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儒山

武漢市蔡甸區西部湖區轄鎮

2014年經武漢市民政部門批准,正式把原來的侏儒街更名為侏儒山街,侏儒山是武漢西部的口子鎮,318國道橫貫全境,漢蔡、漢宜高速在此交會,轄50個村和3個居委會,總人口7.8萬。

地方文化


地名考

侏儒山街道圖片
侏儒山街道圖片
侏儒山地區,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沿著山麓,已有零星村落。隨著年代的悠久,地形的變遷,其地名特色,綜合有如下幾點:
一、以地形命名:境內中部及西北部,山巒蜿蜒起伏,東南至西南,均是煙波浩渺的太白湖泛區。所以地名帶山、水、灣的居多;有以寺、庵命名者,則是楚人信巫之遺風也。
二、“塞”是多音字:(一)堵塞,(二)要塞,關塞。明嘉靖漢陽府志均寫成“金雞塞”、“馬泗塞”,是指交通或軍事要地而言。“賽”比賽。今寫成“金雞賽”,“馬賽”,均是“約定俗成”,“積非成是”之用法。
三、地名轉移:“侏儒山”不是山名而是集鎮名;“黃絲河”不是河流名而是陸地名等。
四、一地多名:“軟腳坡”又名“軟腿坡”、“軟勁波”、“冉家坡”、“遠嫁坡”,蓋因口語流傳書寫不一的緣故。
侏儒山
侏儒山的集鎮,唐宋時代在軟腳坡(大醫院所在地)一帶。明初“江西遷湖廣”后,集市向南遷移侏儒山,成為一條狹長的街道。
據歷史文獻考證:春秋時魯大夫身材矮小,人呼“侏儒”,此後逐成為文人用“侏儒”稱呼矮小的人的典故。
侏儒山前是冬至山,后是皂角山,標高很大。侏儒山處其間,矮而禿。人們逐把稱矮人、短木的侏儒,移在稱呼“矮山”上,因名此山為“侏儒山”。
因為其名獨特,逐把山名又移至集鎮上,稱呼侏儒山之集鎮,也叫“侏儒山”。
現在除了世居此地年高的人尚知侏儒山是原此地一座山外,人們只知道侏儒山就是這個集鎮。今天遠近的人都呼此集鎮為“侏儒”了。
玉泉寺
玉泉寺
玉泉寺
侏儒皂角山一帶,從前是大白湖邊沿,洪水泛濫就一片汪洋。有一年又是大水,不知從哪裡漂來了一座關公菩薩,水退時,擱在皂角山腳下。人們七手八腳用石頭碼起一座石牆,再用大水浪來的木棍、蘆席搭成小廟,便把關公菩薩供在裡面,當地人天天朝拜、燒香叩頭。這事被尹姓知道了,說皂角山是尹家的墳山、不準庄這裡供神修廟,一下告到官府衙門,說關公“既占當陽,又占漢陽”,尹姓有錢有勢,用銀子買通縣老爺,老爺馬上坐轎下鄉察看。一到此地,只聽了原告申訴后,就下筆判決;“著即拆廟還山……”,尚未寫完,忽然感到頭暈目眩,周身發痛。因老爺長途來此,感冒風寒所致。他以為是關公顯聖,嚇得渾身顫抖,馬上塗去改判道:“敬奉關聖帝,此乃大眾公益之事,理當支持。但此廟過於簡陋,還須籌資擴建。以後官民人等不得逞私、妄生事端”等語。自此地方籌資,官府拔款,建新廟宇。還把當陽供奉關公的玉泉寺的廟名,也作此廟的廟名叫“玉泉寺”了。
夾馬山軟腳坡捉馬山
