁刻中國大思想家、儒家創始人孔子坐像,兩側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這在石窟造像中,實屬鳳毛麟角。第7號為三身佛龕。第8號為老君龕,正中鑿中國道教創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師像。據造像記知,以上3龕造像均為大莊園主嚴遜出資開鑿,同為當時著名雕刻匠師文惟簡等雕造。
一九五六年八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石篆山摩崖造像屬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大足縣人民委員會公布,千佛崖摩崖造成像屬大足縣文物保護單位。
石篆山以老君洞為代表作,在2000年12月1日也同時和南山、北山、寶頂山、石門山被聯合國通過,列進了《世界文物遺產》名錄。
石門山位於大足區龍崗鎮東20公里處的石馬鎮新勝村,海拔374.1米。造像開鑿於公元1094~1151年(北宋紹聖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刻像崖面全長71.8米,崖高3.4~5米,通編為16號,其中有造像12龕窟。此外,尚存造像記20件,碑碣、題刻8件,培修記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進等工匠師鐫名。石門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1.06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面積1.30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5.50公頃。
石門山摩崖造像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號玉皇大帝龕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銅鈴,似能目及千里;順風耳面貌丑怪,張耳作細聽狀;二像肌肉豐健,筋脈顯露,手法誇張。第7號獨腳五通大帝,左腳獨立於一風火輪上,廣額深目,口闊唇厚,袍帶飛揚,有來去如風之勢。第10號三皇洞現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紋摺疊舒展,手法寫實"人味"多於"神味"。第12號東嶽大帝寶懺變相龕刻像98身,以東嶽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紀(宋代)東嶽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佛教題材主要有藥師佛龕、水月觀音龕、釋迦佛龕、十聖觀音窟、孔雀明王經變窟、訶利帝母龕等。其中尤以第6號十聖觀音窟最為精美。
石門山石窟,刻於宋代,位於大足縣城東石馬鎮新勝村石門山巔,因其山兩巨石夾峙如門故名。其沿岩造像,共13龕窟,或仙或釋、或諸鬼神、居於一區,皆玲瓏萬狀,鬼斧神工,精妙寡倫。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水湖森林公園風景區
龍水湖位於大足城區南部15公里巴岳山麓,系1958年修建的人工湖泊,水域面積5600多畝,常年蓄水1500多萬立方米, 108個小島點綴其中,形態各異,燦若繁星;島上或松蔽天日,或桃李爭芳,鶴鳥野鴨嬉戲,舟子每有歌聞;漫步島上,靜怡脫俗;蕩舟湖中,悠然自得,享盡天然野趣,頓嘗回歸自然之美;蒼松翠竹迎風,驚嘆天籟之絕音。正眼抬望西山,更有連天奇峰,列障聳翠,投影湖中,如水在山上,似山在水中,山水相映,與長天一色;待落霞晚照,觀鶴鴨比翼,更顯風姿綽約,令人心曠神怡。經過近年來的開發,花草樹木鬱鬱蔥蔥,各種景點星羅棋布,旅遊環境日新月異,設施日臻完善?一島一品"生態旅遊工程建設方興未艾,陽光普照的人造沙灘以及驚險刺激的人造衝浪、高台滑水、高空速滑、水上摩托等遊樂項目讓中外遊客流連忘返,已形成集吃、住、游、娛於一體的旅遊度假區,年接待中外遊客10萬人次。
玉龍山森林公園
玉龍山森林公園列入國家級森林公園,與龍水湖山水相映,山勢險峻、山奇特色、竹海蒼翠、松柏參天、森林覆蓋率達91.5%。峽谷中生長著與恐龍同時代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的桫欏樹群;有珙桐、香樟、古楠、虯松、怪柏、奇石、青杠、梅竹、茶叢點綴其間;狐狸、刺豬、野豬、野兔、山雞等野生動物時有出現;有高聳的雲台寺,奇特的三清洞,具有傳奇的"玉帶橋"(傳說是正德皇帝下江南路過此地掉下玉帶而得名)。玉龍山已經形成了融山、水、石、園、廟、洞為一體的龍水湖風景區,是中外遊客旅遊觀關、休閑避暑的絕佳去處。
溫 泉
龍水湖溫泉位於風景秀麗的龍水湖畔,玉龍鎮政府駐地,井口水溫達62℃,日出水量達6000立方米,富含多種有益於身體健康的礦物質,具有獨特的養生、寶健功能,是重慶西部地區最理想的溫泉,深受專家和遊客的好評。
南山石刻區位於大足縣城東南2公里的南山(又名廣華山、鏵刃山),雕鑿於南宋時期,是一處罕見的純道教造像群。該石刻區有"三清古洞"、"聖母龕"、"真武洞"、"龍洞"和360尊天尊像及黃道十二星宮圖等雕像,造像形態各異,刀法洗鍊;碑碣、題記書法瀟灑,氣潤意豐,具有極高的研究和觀賞價值。
南 塔
又名文峰塔,位於縣城南面。南塔與北塔隔城遙望,相映生輝。拾級而上,縱目回觀,既賞南山風景,又覽海棠香國及大足縣城美好夜色的最佳之處。
美神薈萃的北山石刻區位於大足城區北1公里的北山(又名龍崗山)上。北山摩岩造像以佛灣為中心,造像1萬餘尊,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陳列館"。自南而北沿山鑿造,龕窟密如蜂房,以其博學的文殊、溫柔的普賢、聖潔的如意觀音、慈祥的日月觀音、春意盎然的媚態觀音、威嚴剛猛的金剛力士和全國聞名的"隱佛"像遐名於世。特別是136號轉輪經藏窟堪稱"鎮山之寶",不僅雕鑿精美,巧奪天工,宛若新刻,被中外遊客稱為"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韋君靖碑、趙懿簡公神道碑、二十二章古文孝經碑,為世所罕見,堪稱中華書法藝術之精品,可彌補史料之遺缺。
