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救援

執行大型突發事件中的救援任務

空中救援又稱空中120主要以執行大型突發事件中的救援任務為主,直升機、地面救護車、建立有轉運急救綠色通道的醫院等在內的無縫式救援鏈,旨在排除交通、地形等影響,縮短搶救轉運時間。覆蓋京津冀地區的緊急救援圈已經形成,直升機將成為999急救中心和120急救中心重要的救援轉運工具。

介紹


醫療構型直升機
AS350B3標準型
AS350B3標準型
2016年1月8日,完成了直升機AW139的改裝,中國擁有了首架中型雙發級別的專業醫療救援直升機,該機配備了國際認證的航空醫療裝備,包括機上醫療擔架、除顫儀、心電監護儀、呼吸機、輸液泵、吸痰機和氧氣模塊,可保證飛行途中病人生命體征的穩定以及必要時的緊急救護。
AS350B3標準型曾在珠穆朗瑪峰上進行過起降,可搭載兩名駕駛員、兩名醫護人員,及一個可平躺於擔架的傷員,它是單發渦軸輕型直升機,其適用範圍很廣,可以用於海拔3000米之上的救援。

發展歷程


空中救援活動始於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普魯士軍隊包圍巴黎之後,法國軍隊利用氣球成功地把傷員撤出包圍圈。大規模的空中救援行動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法、德等國的航空救援部隊都曾派出大量飛機,實施空中救援。在戰後一些局部戰爭中,美軍曾廣泛採用直升機進行空中救援。

特點


空中救援具有情況突然、任務緊急等特點。要求組織嚴密,反應快速。通常按防空作戰責任區組成救援指揮機構,確定分隊或單機的救援區域和飛機配置地點、值班等級及出動方式;規定救援人員與遇險人員的聯絡方法;組織與其他救援兵力和掩護部隊的協同;指揮擔任救援任務的分隊或單機出動。實施空中救援時,首先根據救援任務,迅速確定搜索範圍、方式和救援方法,派出偵察機飛向遇險區域,查明具體情況並標定救援位置;而後營救飛機或直升機根據指揮機構與偵察機的引導或遇險人員的求救信號,利用電子搜尋設備飛向營救區域。發現目標后,降落在目標附近或低空懸停,實施救援。如因條件限制,不能將遇險人員及時救回,須迅速空投救生器材、藥品和食物,再採取其他救援措施。在作戰地區遂行救援時,一般在殲擊機和地面炮火掩護下進行,並隱蔽企圖,防敵襲擊。

覆蓋範圍


停機坪
停機坪
直升機救援飛行範圍可能集中在五環外,被救援的人先被運到清河999急救中心。未來,計劃在北京區域內鋪建10個網點和停機坪,方便病人轉運。直升機的覆蓋半徑在300公里左右,因此北京市內的事發地點,都可以達到。從北五環飛到南五環僅需10到15分鐘。未來,北京將形成半徑200到300公里的救援圈,覆蓋河北、天津、內蒙古和山西的部分地區。

時間


按照我國的空管規定,救援、搶險救災等緊急飛行即臨時飛行計劃,須提前兩小時向航管部門申請,是否能再縮短,仍需要相關部門協調。從技術角度來說,從接到報警到飛機離地,大概僅需20分鐘,把發動機啟動后,只需3至5分鐘,飛機即可起飛。也就是說從接警到起飛只需要25分鐘。

費用


與救援和救護專用飛機相比,直升機的價格要低得多。直升機救援希望能採用在國外比較普遍的商業保險形式,即空中轉運費用由保險公司全額承擔。若沒有購買保險的市民因突發情況需要直升機救助,初步估計,北京區域內每小時的飛行費用為3萬元。

基地


河南省
2016年2月29日,“中國河南航空救援基地”直升機首次起飛,從鞏義市人民醫院緊急轉運一名77歲的重症患者。
2018年11月22日,一名來自山西的多臟器衰竭患者被及時送往河南進行治療,這是河南省人民醫院在“中國河南航空救援基地”成立以來進行的第28次直升機緊急救援,也是河南省首例跨省航空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