相傳,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以後,孔明派關雲長到夏口求救劉琦,會兵江陵。關公帶幾人幾騎不分晝夜趕路。趕到漢川縣境內,人困馬乏,只得就地歇息準備進餐再走。哪知關公的赤兔馬烈性發作,脫韁奔走。關公連忙帶著隨行人馬順著赤兔馬向南逃去的蹤跡追趕。趕到侏儒山地帶時,看見馬向一座山峽間跑去。那峽谷越走越窄,幾乎把馬身夾住,那與奮力掙扎,才從狹縫中擠出,這山後來叫“夾馬山”(現高墩地方)。馬擠出狹谷后,力疲腿軟,在山坡上卧下喘息,這裡後來叫“軟腿坡”或“軟勁坡”(現大醫院所在地)。關公等人見赤兔馬卧在山坡上,策馬趕來,那馬又急忙向對面山上跑去,隱蔽在叢草荒木中。吐出一股白氣,關公等人向白氣圍攏去,才將赤兔馬捉住。後來人們叫這山為“捉與山”(現鎮中學所在地)。
排頭澗
位於東至山與侏儒山之問的侏儒橋,原名排頭澗。此處古時本無河道相通,只是一塊低地。由於水漲水落的逐漸衝擊,竟成一小港,竹排木伐多停泊於此,故稱“排頭澗”。及至河道疏通,兩岸阻隔,先是擺渡,后建橋於此,稱“峙安橋”。建國后重建,稱“侏儒橋”了。
龍船會
東至山之南,隔河對岸有一塊較寬的水面,名叫“龍船會”。據說東至山尹姓的祖先,系由划龍船到此落籍。即稱此地為“龍船會”以示紀念不忘。當地習慣,每年端午節多在此處進行龍舟競賽。
軍山
軍山原名白象山。元朝末年,農民軍布三王盂海馬起兵漢水時。曾在白象山紮寨,召集人馬,參與劉福通的。“紅巾軍”北上反抗蒙元。後來人們就改稱這座山為“軍山”。起義軍放馬的地方叫“放馬州”。
龍泉庵
龍泉庵廟前有一眼泉水,水量甚大,雖河干水涸,仍是泉水不斷,人們稱此泉為龍泉。山上建廟后,即以此泉命名,稱“龍泉庵”。
窯溝
明末清初,侏儒山地區遭受災荒,有人逃往京山給當地窯戶幫工,因而學會用柴草煉灰的技術。回鄉后便利用湖區蘆柴和壇山(鐘鼓山)石灰石在三汊河口燒鍊石灰。由於壇山的石頭得靠人力肩挑,運輸困難,不久即在漢豐閘對河溝口建窯燒灰,加上烏石堡人也來這裡用煤炭煉灰,又有人在這裡燒磚瓦,一時窯戶很多,人們便稱這裡為“窯溝”。
楊樹灣
早在清康熙、乾隆時,這裡住有38戶人家,灣子前後都種的是楊柳。春夏之際,青枝綠葉,鬱鬱蔥蔥,如碧雲一般,人們呼為“楊樹灣”。后因血吸蟲危害,人畜死亡殆盡,這裡就人煙絕跡,一片荒涼了。直到建國后,辦起了學校(現區二職高所在地),但人們還是叫這裡是“楊樹灣”。
金雞賽
金雞村原名金雞賽。因為四周都是湖泊港汊,中間一塊陸地,如公雞圖形。金雞形的頭部石頭凸出,曾為湖區的礬頭之一,來往船支多沿此航行和停泊,而有金雞頭之稱。后建廟子此,稱金雞堡,也有稱此地為廟頭。現你金雞賽,簡稱金雞。
薛山
傳說。薛家山的名字是在唐朝時候起的。當時薛仁貴任威衛大將軍,在這山上駐過軍。他喜歡走圍棋。一空下來,就要人陪他走幾盤。山頂上有塊四方四正的石頭,是他曾下過棋的棋盤,叫“棋盤石”。一天,薛仁貴想碰碰勝敗的彩頭,就跟參軍對奕起來。他一時興起,定了個獎賞辦法:哪個旗(棋)開(第一局)得勝,這山就是哪家的,一局下地,薛仁貴贏了。他把手上的棋子往棋盤上一拍,又登上去用腳著勁一跌,高興得叫起來:“薛家山!薛家山!這山是我薛家的了!”這樣一叫,薛家山的名字就叫開了。
如今,那棋盤石上還留有薛仁貴跌出的腳印,現郊簡稱“薛山”
