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林

江蘇省常州市一加青年志願者服務隊隊長

王德林,男,漢族,1967年9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常州市一加青年志願者服務隊隊長(一加愛心社負責人)。

徠1999年來,高位截癱的王德林趴在床上,創辦了常州首個民間志願者組織——“一加青年志願者服務隊”。他通過一部電話,幫助10萬多人次求助者,個人志願服務時間達到65700小時,用自己的行動和個人魅力,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0500名志願者。2015年當選為德耀中華·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助人為樂模範候選人。

主要貢獻


王德林每天趴在床頭,守候在電話旁,誰需要幫助,打個電話,就有志願者上門,包括對病、弱、孤寡老人進行探訪、陪伴、照顧生活起居,對“三無”孤老長期結對服務,為身體嚴重殘疾不能上學的兒童提供輔導,幫助殘疾人提高生活工作能力,消除孤獨感和不平衡感。熱線電話平均每天打進20個左右。有的盲人深夜打來一聊就是一兩個小時,有時王德林一邊打著點滴,一邊撐起一隻手聽電話。通過這個電話,已有230多位孤寡老人受到照顧、593戶重病貧困家庭得到長期幫助。由於經常支撐身體,王德林的雙臂已經變形,手肘上的老繭異常粗大。他的床頭,整齊排列著一排柜子,那是志願者手寫的服務日誌,密密麻麻逾萬字,被稱為“愛的萬言書”。在王德林的帶動下,一加愛心社在常州有8000多人的註冊志願者隊伍,涵蓋助老、助殘、高校分隊、專業分隊,輻射到河南、廣西、海南、陝西、安徽等多個省區。2016年,一位81歲中國老婆婆被“遺棄”在美國機場,在王德林及眾多志願者的努力下,老人最終返回北京,現已經得到了妥善安置。

個人榮譽


王德林
王德林
王德林榮獲“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最美志願者”、“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先 進個人”、“全國社區志願者先進個人”、“全國志願助殘陽光使者”、“江蘇省助人為樂道德模範”、“江蘇省優秀志願者”、“江蘇省十大傑出青年”、“全省志願者模範”“江蘇省殘疾人自強模範”“常州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

典型言論


父親是抗美援朝老兵,援藏25年,無私和正氣是留給我的唯一遺產。因為有龍城這方土地滋養,我才能綻放出絢麗的生命之花。與其說我為公益做了多少,不如說是公益成就了我的人生。
我所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天,做好我能做到的每一件小事。無論面對怎樣的痛苦、坎坷,甚至死亡,愛是最終的勝利者。
愛,創造了我生命的奇迹。
有生之年,感恩每一份相識。
志願服務最高境界是讓被服務者,最終也能成為一名志願者。
志願服務不分大小,為弱勢群體做好每一件小事。
在能力範圍之內,為饑寒交迫的人送上一碗熱粥,就很有意義。
一加最大的價值在於讓志願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徠構建志願服務的生態環境,需要幾代人的付出,我們只是鋪路石。
很多時候,我們的潛力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公益不在於一個人做多少,而在於營造公益生態環境,而在於每一個人都能做一點點。
人之有德於我,不可忘也;我有德於人,不可不忘也。

