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茲·博厄斯

弗蘭茲·博厄斯

徠博厄斯是人類學界泰斗性人物,美國人類學和現代語言人類學的奠基人。

個人履歷


1858年出生在德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研究集中於科學和數學領域,
1881年在基爾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1883-188徠4年,受巴斯蒂安推薦,他參加了對加拿大巴芬島地區的探險活動,在那裡他意圖解釋極地環境對因紐特(Eskimo)文化的影響,同時就個人興趣而言,他由此徹底轉向人類學。
1987年,博厄斯加入美國國籍,先後擔任美國《科學》雜誌編輯、克拉克大學講師(1988-1892)、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研究員以及該館人類學部負責人,
1899年以後,他長期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成為美國人類學研究領域的佼佼者。
1942年12月22日逝世,終年84歲。

職位及榮譽


在教學生活之餘,他重建《美國人類學家》雜誌,發起並成立了美國人類學會,還擔任美國最高科學學會--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主席。政治上,博厄斯強烈反對德國納粹主義,反對種族歧視,其思想一直影響到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人權運動。

學術成就


在博厄斯之前,人類學家沉浸在由旅行者、傳教士、商人積累的民族志資料中形成單一進化模式,博厄斯對刻板印象出發的比較演繹產生質疑,主張代之以客觀數據資料和細緻的理論歸納。--20世紀早期人類學能發展為一門科學,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博厄斯的努力:作為體質人類學家,他形成測量人類成長、發展以及體質變遷的系統方法;作為語言學家,他提出記錄、分析本土語言是民族志工作的中心任務;而作為文化人類學家,他進行廣泛田野調查,足跡遍及美洲和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區--為人類學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材料。在實地考察基礎上,博厄斯對文化進化論提出挑戰。在他看來,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塑造自身物質、心理世界的能動力量,文化的複雜性使得普遍文化發展規則潛藏巨大危險;博厄斯提出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歷史,人類學是在研究“社會生活現象總和”的基礎上“構擬”人類文化和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