魯公山軍營
三國時,孫權建都武昌(今鄂州市),派魯肅駐守沙羨yí(原漢陽縣)。魯肅派程普守江夏月城(今龜山),自己屯兵魯公山。這裡地勢平坦。水草繁茂,前面是河,落水時有河為界;漲水時一片汪洋。山與河之間是一抹平川。既可作水軍之訓練。又可作馬步兩軍的訓練,真是個屯兵練武的天然之地。魯肅把大本營扎在山上,把大軍扎在下面的平川之地,分上軍營、下軍營。西營互相連接。戰馬集中餵養在下軍營南面。人們便把這住大本營的山叫“魯公山”;把紮營的地方叫“上軍營”和“下軍營”養馬的地方叫“下馬樁”放馬的地方叫“拋馬山”或”插馬山”。直到現在,這些地名都還存在,整個地方叫“軍營村”。
老大灣
勝洪集(又名黃昏集)對面的老大灣,它昔日是一個荒墩。明朝嘉靖時。張南崗遷來居住,才叫“老大灣”。按《義里張氏族譜》記載:“張南崗、郡庠生、先由棠林咀遷居張大嶺,后擇老大灣而居。公為八房之長,故以老大呼其村焉。”此地是大白湖泛區,幾代人後,就圍著灣子築了一個小堤叫“老東垸”,但至今人們還是呼此灣為“老大灣”。
徐家垸
勝洪集背後的灣子是徐家皖,原是徐姓居住在此,後來,徐姓與張姓易地而居,張姓由張大嶺遷來,徐姓遷往張大嶺,這裡無一家姓徐的,但徐家垸之名仍然未改。
蓬寰台
清順治時,張仙由棠林咀遷到此台居住。他字蓬寰,故名此地為“蓬寰台”。
千湖徑
侏儒山地處太白湖,內通漢水,外連長江。千湖徑這裡地勢較高,正處索子長河、天濟長河、黃絲河、侏儒河交匯之處。涸水季節,或南部諸水落入黃絲河由此注入漢水;或北部諸水落入索子長河由此泄人長江。故稱此地為“千湖徑”,意為此地乃大大小小湖泊的水流所必經之道。
月來庵
清朝末年,年年大水。己酉年,九溝與三溝之問的廟宇被洪水沖走,僧人遷到鐵爐咀暫居。這時九溝黃秀記的房子在一個月夜裡隨著風浪漂到鐵爐咀。水退後,僧人正擬重返九溝,黃秀記對僧人說:“九溝常受水災,廟宇難修,我的房屋既漂到這裡,不如施捨給你們就在鐵爐咀改建廟宇”。廟建成后,以黃氏房子系月夜漂來,乃名“月來庵'’。此是借地修廟,所以香火仍屬九溝,而鐵爐咀卻屬“祟仁寺”管轄。
五公
五公之名,原專指舊時南庄堡區域而言。土改結束建立鄉政府時,由前侏儒鄉鄉長李金川建議,從該地之”五房咀”及“鴨公咀”,兩個自然村中各取一字,命名“五公鄉”,現在是五公村。此地原是縣區重點,以後的五公公社,五公鄉、五公管理區等、亦選用此名。
趙家畈
打劫四品皇堂胡開顯的十八豪強頭目趙老大,本是沔陽人。自打家劫舍起出沒於侏儒山濱水一帶,並在此地瀕河野居,因稱這裡為趙家畈(今五公村二組)。他打劫胡家官船、霸佔母女后。即潛至潛江開設洪升典當。后因胡開顯之子小魚網(胡金元)以白扇為記至其外祖父處搬兵報仇,趙老大在潛江的一家,均被斬絕。其留居趙家畈之後代為免遭株連,改姓為周,遷至侏儒山居住。從此趙家畈只有地名存在,而無一家姓趙了。
夾貢咀
張姓自明朝洪武五年由江西南昌府南康縣遷來后居住鴨公咀。不久張家同時二人取得貢生(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並同住在一巷兩邊,因此改稱鴨公咀為夾貢咀,今兩個(五公村4組跟8組)灣名都用。
