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蘇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蘇民(1932年2月-2015年11月8日),湖南雙峰縣人,金屬材料加工專家,“鍛造+熱軋”、“分段多次旋壓”、“預薄高溫模鍛”等多種新工藝的創立者。
1965年畢業於新風加工廠職工業餘大學本科班;1966年,任西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蘇民長期從事精密模鍛工程技術研究工作,解決了許多壓力加工重大技術難題,形成中國大型模鍛生產技術體系;研製出快速模鍛、複合包套模鍛、亞等溫模鍛等新工藝,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其中,"TC11鈦合金材料盤模鍛件的工藝研究"項目獲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YL型煙氣輪機用GH132合金大型渦輪盤和K213合金精鑄葉片的研製"項目獲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撰有《影響鋁合金固熔保溫時間的多因素相關規律》等論文若干篇。
曾蘇民於1932年2月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紅星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44年8月,日本侵略軍佔領雙峰,曾蘇民耳聞目睹了侵略軍燒殺搶掠的暴行,痛感到國家的貧弱落後,自此開始立志長大后要當工程師,製造武器去打擊敵人。
曾蘇民
1950年5月,曾蘇民於國立中央技術學校畢業,併到瀋陽東北工業部有色金屬管理局基建處工作。
1952年3月,進撫順俄語訓練班培訓,次年6月赴前蘇聯烏拉爾鋁加工廠學習,先學擠壓設備,3個月後改學模壓工藝及模具設計。
1955年3月,曾蘇民學成回國,回國時被我駐前蘇聯大使館評為4名優秀學員之一。回國后,曾蘇民被分配到101廠(又稱新風加工廠,後為東北輕合金加工廠,現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科任工藝組組長。
195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8月,曾蘇民考入新風加工廠職工業餘大學本科班,並於1965年5月畢業。
1960年中蘇關係破裂,同年8月,蘇方在3天內撤走了在廠專家,帶走了技術資料。曾蘇民和同事們奮發圖強,在此後的1年內干成了28種國家急需的大型鋁合金模鍛件,被譽稱為“鍛件王”。當年被評為廠勞動模範,1961年、1962年被評為哈爾濱市勞動模範,獲“五好青年”稱號。
1963年8月,曾蘇民被任命為101廠模壓車間副主任。
1966年3月,曾蘇民被調至“三線”的112廠[又稱西南鋁加工廠,今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7月被任命為鍛造分廠籌備組組長。在參加車間設計中,他堅持反對“靠山、分散、進洞”的設計思想,保住了車間的整體布局。
1966年,曾蘇民出任西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
1978年11月,曾蘇民任副總工程師,時逢國家急需大型鈦合金、高溫合金模鍛件,在此後的3年多時間裡,他刻苦自學了鈦合金、高溫合金方面的知識,做了100多次試驗,成功地研製了鈦合金和高溫合金模鍛件。1984年12月,他出任總工程師。
1986年後,曾蘇民未再擔任行政職務,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技術創新的課題中,並主持爭取美國波音公司的鋁合金模鍛件生產許可證並全權負責出口模鍛件的工作。次年3月,波音公司4位專家來廠驗收首批產品,發現7個低倍試片中有一個金屬流線不順。曾蘇民當即表示:請波音的朋友再等48小時,我們一定解決這個問題!在他的精心組織下,30小時就完成了從投料到成品檢驗的48道工序,低倍全部合格!波音公司代表團團長伸出大拇指說:“OK!你們不但說到做到,而且提前做到,做得很好!”。
1988年8月,曾蘇民參加在撫順召開的軍工史編寫會議路過北京,被航天工業部211廠接去,當時“長二捆火箭工程”上鋼環還是上鋁環還未確定,若能採用鋁環,重量將減輕200千克,每次發射可減少1650萬元費用。廠總工程師問他3.5米的鋁環能不能幹出來?曾蘇民思考後堅定地答覆:“能幹出來!”。11月份簽訂試製合同,3個月後,他創造的“三鐓二擴”新工藝試製出了十幾個特大鍛環。
1994年3月,曾蘇民主持試製為美國發射22顆衛星用的衛星座鍛件——三角形鍛環。產品的力學性能要求高於中國標準40%,允許殘餘應力極小,精加工后變形要小於0.015毫米,他運用工藝因素相關強化技術,創造了大變形量,超長時間固溶,超長時間高溫時效的“一大二長”新工藝,研製出縱模向力學性能相同的鍛環,經美方復驗,質量優良。
1996年6月,曾蘇民退休,被聘為西南鋁加工廠高級技術顧問。他多年來的辛勤耕耘與拼搏為中國有色金屬加工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獲得了國家級科技獎15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二等獎6項,省部級一、二等獎9項。1996年至1999年,在《中國有色金屬學報》上發表論文5篇,在《中南工業大學學報》上發表論文4篇,其中6篇分別被美國《化學文摘》,俄羅斯《冶金文摘》、《機械文摘》和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等收錄。
1999年,曾蘇民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5年11月8日上午10時42分,曾蘇民因病醫治無效在重慶逝世,享年84歲。
此外,曾蘇民還擔任了大量的學術兼職——
