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畸人

小城畸人

《徠小城畸人》是美國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創作的短篇小說集。首次出版時間為1919年。全書由25個既獨立成篇又相互溝通的故事構成。作者將故事背景設在俄亥俄州溫士堡鎮,勾勒出了小鎮上形形色色人物從行為方式到精神深層的“怪”,在漫畫般的喜劇層面之下,是流淌於作者溫柔筆端的精神關懷。

作品簡介


一個年事已高的作家,夢中看見一個長長的畸人隊列,決心把他們描寫出來,因而伏案成書,稱之為《畸人志》,由此開始了由二十五個短篇和不同的人物構成的小說:
比德爾鮑姆住在小城溫士堡旁一幽谷邊緣的小木屋裡,他因雙手總是無休止地顫動而被稱為飛翼比德爾鮑姆。原來比德爾鮑姆曾是賓夕法尼亞的一個城裡的教師,他總是喜歡撫摩孩子們的肩膀和頭髮,最後因家長誤解他猥褻孩子而被驅趕出城。
伊麗莎白做姑娘時心懷熱烈的夢想,一心想當演員,是個名聲不太好的野姑娘。然而婚後她心中的狂野之火卻被掐滅,變得無精打采、疾病纏身,唯一的寄託放在兒子喬治身上。
艾麗斯·欣德曼年輕時的戀人外出謀職卻一去不歸,而艾麗斯卻一直痴心等待,寂寞和絕望竟致使她鬼使神差地裸身在雨中奔跑。
賽思和喬治兩人都愛上了海倫·懷特,但賽思厭倦小城市的吵鬧,追求奮鬥和工作的生活,他打定主意要離開小鎮,最終決意放棄海倫。
已婚的牧師柯蒂斯·哈特門意外窺到女教師凱特·斯威夫特裸露的肩和雪白的頸,從此為之意亂情迷,最後從凱特身上領悟了上帝的啟示並自稱得救。
而喬治·威拉德則帶著對小鎮溫士堡各種小事的回憶走出故鄉,去迎接人生新的風浪。

作品目錄


前言Ⅱ還是耶西·本特利教師——凱特·斯威夫特
怪僻者之書Ⅲ屈服——路易絲·本特利孤獨——伊諾克·魯濱遜
手——飛翅比德爾鮑姆Ⅳ恐懼——大衛·哈迪醒悟——貝爾·卡彭特
紙團——里菲醫生主意頗多的人——喬·韋林“古怪”——埃爾默·考利
母親——伊麗莎白·威拉德裸奔——艾麗絲·欣德曼未曾說出的謊言——雷·皮爾遜
哲學家——帕希瓦爾醫生值得尊敬的人——沃什·威廉斯醉酒——湯姆·福斯特
誰也不知道——路易絲·特魯年思想者——塞思·里奇蒙死——里菲醫生和伊麗莎白·威拉德
虔誠——分四部分講述的故事坦迪——坦迪·哈德走向成熟——海倫·懷特
I耶西·本特利上帝的力量——柯蒂斯·哈特曼牧師離去——喬治·威拉德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9世紀後半葉的歷史是美國經濟迅速擴張的歷史。1866年南北戰爭結束,美國統一的民族市場開始形成,美國的國家經濟進入了一個穩定的發展階段;百萬移民解決了美國經濟發展勞動力不足的困難,促進了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明與應用,西部開發不僅擴大了美國的版圖,而且開闢了一個巨大的自由經濟市場,帶動了農業、工業及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勞動分工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在這種環境下,美國經濟迅猛發展,到18世紀後期就成為世界領先的工業大國,一戰前就已經由一個農業國家成功轉型為一個資本主義工業強國。作為時代的產物,《小城畸人》這部小說中反映的諸如城市化、農業工業化、交通現代化等一系列經濟現象無不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契合。
創徠作過程
1916年,安德森開始以俄亥俄故鄉為背景,寫了一系列故事,在雜誌上陸續發表,1919年收集成書,單獨出版,取名《小城畸人》。