鄧灣
土繭山下的鄧灣,雖都姓鄧,卻有“生鄧死盧”之稱。其原因是唐德宗時的奸相盧杞殘害忠良,敲剝中飽,專權恣肆,作惡多端而獲罪九族誅滅。其子孫中有一支為免遭株連逃匿此地,隱性埋名,改姓為鄧。為了不忘原姓,死後仍稱盧姓,故稱:“生鄧死盧”。
為難渡
五公村陳家台前索子長河上有個古渡口,這裡原是橫龍、白土、五公一帶的人前往永安堡、蔡甸、武漢步行必經之道。至民國初年起,由陳炳三經營擺渡,過往行人常於對岸喊渡,久呼不應,人們望水興嘆,無可奈何,均稱這裡過河難,乃稱此渡叫“為難渡”。
夾榜灣
清順治辛卯舉人李斯梅之父李頤以廩膳生同科登文武兩次副榜(二次副舉人)。為顯赫鄉里,將其所住之李灣改名為“夾榜灣”,即今之高墩村。
高墩
高墩並非以地勢高命名,而是這裡原住著高姓人家,並且佔有高家山一片。後來由一姓羅的人入贅高家。高家絕跡后又遷來陳家,所以這裡又有高墩羅家,高墩陳家之稱。
三合灣
蘇宋家、朱家咀、南張祠三個小灣,於1954年特大洪水中均被水沖毀。重建家園時,他們共同商議向土繭山西麓原張姓地點遷移,共建一村,因名三合灣。
管家嶺管家渡管家林
管家嶺原本為管姓所居,後來只剩下一家二老,膝下一女,相依為命。至明朝宣德六年(1431).李伍公由徐州遷來,入贅管氏以支持門戶,逐以管為姓,因之“管家嶺”之名未改。
李伍公之岳父素樂善事,於繆灣的對河處設渡船一隻以濟人急,因稱此地為“管家渡”。南屏皖建成后,渡船移至漢豐閘西宋家垸幺路對蘇家垸處,仍稱“管家渡”,故有兩個管家渡之稱。
李伍公夫妻二人以及後代人的墳墓多葬於白土堡港壩子以西之岡嶺上;周圍水田,花地、林木俱划作墳場用地,遂呼此地為“管家林”。後來由其幺房後裔李太麟在此建造房屋,專事經營,故有幺房灣之稱。
李家門
土金村的李家門,昔日是元朝順帝時宰輔黎榮的相府,原名“黎家門”。當時門樓、旗杆、樓台亭榭、園囿牧地、養馬咀、鵝鴨池、楊柳塌一應俱全、氣派非凡。文官至此下轎,武官至此下馬,顯赫一時。然而黎榮卻膝下無子,單生一女。視之為掌上明珠。
明朝洪武三年,江西南昌人龍均怒落難至此,黎榮聘為西席,教授小姐詩書。由干戈均恕的人品與才學俱佳,深受黎的鐘愛,便將小姐許配與他,並招為贅婿以支撐門戶。黎死後,龍家將相府的全部家產賣與同村的李必秀,自己遷到黃金山東麓搬罾丘與管家嶺之間而居,稱此地為“龍家塝”。
李姓由管家嶺遷來后,又買下了黎家的全都家產,在此生息繁衍,人丁興旺發達,人們便逐漸忘掉了黎姓,直稱“李家門”了。
搬罾丘
位於管嶺村的搬習丘,與土金村接囊處,為侏儒山至石山馬口等地的必經之路。這裡是小山邊的一塊小平地,本來地勢很高,無水搬罾,只因下有方塊池塘一口,左手邊另有圓形小塘,以小山狀似罾篷,方塘如魚罾,圓塘如魚簍,人們因地象形,故稱搬罾丘。
許灣
南宋末年,投降妥協派首領宰相賈似道,與忽必烈暗訂密約,喪權辱國,后罷相,全家誅戮,其後裔畏罪潛逃。有一支至橫山之北隱居,改姓為許,稱其地為“許灣”。為不忘祖,死後仍以“賈”姓稱之,故稱“生許死賈”。
馬賽
馬泗賽這裡原來本無村莊,因地勢較高,住在鳥凡賽對河放馬州的居民陸續遷來,仍以放馬州及鳥凡賽河邊之意命名為馬泗寒,現名馬賽。
