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1972年安東尼奧尼執導紀錄片

1徠972年,年近60歲的義大利現代主義電影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1912年9月29日—2007年7月30日)以其特有的理性和“日常的方式”紀錄了《中國》。然而,這部紀錄片卻引發了一場中意外交事件和在中國持續了一年多的大規模的全國性批判運動。

劇情簡介


義大利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帶領攝製組在北京對一些場景捕捉。安東尼奧尼被安排去河南林縣參觀紅旗渠、集體農莊,古城蘇州和南京,但他卻將大量的篇幅放在了隨意觀察的中國人的面孔上。
劇照
劇照

主創團隊


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策劃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攝影Luciano Tovoli
剪輯Franco Arcalli
音樂Luciano Berio

幕後製作


1971年5月,中國與義大利重新建交后,一個由外貿部長率領的義大利代表團訪華;7月20日,義大利國家電視台向中國外交部新聞司發出公函,希望在中國拍攝一部紀錄片,並委託安東尼奧尼擔任導演。1972年,安東尼奧尼在中國政府的邀請下來到中國拍攝紀錄片。安東尼奧尼一行人在中國待了22天,消耗3萬米長的膠片,最後製作成一部時長220分鐘的紀錄片《中國》。

拍攝背景

中國[1972年安東尼奧尼執導紀錄片]
中國[1972年安東尼奧尼執導紀錄片]
1972年,享譽世界的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曾受中國政府之邀來到中國,拍攝了一部長達3小時40分鐘的大型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拍攝前後的風波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文化的碰撞,而是當時“極左”思潮和西方紀錄電影觀念的衝突。正如安東尼奧尼所說的,“其實《中國》是一部關於中國人的電影。”
這部拍攝於中國文革時期的紀錄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導演在北京對一些場景的捕捉,有著名的天安門廣場、長城、故宮、王府井,有中國政府安排的參加小學可見課間活動、醫院的針灸生產、工廠的工人家庭生活、生產合作社的狀況等。第二部分是導演被安排去河南林縣參觀紅旗渠、集體農莊,古城蘇州和南京,但他卻將大量的篇幅放在了隨意觀察的中國人的面孔上。第三部分是導演對上海的短暫觀察,從街景到中國共產黨誕生地,從新建的居民樓到殖民地時期的滾地龍,從茶館到大工廠,從外灘到黃浦江上的船戶,相對客觀地反映了當時上海民眾的生活。
1972年,在《無限春光在險峰》與《過客》之間,安東尼奧尼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邀請,訪問中國。他拍了紀錄片《中國》(Chung Kuo - Cina),但是該片卻被中國當局以“反華”與“反共”為理由嚴厲譴責。這部紀錄片在中國的第一次放映是2004年11月25日在北京,由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的一個紀念安東尼奧尼貢獻的影展之中。
安東尼奧尼回顧《中國》時曾說:“我沒有堅持去尋找一個想象中的中國,而是把自己交付給了能看到的現實,我覺得是做對了。”

播出信息


上映日期

上映時間地點
1972年美國
1973年義大利
1974年瑞典
1989年德國 
2004年北京電影學院 

主創公司

製作公司Radiotelevisione Italiana (RAI)[義大利]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
1973年美國上映的“十佳紀錄片”

作品評價


這部描繪中國城鄉詩篇的記錄片《中國》是真正關於中國人的電影。(尊龍版《末代皇帝》導演貝托魯奇評價)
我沒有堅持去尋找一個想象中的中國,而是把自己交付給了能看到的現實,我覺得是做對了。(本片總導演,義大利著名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評價)
劇照
劇照
“烏托邦”在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凝視下,慢慢消解,攝影機的紀實有神奇的一面,《中國》不時出現“裂縫”,一些未經安排的畫面和剪輯,產生了戲劇化的效果。安東尼奧尼成功地冷靜地將自己與眼前的中國隔開距離,保持了作為導演的主體性和局外人身份。在安東尼奧尼的鏡頭下,旁白和電影畫面一起,共同演繹了一個異國形象。在東西方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語境下,《中國》的傳播是誤讀和接受、闡釋相交織的過程,折射出深刻的時代、社會和人文內涵。(江月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