角色介紹


在《小城畸人》中,主人公喬治·威拉德形象的刻畫無疑是一個亮點。他從小說開篇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成長為小說結尾的日漸成熟的小伙。他在小說中無數次的出現,經歷了跟路易絲·特魯年偷偷約會,被貝爾·卡彭特的男朋友羞辱,和母親的去世。這個男孩最終終於鼓起勇氣向自己喜歡的海倫·懷特表白,並且也得到了女孩的芳心。小說的最後一篇,喬治離開了自己一直生活的小鎮,要到大城市尋求發展了。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工業發展導致的自身危機
這部“深深地植根於美國那個時代生活的土壤”的作品,反映了工業化時期美國城鎮生活的現實,再現了19世紀後期美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社會心態和經濟發展在人們生活中所造成的深刻影響。以機器工業為主導的生產力的飛躍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以城市化、農業工業化和商品化以及城鄉交通運輸業現代化為主要標誌的經濟基礎的變革,促使上層建築和社會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清教元素中神聖因素的分化、經濟活動的分化和社會分層體系的分化成為時代的必然。但伴隨著機器工業在社會生活中的進一步滲透,以及社會結構分化的日益紉密化,社會個體的存在狀態也越來越分裂,最終因嚴重缺失自我表現和滿足而導致個體生存意義危機的出現。
如何救贖被機器大工業碾壓得支離破碎的價值倫理和個體自我,成為藝術家們面臨解決的時代難題。回歸鄉鎮,回歸傳統,回歸人性,不僅是安德森作品中的“畸人”走出工業文明荒原的希望所在,也是安德森對分裂的文化體系進行重新整合所提出的時代思考。
《小城畸人》的最後一章《離開》講述了喬治·威拉德乘坐火車離開溫士堡的故事。母親伊麗莎白·威拉德的死促使喬治·威拉德下定決心離開故鄉,去完成母親未竟的心愿,實現自己長久以來的夢想——當一名作家。為什麼安德森安排這個“畸人”群體中唯一的“正常人”選擇當作家這樣一條道路?“在這樣一個幾乎沒有任何對立面的社會裡,只有重新找回它的對抗因素,才能為它的發展找到出路。”面對機械工業帶給人類的生存危機和文化分裂狀態,安德森無法阻遏時代巨輪前進,但這位人性本質的堅定探索者知道藝術和美可以救贖困境中的人類,而這一艱巨任務的肩負者和執行者就是作家。就像自己棄商從文、致力於喚醒人類心中員美好的本性一樣,安德森希望並相信喬治·威拉德,這個從“畸人”環境中日漸成熟的年輕人,也可以拯救流水線上被機器碾壓傾軋而變形失色的靈魂,可以“幫助人們透過物質世界的表象深入人類的精神世界,幫助人們在精神的世界里實現溝通”。這時,我們再來理解喬治·威拉德帶著作家的夢想離開溫士堡這一朦朧的意象,或許就能領悟作者的苦心孤詣:這是一個年輕人追尋自己理想的開始,是小城和小鎮上的“畸人”的企盼所在,也是作者對整個人類社會何去何從的堅定回答——人類發展更新的力量最終還是取決於人。
兩性關係
“性”從來就不是“天賜之物”,人類的性行為除了具有自然屬性,同時還具有文化屬性。“性”是社會和歷史的建構,它是社會以各種複雜的形式製造的,是協商、鬥爭和人類機構的產物。在《小城畸人》中,對兩性形象和兩性關係模式的描寫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展開的。文本中所描繪的19世紀中後期的美國正處於“城市化”進程的鼎盛時期,美國經濟發展的熱點開始轉向中西部。《小城畸人》展現了“城市化”進程中,新興城市文化對以清教主義為核心的中西部鄉村文化的衝擊,以及在文化轉型期,人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的改變,這種改變體現在新、舊文化中兩性形象和兩性關係模式的變化上。