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第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第三屆理事;四川省有色金屬學會第一、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第一、第二屆四川省科技顧問;重慶市科技顧問;中南大學和西南大學的名譽教授;西南大學研究生導師。
(以上信息來源)
• 為中國鈦合金模鍛開闢新途徑
曾蘇民
“複合包套模鍛”是針對渦噴13、渦噴14和長征4號發動機的高溫合金渦輪盤模鍛件試製而創立的。曾蘇民制定了將高溫合金坯料裝入作為固體潤滑劑的不鏽鋼板製成的鋼套中,並在鋼套與坯料之間襯以硅酸鋁棉作為保溫材料的工藝方案,保證了最佳模鍛溫度範圍,提高了工藝塑性,降低了變形抗力,改善了潤滑性能,提高了變形均勻性,解決了模鍛裂紋、晶粒粗大和力學性能不合格等質量問題。此後,又將這種工藝成功用於GH132合金煙氣輪機大型渦輪盤和美國號稱高溫合金之王的wasploy合金大型渦輪盤等23種高溫合金模鍛件的研製,創造經濟效益5600萬元,獲得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創新鋁合金多因素相關強化技術
國內外一直採用按照製品的厚度來確定鋁合金固溶保溫時間的傳統方法。曾蘇民經過多年研究,掌握了合金成分、鑄錠冶金質量、變形加工方法、產品品種、變形程度、產品對縱橫高三向性能的要求、固溶處理前的狀態等多因素對固溶保溫時間的影響及相互關係,在國際上首次構建成一個定量關係式,創新了鋁合金多因素相關強化技術。由於上升到理論,使之具有普遍適用性。
“DF31工程”鋁合金大型整體錐形鍛環,要求力學性能高於國家標準20%,按常規熱處理工藝,固溶保溫時間90分鐘,達不到要求。按照曾蘇民構建的定量關係式確定時間為450分鐘,產品力學性能大幅度提高,整體抗破壞負荷提高30%,高向性能提高得更多,塑性指標提高100%。
在三角形鍛環的試製中,按照美國MIL-H6088G規程,固溶保溫時間為190分鐘,而按照曾蘇民構建的定量關係式確定為400分鐘,處理結果,產品的縱、模、高向力學性能高於國家標準20%~40%,橫向和高向性能提高較多,塑性指標比強度指標提高的幅度更大,減少了各向異性。
LD2CS空心大梁型材要求控制粗晶環深度:內表面小於2毫米,外表面小於5毫米。按照MIL-H6088G規程,在空氣爐中固溶保溫時間為90分鐘,處理結果粗晶環超標,內表面為3~5毫米,外表面為5~8毫米,按照曾蘇民構建的定量關係式確定時間為60分鐘,處理結果粗晶環深度合格:內表面為1~2毫米,外表面為3~5毫米。
曾蘇民教授長期頑強拼搏在國家重點工程、新材料研製和生產第一線。他勇於創新,綜合運用金屬塑性加工及相關學科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現有設備條件創造出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工藝,解決了許多重大工程技術難題。主持研製成功新產品100多種,累積創造經濟效益6億多元,獲國家級科技獎15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二等獎6項)。省部級一、二等科技獎10項。
• 專業著作
《劉伯操,曾蘇民。工程材料實用手冊(又名中國航空材料手冊)·鋁合金篇》(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89)
• 會議論文
《影響鋁合金固溶保溫時間的多因素相關規律》(中國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會)
• 期刊論文
曾蘇民多年來發表期刊論文五十多篇,後期論文主要有:
論文題名 | 年卷期 | 發表刊物 |
SiCp/Al複合材料的顯微結構分析 | 2007年 36卷 04期 | 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 |
成形溫度對SiCP/Al複合材料性能的影響 | 2007年 36卷 02期 | 熱加工工藝 |
包套熱擠壓SiCp/6066鋁基複合材料斷裂機制和強化機制的研究 | 2007年 21卷 02期 | 材料導報 |
鋁合金形變熱處理工藝研究進展 | 2007年 21卷 03期 | 材料導報 |
強塑性變形在鋁合金中的研究進展 | 2007年 21卷 04期 | 材料導報 |
SiCp/Al複合材料熱處理及統計分析 | 2007年 28卷 5期 | 材料熱處理學報 |
室溫強塑性變形中鋁合金時效析出相的演變 | 2006年 31卷 08期 | 金屬熱處理 |
大冷變形對2024鋁合金組織和性能的影響 | 2006年 31卷 09期 | 金屬熱處理 |
12%SiCp/Al複合材料製備工藝及力學性能研究 | 2006年 24卷 06期 | 粉末冶金技術 |
RRA處理對超高強鋁合金抗應力腐蝕性能的影響 | 2006年 37卷 06期 | 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曾蘇民培養了1名學生獲得碩士學位,其基本情況如下:
【李春梅】學位類別:碩士;授予學位日期 2005年05月28日;授予學位單位:西南師範大學
學位論文:Al-Zn-Mg-Cu系超高強鋁合金熱處理工藝的研究
西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材料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金加工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儀錶材料學會副理事長等
西南大學:“曾蘇民院士不僅在科研上碩果累累,還甘當人梯,為培養下一代殫精竭慮。導師帶徒,培養企業高科技人才,是他不拘一格育人才的創意。他告誡學生們科研成功的要訣在於少而精,抓住一個方面重點研究,深挖深學,要有百折不撓的“百次精神”,要能文能武,不斷自我超越、自我突破,攀登更高的目標。他堅持跟蹤檢查高層人才的培養,他的高級研修班的學員已分佈全國各地的鋁材料生產企業,他甘願把自己當作人梯,讓眾多有志者踩著肩膀,向著理想的頂峰大步攀登。”
與曾蘇民相濡以沫幾十年的老伴說,“老曾做事情就是有一股倔勁,沒搞出來就誓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