橫龍
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組織在本地區建立區鄉蘇維埃政權,因當他處於橫山南北兩堡及龍王廟所屬範圍,乃從“橫山”、“龍王廟“二名中各取一字,簡稱”橫龍”。
神堂圻
神堂圻,周圍是水,乃漁民聚居之處。旁有大塘一口,在一次水災后,此塘淤積成平地,人們以此變化歸之於神,因稱此塘為“神塘”。後來這裡淅成村莊,並建起一廟以求漁業興旺,因稱“神堂”。圻:做岸頭也。邊際:通垠。神堂地勢曲岸,故稱此地為“神堂圻”。
港咀
此地原名“簡家咀”,因本村周圍港汊較多,故改稱“港家咀’。現簡稱“港咀”。
酆鄭家
“酆鄭家”原為酆姓鄭姓聚居之村落。后酆家犯了大罪要滿門誅戮,乃改姓為“沈”,尚未回宗,故“酆鄭家”之名未改,而酆家後裔都姓“沈”了。
繆灣
在軍山頭與石人頭之間,背靠軍山,面臨河道的一塊山凹,居住著繆姓人家,人煙甚眾,因名此地為“繆灣”。後來全部遷往沔陽,只剩下一座廟字,便又稱“廟灣”了。
石人頭
戴灣村之東,有一突出的山咀,直插河邊。掂說為古時洞庭湖畔九磯頭之一,因山咀一石突兀,狀如人象立於河邊、故名“石人頭”,後來河道淤塞,此石人被埋於泥土中。大辦農業時開荒造田,村人曾將它挖出,仍完好無損,又重埋土中。
榨坊灣
此灣名亦稱“榨屋”。明朝時,該村曾開設過李天和榨坊,因此,人們習慣地稱此灣為”榨坊灣”或“榨屋”。
官廳灣
明朝時,鄭灣出了一個官場人物叫鄭順六,連中榜首,在永樂時當過禮部左侍郎和漕運使。他為了炫耀鄉里,大興土木,建了一進九層的大府第,人稱“官廳”。因此鄭灣之名,逐改為“官廳灣。
殺人塘
烏龜山東麓有一小塘(已改變成田),清朝時,曾有一人被殺子此。保正發現后,忙告之官府,官府來勘。因位於官廳灣附近,官廳灣里走出十八件穿蘭衫的人恭迎路旁,老爺一見忙道:“此地既有這麼多功名,決不會越軌非分,此案當無從查獲”,說畢,即打道回衙,此事不了了之。後人因此塘內曾殺人命,都稱“殺人塘”。
土龍
在軍山與項家山之間,周圍有五條岡嶺,從不同方向朝中間延伸,形如五條巨龍下海之勢,中間低洼之處名六海賽,因稱此地為“五龍下六海”。土龍村所居之地,位於六海賽之濱,為五條岡嶺之一,兩旁各有小井一口,地形如龍眼、龍鬚、龍□、龍頭,酷似巨龍,故名“土龍”。
中劉家
此村左有土龍劉姓,右有八屋嶺劉姓,此村也信劉居於其中,故稱“中劉家”。
八屋嶺
明朝以前,八屋嶺原叫朱家嶺,約在明末,朱姓人家因死亡和搬遷已近絕跡。清初,鶴林堡鞍子頭(現大集地)人劉宗堯遷來此地。后發展到七、八戶人家,其中人稱八爹的劉永柃考中秀才。便將“朱家嶺”改“八屋嶺”。
城頭山
城頭山原名燕子山。傳說陳道人在此山頭修道飛升,故名”陳道山”,又由於以前漢水從此山頭經過,也叫“城山頭”,古代兵家亦曾在此修城,又稱“城頭山”。
大白湖
侏儒鎮轄區,在古代除少數丘陵外,都是大白湖泛區。
公元725年,唐李白泛舟到此地時,見一廣闊的大湖,湖水碧綠。水草叢生;魚群悠然來去,野鴨翔集嬉逐;遠處蘆花盛開,白茫茫的一片;大雁翩翩,時飛時落;漁舟唱晚,水上人家。李白遊興頓增,不忍立即離去,一時與漁翁對話,一時⊥岸登高遠眺,沽酒獨酌,直至興盡才南泛洞庭而去。後來人們便把這湖命名為“太白湖”,后又叫“白湖”,