媒體報道


王德林是身殘志堅的先進代表,七歲時由於車禍導致胸椎6以下癱瘓,手術切除了左腎、脾臟和大半個肝臟。從此,終日與一張三平方米的小床相依為伴,過著常人無法相信的日子。但他不甘沉淪,帶著這樣一副重殘的身軀,在床上自學完成了高中課程,並創立了“一加青年志願者服務隊”。
1999年,他通過網路和電話結交了一批愛心志願者,成立了“一加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將愛心送給更多如他一樣需要社會幫助的人。十年來,他蟄居小木床,用電話和網路帶領“一加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為社會上眾多老弱孤殘人員提供了無數愛心服務,受到受助者的萬分感激!也感動了常州全城,為弘揚中華美德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了現代青年學習的榜樣,成為了宣傳公民道德建設的生動教材。
十年大愛寫傳奇 無私有為“一加”人
十年,在歷史的長河裡只是短暫的一個瞬間,而對於“一加”青年志願者服務隊來說,卻承載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傳奇,演繹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故事,奏響了一曲精神文明的交響樂。千餘名“一加”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員,在歷經十年的愛心接力長跑中,用青春和人生把“大愛無疆”的旋律表達得淋漓盡致。然而誰又能想像擔任這首交響樂的總指揮卻是一位高位截癱、肢體殘缺的王德林同志。
我們都有過金色的童年,而王德林的童年卻因一場無情的車禍被切除了左腎和半個肝臟而給他留下了黑色的記憶,從此僅7歲的他因胸椎6高位截癱終日與一張三平方米的小床相依為伴,理個髮人們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他,翻個身他也會累得一身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命的脆弱,生活的無助使他感到了一絲悲涼,1977年,王德林通過電話參與電台節目,結識了10多個好友,有像他一樣的殘疾人,有來自異鄉的打工者,有人同情他每月寄給他百餘元,有人找來輪椅把他推上文筆塔,他生平第一次看到江南水鄉的美輪美奐,他感受到了濃濃的溫情,由此萌發了成立一個愛心社的初想,可萬事開開頭難,沒有上過小學的他靠趴在床頭學文化,學英語,學電腦,有志者事竟成,經過一番磨難,愛心社成立了,一加上無數個志願者就會匯成愛的海洋,就命名為“一加”愛心社吧。1999年9月的一天,招募“一加愛心社”的海報一貼出就有上百人加盟,其中有大學生、打工者和像他一樣的殘疾人。打那天起,“一加愛心社”就此開始了他們的愛心生涯,跑民政,找資料,進社區,愛心社成員最後確定了30餘名服務對象,主要服務項目列為:為病、弱、孤寡老人陪伴照料,為特困兒童義務家教,為殘疾人自信引導,為社會公益活動提供協助。從此,王德林不足10平米的斗室就是前線指揮所,一小隊今晚到李大爺家,二小隊到佘老太家,三小隊到學生劉芳家,而王德林就又是接線員又是總調度。
有一次佘奶奶得了乳腺癌,傷口化膿流黃水,但隊員們一個個不離不棄輪流守護,李大爺患嚴重哮喘並排便困難他們就為他在座便器上做了棉墊。令隊員們至今記憶猶新的是佘奶奶離去的那個早晨,志願者給她送上衣服,送她上路,使她安詳的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每一年的忌日,隊員們還不忘記到她墳前燒上一些紙錢。值得一提的是,十年來,為老人的服務記錄已逾萬字,隊員們戲稱是“萬言書”,而其中的片斷可謂是催人淚下。如2月2日,晴,今天李爺爺身體還好,就是喘的厲害,走時別忘了煤爐換煤球,值班人徐海濤;2月4日,晴,爺爺的熱水袋冷了要及時換,記住給他調理胃口,值班人唐亞軍。一滴水可以映照出太陽的光輝,一加志願者的涓涓愛流化為了人間最美好的語言。
2005年的情人節,寒雨瀟瀟,可志願者們為了籌集捐款,冒著嚴寒站到了大街上當起了賣花使者,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看到一頂頂志願帽,人們不由慷慨解囊,更有好心人付了買花錢就微笑著離去。未想到情人節的賣花一次就有了3萬元的進帳,這下,為孤老和殘疾人的買菜、付醫藥費、買生活用品又多了一條綠色通道,然而,活動的總策劃又是王德林。
時光荏苒,自1999年開始,十一個年頭過去了,鐵打的隊伍流水的兵,有的志願者走上了工作崗位,後補的學生又站到了志願者的行列,歲月在變,隊員在變,環境在變,不變的是志願者對這個團隊的萬千情結和無限的眷戀,一位來自陝西咸陽的志願者候濤和來自三亞的志願者李妙交,雖因工作原因去了外地成家立業,可總惦記著曾經照顧過的大爺大媽,來專程看望時不忘還給他們帶上一點禮物,諸如此類的個例在愛心社可謂不勝枚舉,與老人和團隊的情結跨越了千山萬水,化為了永恆。
有人問“一加”青年志願服務隊還會有第二個十年嗎?我們說應該用時間來回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有人留戀於花前月下,有人沉湎於燈紅酒綠,而王德林和他的同伴們卻選擇了走向無助的群體,他們犧牲了享受,“享受”著默默的犧牲。一樣的時代,不一樣的選擇,遠遠超過了事物的本身。什麼是痛苦,什麼是幸福,王德林同志給了我們這樣的解讀:“當一個人的痛苦給兩個人分擔時,痛苦只有半個,當一個人的幸福給兩個人分享時,幸福變成了兩個”。炎炎夏日他膽囊炎發作痛成一團,卻不忍心擱下話筒,隆冬臘月和求助對象侃侃而談,誰知他身上掛著吊滴,不足50斤體重的他穿一次衣服要40分鐘,金屬鋼板使他的身子變得扭曲。一個健康人身上都難以做到的事在他身上化為了一段神奇。人格的魅力造就了團隊的品牌,團隊的品牌又贏得了百姓的口碑。一位老人在為“一加愛心社”送上的錦旗上這樣寫道“十年大愛寫傳奇,無私有為一加人”。是啊,有什麼能比老百姓的誇獎更珍貴呢,而今“一加”旗下的註冊志願者擁有1500餘人,核心隊員達100人,全年服務點30餘個,而其中的殘疾人志願者就有23名。“全國志願者先進單位”、“常州十大傑出集體”、“中國百個優秀志願服務集體”、“全省志願者模範”、“全國助殘先進單位”……十餘項榮譽和獎盃使他簡陋的斗室滿壁生輝,然而他們十年如一日的付出為社會的影響卻遠遠不是榮譽所能度量的。
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一加愛心社”到“一加青年志願者服務隊”,一棵幼嫩的小樹而今已是枝繁葉茂,她為千百個老人送去了綠蔭,為眾多的殘疾人送去了光明,為無數個惑者送去了自信,這是一棵生命的長青樹,這是一棵幸福的愛心樹,我們期待著王德林和他的團隊在第二個十年中結出累累碩果,把愛延續得更長,腳步走得更遠,更遠!