在工業文明侵入之前的美國,清教文化一直佔據主導地位,清教文化中的禁慾主義思想和艱苦的現實自然條件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性別價值取向:男性的“力量”通過“拓荒”表現出來,“開墾土地”成為男性成功與否的價值尺度。《小城畸人》中的“虔誠”四部曲通過本特利家族四代人的成長曆程反映了拓荒時代清教文化中男性的價值取向,他們在追求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全然不顧父子、兄弟親情:當“內戰”后的傑西·本特利經營農場時,“他年邁的、辛苦得彎腰曲背的父親,把農場的所有權交給他.彷彿心擴情願地爬到角落裡去等死時,他聳聳肩膀,隨即把老人丟在腦後了”;傑西想起在“內戰”這個男性力量的角逐場上死去的哥哥們,唯一的想法是“責怪他們不曾工作得更勤奮、獲得更多的土地”。而身處這種文化中的女性,她們的價值主要表現為一種服從於父權社會價值標準的“實用性”。
如果說,以清教文化為核心的鄉村文化中,男性的“力量”通過“拓荒。體現出來,那麼在工業文明衝擊下的新興城市文化中,男性“力量”的表徵則成為金錢。正如斯賓格勒對城市的描述:“城市的興起代表了一種文化的結束和另一種文化的來臨。脫離了土地后,城市文化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金錢取代了土地,理性取代了宗教,一個日益世俗化的文化出現了”。“虔誠”四部曲中傑西的女婿、銀行家約翰·哈代便是適應這種城市文化的典型形象。他的“力量”處處通過金錢體現出來:他在城裡“有勢力”,並“由此在人們心目中引起敬意”。在這種新興城市文化中,女性的性別角色特徵也發生了改變,新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加上早期女權主義者的努力,一種要求男、女平等的新思想出現了,從而也在19世紀90年代的美國湧現了一批“新女性”。她們開始在職業、教育等各個領域尋求自身獨立存在的價值。
這種“新女性”形象在《小城畸人》中以濃墨重彩的方式刻畫出來,“虔誠”四部曲中的路易絲·本持利、“教師”中的凱特·斯威夫特、“母親”和“死”中的伊麗莎白·威拉德都是新興文化中的“新女性“形象。其中路易絲·本特利是“虔誠”四部曲中本特利家族的第三代人,在農場的童年生活中,因身為女性而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疼愛,這是她一生都揮之不去的陰影,以至於後來當傑西希望她的兒子大衛·哈代到農場生活時,她從小就積鬱在心中的不平之情爆發了:“這是一個適宜於男孩子待的地方,雖然永遠不是我待的地方”。這裡,路易絲對社會性別歧視的仇恨在寥寥數語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忿恨之情在她生下兒子大衛·哈代后甚至超過了她母愛的天性,她說:“他是一個男孩子,無論如何總會得到他需要的東西”。顯然,路易絲將一生的失敗歸結於自己的女性身份,這種仇恨並非是一種偏執心理的表現,而是她通過自己一生的抗爭和失敗得出的結論。技術革命、工業文明的興起引起人們對知識的渴求,引起了新的文化變革,但實質上這只是對男性而言,女孩子終歸只是女孩子。小城中女子們的命運是結婚、生子,除此之外,她們別無選擇。《小城畸人》中的另外兩個“新女性”形象伊麗莎白·威拉德和凱特·斯威夫特與路易絲·本特利有著相似的心路歷程,她們都是在對自身獨立價值的探求中歸於沉寂。作者用“重複”的手法引起
對“新女性”生存悲劇的關注和思考。現代社會中父權的社會文化秩序,遵循一種固有的性別秩序:男性的魅力來自於社會價值的實現,文化對男性形象的角色界定是以展示“力量”為核心的主動、強悍和獨立,而女性則是圍繞男性的“他者”,她的性別特徵被文化界定為被動、柔弱和依附,“新女性”試圖以走進男性世界來實現自身存在的價值,其結果只能是喪失自我。