黃絲河
古時從千湖徑到洪河,有一條很深的河流。泛水時,流水受東至山、西至山兩個礬頭的阻力,水勢湍急,河心的漩窩有半里遠,河深莫測。曾有人用一盤黃絲拋下,也未著底,故稱“黃絲河”。但自從西湖烷築堤把它截斷,水流只從排頭澗出入后,此河就逐漸淤塞了。現在民間還留傳著一首歌謠:“五湖四海任我游,難過湖北九礬頭,沖開排頭小港,圩死黃絲大河”。
娘娘台
軍山外垸永豐閘口附近有一高地名娘娘台。其來源為:元朝末年,義軍蜂起,陳友諒建都江州(江西九江),與朱元璋戰於鄱陽,陳友諒被射死,子陳理自立,退居武昌。不久,陳理被元璋所擒。陳友諒之夫人帶著殘部,欲退歸老家沔陽,以圖東山再起。行至漢陽之老城,因地震沉陷,巳成沉湖,乃至此地宿營。她感到勢孤力微,又想到民間有朱元璋是“真龍”,她是“真鳳”之傳言,恐落到朱元璋手裡,以美貌見辱,乃自盡於此。後人嘉其行,建“娘娘廟”祀之,並稱此地為“娘娘台”。

地方文學

侏儒山賦
山不爭高,其勢也強;名不忌矮,其史也芳。軼聞源自春秋,智者發於楚宮。優旃擅百工之戲,技藝冠三楚之英。寓庄於諧,喜謔善諷,驚世駭俗,貶時醫政。曾令君王所欣,臣民為樂,司馬遷史記而列傳。死後魂歸故土,化冢為山,幽靈不滅,德范高標,澤被后昆。侏儒山之名,由此而記憶百代,飲譽四海矣!
欣矮山座鎮,有群峰環顧;頑石抱團,可立地頂天。人文燦爛,群英薈萃。馭土龍之蜿蜒,守軍山之奇崛,攬土繭之翠秀,出橫龍之巍峨。雄關險隘,拱武漢之門戶;重鎮要衝,擁秦巴之輻輳。自古兵家必爭之地,素為豪雄割據之鄉。三國將帥安營駐軍,太平軍士紮寨誓師。蘇維埃十樹旌旗,光照日月;新四軍三殲日偽,彪炳史冊。市井熙熙,集散江漢,是為縣治之陪府;文宮攘攘,載譽華夏,無愧百家之領銜。
熱土赤子,崇文尚德,守望相助,薪火承傳。開天闢地,奮盤古之偉力;鍊石補天,作女媧之精誠;治水除患,振大禹之雄風。篳路籃縷,櫛風沐雨,化滄海為桑田;卧薪嘗膽,破釜沉舟,變澤國為糧倉。築百里長堤,抵禦洪水猛獸;興座座民垸,積聚膏腴稻梁。救城市之饑饉,解囊相助,慨當以慷;赴家國之危難,負重拚搏,堅而且強。大節凜然,君子風度,俠士義氣,世代流芳。
經典村落,自然物象,善良百姓,古道熱腸。看土東晨曦,金雞高唱,魯公邀西子而登東山;觀黃金質地,白土玉潤,紅旗領中流以擎高燈。土龍騰飛南屏,老官鎮皇陵而拓土金;百寨雲蒸禾豐,官廳跨太渡而訪神堂。馬賽軍營,五公奪魁;魚翔港嘴,千湖集祥。薛山春風化雨,桂馥蘭馨;白湖水美土沃,花鮮果香。遊子歸來,俊彥聚首,尋根問祖,焚香明志,侏儒勃興,社稷永昌。
文/李正華
侏儒山的樣子
地球上只有這麼一個地名
只有我這樣一個人
別人總想用他的思想
改變我們
有思想的人
每個朝代都有
他們是一些刀斧手
是一些工匠
山總有山的樣子
人總有人的樣子
故鄉的人
都是活著出去
死了回來
沒有回的
是我的父親
母親還在墓里等著
她只記得父親原來的樣子
文/谷未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