北塔
又名多寶塔、報恩塔,位於北山石刻區內,為密檐八角磚塔,塔高33米,共12層,內外鑲嵌石刻雕像,塔前崖下有5米高的多寶佛和釋迦佛二佛並坐像。塔前既觀東方日出,又瞰棠城風光,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綜合古建築。
大足,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建縣,以其境內大足川(今名瀨溪河)而得名,蘊含“大豐大足”之意,古為昌州州治近400年,今屬重慶市轄區。
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內102處摩崖造像的總稱。其中75處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有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市級有尖山子、妙高山、舒成岩、千佛岩;縣級有峰山寺等66處。造像1030龕(窟),約5萬餘尊。內容以佛教為主,道教次之,余為佛道合一、佛道儒三教合一、歷史人物、供養人(又名功德主)等造像;碑文、頌偈、題記10萬餘字。雕刻類別主要是高、淺浮雕,少數圓雕,極個別陰線刻。
大足石刻始於初唐,興於晚唐、五代,盛於兩宋,餘緒延於明、清、民國,經六個朝代,約1300年。形成兩個造像高潮、兩個中心地帶(一是晚唐五代的北山造像;一是宋代的寶頂山造像),學術上可分四個時期(唐前、後期;前、后蜀期;北宋、南宋期;明、清、民國期)。開創了中國宗教石刻藝術的一個時代-“大足石刻時代”(雕塑大師劉開渠語)。
大足石刻之崛起,有其外部條件和內部因素。“安史之亂”后,全國經濟重心南移,巴蜀相對安定,成為經濟繁榮的地區,入宋以後更是如此。經濟的發展為文化、藝術、宗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大足地處巴蜀地緣文化交匯之處,其農業、手工業、商業繁榮昌盛,9世紀末至公元1250年間,大足無大的戰爭,“內如世外桃源,外有戰亂刺激”,人們有產生造像求神保佑的願望。晚唐至宋有當地長官韋君靖、任宗易等的提倡、組織以及外地官員馮揖等捐資造像;有僧人趙智鳳以一代宗師之堅毅營造寶頂山道場,等等,使大足石刻得以延續建造,漸具規模,走向頂峰。
大足石刻是一部古典大百科全書,無論在宗教、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科學、建築、民俗等諸多領域,都具有極高的價值。它是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傑作。
大足石刻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宗教的人間化,這種人間化集中反映在中國化、地方化,及儒、佛、道入世與出世思想的交融。
神像人化,是造像的外部特徵。我們在大足石刻中見到的菩薩、佛等造像,都能強烈地感受到是巴蜀人的形象反映,增加了一種神人間的親合力。鐫刻者雖然受著宗教儀軌的制約,但是,其造像無不是現實生活的折射。世俗化、生活化、大眾化,使深奧難懂的教義,通過淺顯的圖像表現出來。
大足石刻除寶頂山道場為主持僧人募化集資開鑿外,大多數是信眾捐資求神靈保佑而鐫造,並刻像入龕。這樣擠入神龕之歷史人物,供養人(捐資者)在大足石刻中大約1000人左右,這在全國石窟中是罕見的。
中國早期石窟及西北、華北、中原地區石窟鐫匠畫師留名甚少,而大足石刻中留名卻多達46位(宋代28位,明清18位)。這不僅是研究民間工藝大師的珍貴資料,也豐富了石窟史的內容。工匠留名消除了“古印度的造像都無作者姓名,歸之於仙人所出,神力所為”的迷信,也是人的主體意識增強的佐證。
大足石刻是儒佛道三教合一,是不可多得的造像。不僅在造像區域有佛道同處(石門山),也有儒佛道同處(石篆山)。甚而有儒佛道同龕(妙高山2號)。這是與宋代理學興盛,巴蜀又是理學重要地區並形成蜀學而相合拍的。寶頂山大佛灣雖是佛教造像,但一方面講儒家入世思想“孝養”學說,一方面又講佛教的業力果報出世求凈土。“三教合一”是佛教日益中國化之必然歷史趨勢,而大足石刻則是其最突出的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例證。
大足石刻的造像題材,也充分體現人間化的進程。87類題材中有:經變;佛、菩薩;明王;天王、護法神;佛教史跡;瑞相圖;道教神系諸神;儒家人物;民間傳說諸神;歷史人物、供養人;神獸、器物、山水等。其中觀音、地藏、西方凈土變、牛王菩薩、七佛、千佛等13種題材是大足石刻人唐至明、清長盛不衰的。道教、儒家與世俗之神占造像的近20%,這是其它地區石窟不能相比的。300多尊20多種觀音,占佛經所提出的種種觀音名諱的2/3還多。92頭水牛的造像,更為別處罕見。從這些題材特點可看出,宗教神化世界乃是人間世界的幻化,也說明了佛教與當地民俗風情、生產勞動和生活的融合。
大足石刻在藝術形式和風格方面,有別於西北和中原的早期石窟。不但有中華 民族自身的審美意識,更具有巴蜀文化的地域特色,既有雄渾的陽剛之氣,又有世俗情趣的婉約之美。大足石刻是世俗生活的畫卷,是古代社會的縮影。
大足石刻集石窟藝術之大成,題材廣泛,雕刻精湛,保存完好,是我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新千年到來前夕,繼敦煌石窟之後,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標誌著中華民族這一藝術明珠為世界矚目,更加閃耀著民族藝術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