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條詞條名為狀元橋的結果 展開
狀元橋
浙江省溫州市狀元橋
狀元橋位於溫州市龍灣區狀元鎮狀元村。是一座形如長虹的9孔石拱橋,橫跨於寬闊的狀元河上。
浙南地區聞名遐邇的溫州狀元橋位於溫州市龍灣區狀元鎮狀元村,據說是南宋狀元趙建大出仕后興築的,這是一座形如長虹的9孔石拱橋,橫跨於狀元河上。
明弘治《溫州府志》卷六《坊門》記載,狀元坊在六都,宋趙建大所居,有狀元橋。這是溫州史上最早出現“狀元”地名的記載。“狀元坊”的所在地古稱“水倉頭”,建有文昌閣,南宋狀元趙建大少年時曾在那兒讀書。他出仕后的狀元府第就蓋在“六都新建街,清光緒時尚存”。
修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永嘉縣誌》卷三《城池。隅廂》一節中在膺符鄉(含今狀元街道全境)地名中記載了狀元橋,“六都-九里編圖。地名-新建、狀元橋、下市、嶴底、東垟、垟頭、徐家莊、前梅、橫街、橋下。”
上世紀60年代,正屋上還懸掛著書有“狀元”兩個金字的匾額,“文革”過後,不知了去向。
狀元橋為9孔石拱橋(實際是12孔、中有3孔為實砌),採用花崗岩條石構築,下設12個橋墩,俗稱“十二間橋”。橋頭建亭台橋閣,設青石欄桿,其時堪稱溫州石橋之最。
趙建大,字嗣勛,南宋寧宗時期永嘉六都(今龍灣區狀元鎮)人。幼時聰穎好學喜讀書,入過永嘉縣學,熟習經史,平生擅長岐黃之術,常為鄉親們開方治病,排憂解難。他不僅是當地博學之士,還是一位口碑甚好的良醫。後來,北上臨安(今杭州)求學,就讀於京師太學。自此,學識大進,在科考中連連勝出。寧宗嘉定四年(1211),終於殿試奪魁,高中狀元,名揚天下。歷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著作郎、嘉興知州。不久重歸朝班,任郎官兼國史院編修,一直累官至工部尚書。
趙建大興築“狀元橋”的故事,民間主要有兩種版本流傳。一說當年趙建大居住在永嘉六都的“水倉頭”,村莊被一條大河所隔,交通很是不便。趙建大擅長醫術,又是個熱心腸,鄉親們遇到困難,總是有求必應,樂伸援手,平日里前來求醫問葯的村民很多。但那時大河上沒有橋樑,趙建大住在南岸,北岸的病家都要擺渡過河就醫,遇到颳風下雨渡口無船,患急病者時有耽誤。對此,趙建大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何時能替村裡造一座橋,成了他多年的一個夢想。他在赴京應試之時,曾對鄉民許諾說:“趙某如能出仕為官,日後定在大河上建造橋樑,以利鄉間的通行。”不久,他果然金榜題名中了狀元。為了實踐自己的諾言,後來他專程回鄉籌資造橋。工程竣工后,為紀念趙建大為民造福的功績,鄉親們便將此橋取名為“狀元橋”。
另一傳說則更帶有神奇色彩,這在明代鄉賢姜淮所著的《歧海瑣談》中就有過記載。相傳永嘉六都那個渡口,水深河面寬,氣候變幻風急浪高時,常發生沉船事故。有一次,趙建大從臨安讀書回家,到渡口時天色已晚歇渡了。他站在岸邊,突然聽到水底下傳來奇怪的話音:“真是倒霉透了!明天本該有個頭戴鐵帽的人過來頂替我的鬼命,結果卻讓一位狀元郎給止住了……”趙建大迷惑不解,以為是耳朵聽錯了,也就不當一回事。第二天早晨,下起了毛毛細雨,趙建大正準備在那裡過渡,但見渡船中乘客已滿,便沒有上去。這時,有一個頭頂鐵鑊遮雨的漢子,匆匆忙忙地趕了過來,急著要擠上船去。趙建大連忙將其攔住,說這趟渡船太擁擠,還是同等下一渡吧!誰知很快就傳來不幸消息:那趟渡船在途中翻船沉沒啦!更為離奇的是事隔不久,趙建大果然殿試奪魁成了狀元。為了鄉親們出行的方便與安全,嘉定十三年(1220),他斥資在當年的渡口處建造了一座大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狀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