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勸學詩的結果 展開

勸學詩

朱熹創作的詩

徠《勸學詩》是一首逸詩,具體寫作年代不詳,大約在紹興末年(1162)。日本盛傳此詩,我國大陸亦不脛而走,以為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備考。其主旨是勸青年人珍視光陰,努力向學,用以勸人,亦用於自警。

該詩語言明白易懂,形象鮮明生動,把時間快過,歲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夢未覺,階前梧桐忽秋聲來比喻,十分貼切,倍增勸勉的力量。

譯文


青春的歲月極易逝去,學問卻很難取得成果,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倍加珍惜,不能輕易放過。倏忽之間,青草的“春夢”未醒,院子里的梧桐樹葉就已飄落到地上,在秋風裡沙沙作響了

作品原文


孟北楷書朱熹《勸學詩》
孟北楷書朱熹《勸學詩》
少徠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池塘春草夢:這是一個典故,源於《南史·謝方明傳》,謝方明之子惠連,年十歲能屬文,族兄靈運嘉賞之,云:“每有篇章,對惠連輒得佳話。”嘗於永嘉西堂四詩,競日不就,忽夢見惠連,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為工。常云:“此語神功,非吾語也。”“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詩句,后被讚譽為寫春意的千古名句,此處活用其典,意謂美好的青春年華將很快消逝,如同一場春夢。
2、秋聲:秋時西風作,草木凋零,多肅殺之聲。

創作背景


公元1196年(慶元二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並寫下此詩。

作品鑒賞


本詩中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勸”解釋為“勉勵”的意思。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這是詩人用切身體會告戒年輕人的經驗之談,說明人生易老,學問難成,因而必須愛惜光陰。因其“易老”、故“不可輕”,可見惜時之重要。說明應該珍惜自己美好的年華,努力學習,切莫讓可貴的時光從身邊白白地溜走。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詩人以敏銳、細膩的筆觸,借用前人詩句中的優美形象,結合自己對“少年易老學難成”的深切感受,把時間快過,歲月易逝的程度,用夢未覺,梧葉秋聲來比喻,十分貼切,備增勸勉的力量;從而使“一寸光陰不可輕”的題旨得以更鮮明的體現,給讀者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全詩通過夢未醒、梧葉已落來比喻光陰轉瞬即逝,告誡青年人珍視光陰,努力向學,用以勸人,亦用於自警。告誡人們要珍惜光陰,追求學業,感嘆人生苦短,要抓緊時間學習,將來才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蹉跎人生。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還沒從美麗的春色中一夢醒來,台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裡沙沙作響了。《偶成》南宋朱熹的一首七言絕句。告訴我們青春易逝,學問難成,且珍惜這年少光陰,莫輕易錯過。

作者簡介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於尤溪,長於建州,從師五夫,講學武夷,結廬雲谷,授徒孝亭,葬於唐石。他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給後人留下浩如煙海的著述。他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融匯儒、釋、道諸家而建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文化和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學術成果,“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深得歷代文人推崇和歷朝皇帝褒獎封號。後人尊他為“朱文公”,評價他為“理學正宗”,是繼孔孟之後的第三聖人。他一生致力倡興教育,先後創辦了考亭、嶽麓、武夷、紫陽等多所著名書院,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門生,對創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朱文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