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車大峽谷

中國十大最美峽谷

庫車大峽谷位於位於天山南麓,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北部,距庫車縣城80公里,維語稱其為“克孜勒亞”,意為“紅色懸崖”。其海拔2800多米,東西走向,是天山融水衝出的一條深50多米、長5公里的地裂縫,有著“神秘大峽谷”和“魔鬼峽谷”之稱。庫車大峽谷是中國十大最美峽谷之一,已被列為國家地質公園

建設背景


庫車大峽谷(1)
庫車大峽谷(1)
庫車大峽谷為一維吾爾族的年輕牧羊人在1999年盛夏放牧時發現的,於2002年元月被評為國家2A級旅遊名勝風景區,於2003年入選“中國十大最美峽谷”。
大峽谷現已定名的景點達42處,距谷口1.4公里處,高約35米的崖壁上有一處唐代石窟,窟內南、北、西壁上有殘存壁畫和漢文字。
距峽谷700米處另有一峽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後兩次對大峽谷進行考察。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峽谷地貌
峽谷地貌
庫車大峽谷是中國罕見的旱地自然名勝風景區。
由紅褐色的巨大山體群組成,維吾爾語稱“克孜利亞”(紅色的山崖),實為億萬年風雨剝蝕、山洪沖刷而成,大峽谷近似呈南北弧形走向,開口處稍彎向東南,末端微向東北彎曲,由主谷和七條支谷組成,全長5000多米,谷端至谷口處自然落差200米以上,峽谷深一般150米到200米,谷底最寬53米,最窄處0.4米,呈典型的地縫式隘谷,僅容一人低頭彎軀側身通過。
大峽谷的岩層主要是沉積岩,后經天山山脈斷裂和地殼運動作用,岩層發生了一系列波狀彎曲,在峽谷側壁上可以看到明顯的褶曲和斷裂線。
從大峽谷的褶皺特徵來看,大峽谷的褶皺都有兩個以上的褶曲組台,褶皺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褶曲形成的力學背景和構造條件。
根據大峽谷中的地貌形態,岩層可以分為直立褶曲、傾斜褶曲、倒轉褶曲等,其中以傾斜褶曲最多見。
庫車大峽谷
庫車大峽谷
大峽谷的形成大約發生在距今兩億年左右,這個時期地殼發生過劇烈的變動,該地區的地殼反覆上升或下降,表現出明顯的沉積旋迴和岩相變化。
大峽谷內的岩相變化中,有些岩層厚實,有些岩層較薄,平面解理比較明顯,這也充分反映了岩石形成過程中外界環境(主要是外力作用)對岩層形成的作用和表現。
庫車大峽谷(2)
庫車大峽谷(2)
據資料分析,大峽谷內沉積岩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太陽輻射引起的氣候、水文、生物等自然過程對地表岩石的作用。
沉積岩的層理構造是搬運作用在沉積過程中一層一層沉積下來的,先沉積的物質在下面,后沉積的物質在上面。
不同時期的沉積物的顆粒大小、成分、顏色等性質不同。
大峽谷的沉積岩層中的組成物質主要有石英、白雲母、黏土岩、砂石等。
沉積岩的顏色主要取決於組成岩石的礦物顏色和混入雜質的顏色。大峽谷中岩石的顏色為褐紅色,主要原因是這種岩石含有較多的鐵礦質。

主要景觀


峽谷內的奇特地形
峽谷內的奇特地形
庫車大峽谷今已定名的景點有神犬守谷、通天洞、旋天古堡、玉女泉等42處。

通天洞

嵌於百米懸崖之上,相傳唐朝時有12名中原漢僧到西域傳經,一路翻山越嶺、穿越大漠。
歷經艱辛來到龜茲,在尋找佛緣聖山時進入大峽谷,進入通天洞。從此,化羽成仙升入天界。

藏寶洞

庫車大峽谷
庫車大峽谷
傳說成吉思汗揮師西域時,古龜茲王攜帶財寶而逃,王氏貴族藏進大峪,並將財寶藏於此洞,且封閉洞口,免遭元兵搜捕。
20世紀60年代曾有弟兄二人進谷尋寶,發現了藏寶洞,取走財寶遠走他鄉,僅留下至今朽在洞口下方一段木質軟梯的遺跡。
後來,不斷有人進谷尋寶,可再也沒有找到第二個藏寶洞。只是意外地在谷口兩側半山坡上發現了漢代冶鐵、煉銅遺址。

玉女泉

位於峽谷深處緊靠峰基,在一高約8米,寬4米山洞的圓形頂壁上,終年有泉水滴落。由於冬季滴水成冰,凝成一個上窄下寬、重約千斤、晶瑩剔透的巨大冰柱,每年三四月間冰體漸溶,故取名玉女泉。

阿艾石窟

該石窟始建於公元8世紀距今1300多年前的盛唐中期,坐北朝南,窟門偏東37°。南北長4.6米,寬3.5米,面積為16平方米。
石窟內除正壁中堂式壁畫泥土點滴殘缺外,左右側佛像壁畫面“十六觀”均保存完好。
在整個壁畫條幅中,共有漢文墨書榜題及龜茲文題記23處,詳細書寫著某佛供養人的姓名,如申令光、李光暉、寇俊男、寇庭俊及彭、梁、趙等中原漢人姓氏。充分體現了漢文化與龜茲文化的早期融合。

旅遊信息


適宜旅遊方式

徒步、攀岩、攝影、越野。

交通

可以從庫車縣包車前往。當地景點比較分散,最好包車。

食宿

可住庫車縣城。小吃有庫車小白杏、烤包子、庫車大饢等。

特別推薦

庫車周邊自然景觀集雄、奇、險、壯、美為一體,資源類型極為豐豐富。奇峰異石,如一線天、月牙谷、玉女泉、懸心石等,風光獨絕。
唐代千佛洞,石窟中保留的漢文化完整豐富,在古西域地區數百座石窟中絕無僅有,堪與同時代的敦煌莫高窟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