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隔炎
縱隔炎
縱徠隔炎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主要累及結締組織,可影響鄰近器官,或由鄰近部位的病變所引起。非感染性炎症可能主要與異常的免疫反應有關,臨床上以慢性纖維化性縱隔炎最為常見。縱隔炎主要表現為發熱、心動過速、呼吸困難、咳嗽、胸痛。縱隔炎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急性縱隔感染未經及時診斷和有效處理有較高的死亡率。合併糖尿病、HIV感染者提示預后不良。
● 胸外科、呼吸內科、感染科
● 縱隔炎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主要累及結締組織,可影響鄰近器官,或由鄰近部位的病變所引起。
● 免疫缺陷患者容易發生縱隔感染。
● 大多數縱隔感染繼發於經胸骨徑路手術后或鄰近部位臟器的病變,如食管穿孔、吻合口瘺、口咽部感染引起的頸部感染、縱隔腫瘤繼發感染、腹膜后或者膈下感染、脊柱或肋骨的脊髓炎等。
● 非感染性炎症可能主要與異常的免疫反應有關,臨床上以慢性纖維化性縱隔炎最為常見。
● 慢性纖維化性縱隔炎主要可能與組織胞質菌感染后的異常免疫反應有關。自身免疫性疾病、風濕熱、腫瘤、放療、外傷、藥物等也可以造成慢性纖維化縱隔炎。
● 發熱、心動過速、呼吸困難、咳嗽、胸痛為最常見的癥狀。
● 頸部感染引起者可出現吞咽困難、吞咽疼痛、頸根部和上胸部紅腫、疼痛、發熱等。
● 繼發於食管穿孔、吻合口瘺者,可出現頸部、前胸部皮下氣腫和肩背部疼痛。
● 繼發於胸骨感染者可出現胸骨浮動。
● 急性縱隔感染者高熱、低血壓、少尿等膿毒症癥狀明顯。
● 慢性縱隔感染者可以出現咳嗽、咯血、反覆發熱、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等癥狀。
● 慢性纖維化性縱隔炎可以出現上腔靜脈綜合征。
● 縱隔炎主要依靠細菌學診斷及胸部CT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
● 縱隔引流出膿性液體經細菌培養則可確診。
● 可以通過經頸部縱隔鏡或劍突下徑路取得標本進行細菌學診斷。
● CT能分辨縱隔內病變的特點,有助於判斷累及的範圍,並可用於隨訪病情變化。
● 增強CT可以判斷血管狹窄和血栓形成等改變。
● 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重要手段。
● 縱隔感染的病例還可提供細菌學證據。
● 醫生主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診斷縱隔炎。
● 急性縱隔感染多有明確起因,需要注意常規X線檢查可能無特徵性改變。
● 臨床表現提示可能存在縱隔感染時應當及時行CT檢查。
● 縱隔引流出膿性液體則可確診。可以通過經頸部縱隔鏡或劍突下徑路取得標本,進行細菌學診斷。
● 細針穿刺活檢結果往往不能提供準確的最終診斷,在使用縱隔鏡、胸腔鏡或剖胸活檢術中應當儘可能行多處活檢,以免遺漏。
● 本病需要與其他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疾病進行鑒別。
● 縱隔炎治療主要為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 根據不同病因採取不同措施:如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激素促進吸收,利尿劑減輕水腫,低分子右旋糖酐促進靜脈側支循環等方法進行治療。
● 抗感染治療:首先應選用廣譜抗生素並聯合抗厭氧菌感染的藥物,取得細菌學證據及葯敏結果后及時調整選用敏感抗生素。
● 慢性纖維化性縱隔炎的治療:抗真菌治療、糖皮質激素治療。
● 積極手術治療能夠明顯降低急性縱隔感染的死亡率。
● 積極的手術治療包括縱隔清創,切除壞死組織,沖洗,充分引流,必要時可分別在頸部、縱隔和胸膜腔內放置多根引流管。
● 不同部位的膿腫需要不同的切口。
● 高張力氧療、縱隔沖洗和負壓吸引可能加強治療效果。
● 慢性纖維化性縱隔炎的手術指征:
● ● 有嚴重壓迫癥狀如呼吸困難、吞咽困難,或者有上腔靜脈綜合征的表現。
● ● 慢性縱隔炎出現氣管食管瘺、氣管或食管胸膜瘺者。
● ● 縱隔內塊影與縱隔腫瘤難以鑒別時。
● 縱隔感染主要的嚴重併發症是膿毒症。
● 氣胸、膿毒症、出血、頸內靜脈血栓形成、頸動脈假性動脈瘤、主肺動脈瘺、吸入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也較為常見。
● 慢性纖維化性縱隔炎常見的死亡原因為反覆感染、咯血、肺心病。
● 急性縱隔感染未經及時診斷和有效處理有較高的死亡率。
● 合併糖尿病、HIV感染者提示預后不良。
● 慢性纖維化性縱隔炎癥狀可以自行緩解或逐漸加重。有肺動脈高壓且未行治療的患者預后不良。手術是治療慢性纖維化性縱隔炎的解剖性併發症的主要手段,但遠期效果尚不明確。
● 胸部外傷、食管破裂等發生后及時進行抗感染治療。
● 結核、放線菌等感染后積極治療。
● 注意休息,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 積極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風濕熱等原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