人物評價


40多年的殘疾,52歲的他,體重只有25公斤;20年公益之路,卻讓他的人生如此厚重。王德林論及生死,淡然而坦然,時而還自黑一把。 ——《新華日報》
如果說車禍發生后的那一段時間,不到10平方米的簡陋卧室是王德林的噩夢,而今,它早已蛻變成王德林,乃至是王德林團隊的精神天堂,給予他從未有過的驕傲和自豪,承載著他平凡而又偉大的電波夢。“一加”愛心社從無至有,從被質疑到被認可,公益已經成為王德林以及他的團隊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揚子晚報
他是一名社會幫扶的受助者,更是一名公益事業的實踐者。——《常州日報》
身軀羸弱,精神偉岸;生命不息,奉獻不止。——《鳳凰網》

社會影響


在王德林的帶動下,“一加愛心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就連現省政協副主席,常州前市委書記閻立也加入到其中,時不時地與志願者們一道參加扶危助困的義工活動。
志願者侯濤離開常州,在就職的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一加分隊,現有會員654人;大學生王炎春從大學時候加入一加,畢業后在徐工集團工作,每次出差都要到他的“王叔”這裡坐坐,“這裡是驛站,是愛的候車室”;輾轉多個城市打工的常省偉,選擇回一加做專職志願者,“這裡是港灣,不然心裡空落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