藝術特色

小城畸人
小城畸人
這部作品由二十五個既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繫的短篇小說組成,年輕記者喬治·威拉德貫穿全書。翻開書頁,一個個真實、鮮活的靈魂躍然在目。作品塑造了美國俄亥俄州一個小城裡的一系列平凡而真實的人物形象。如單純的牧師、虛度芳華的女店員、抑鬱的旅館老闆琅、神秘的醫生、醜陋的電報員、三十歲的未婚女教師等。作者簡潔、別緻地刻畫了各種人物的品性、本能、慾望、對於人生的企求和觀感,以及在人生中摸索的歷程,幾乎每一篇小說都是對人物靈魂的探究。作為首先把潛意識寫進小說里的美國作家之一,安德森在本書中成功地將現實主義和意識流這兩種手法結合在一起,也正是憑藉這部作品奠定了其“現代美國文學的先驅者之一”的地位。
一個有趣而且具有象徵意義的現象是,從形式上看,這部作品是一個介乎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之間的混合品。如果說它是長篇小說,它沒有長篇小說通常具有的故事情節、時間順序、矛盾發展等特徵;如果說它是短篇小說集,它各篇之間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不僅擁有溫士堡鎮這個共同的故事背景,還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喬治·威拉德,甚至這個人物性格發展的脈絡也清晰可辨。
《小城畸人》雖然採用了短篇小說集的形式,其中的人物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孤獨。孤獨猶如一堵無形的牆,把所謂的畸人與周圍的環境,與社會,甚至與自己的家人完全隔離開來,使他們享受不到理解和關愛。這些畸人生活中最大的願望、最強烈的衝動,就是打破這堵孤獨的牆,與周圍的人建立心靈上的溝通。於是就有了話語問題。因為話語之所以產生,其最大的功效,就是交流信息、溝通思想——可以說,話語是人類心靈之間最主要的一座橋樑。而問題也恰恰出在話語上,因為從解構主義觀點來看,話語是破碎的、沒有意義的,根本不能完整、有效地傳信達意,即使在某種程度上表達了我們的思想和感情,往往也得不到受眾的正確理解,最後以誤解收場。讀《小城畸人》,我們不能不震驚於話語的解構本質給人類溝通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不能不為人類與話語的解構本質所做的抗爭而動容,也不能不為他們遭遇的一次次失敗而扼腕嘆息。
《小城畸人》的人物會話很有特色,對之稍加研究有助於進一步認識話語的解構本質。概括起來,這些會話語言表現了話語的兩個特徵,即話語的自主性和非邏輯性。所謂自主性是指話語似乎不受人物主觀意識的控制,自行其是。我們看到,一方面,書中人物在迫切地想表達自己,而且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的時候、卻找不到適當的語言,比如《寂寞》中的伊諾克——“他知道他要說什麼,但是他也知道自己絕對不可能把它說出口”。另一方面,還有一種情形經常發生:在他們並沒有表達慾望的時候,話語似乎又自己從他們的嘴裡蹦了出來。
畸人們雖然沉迷於自我的真理,但他們敢於為自己的這種選擇負起責任,他們雖然壓抑內心的慾望和夢想,但他們承受起了內心鬥爭帶來的掙扎。當他們遭受挫歷時,他們選擇孤獨地站在一邊,承擔起生活的重負。他們儘管活得艱難,但是依然堅強地活著:儘管內心愛得痛苦,但是他們隱忍地愛著,儘管為情慾所折磨,但是他們依舊掙扎著,他們不虛偽,不矯揉造作,縱然偏執,淪於怪誕,他們卻不在內心與外部世界的鬥爭中作出妥協,他們身上的某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感染著我們,這種掙脫束縛追求個人自由和解放的不懈,這種對個體價值迫尋的執著,他們對自己負責,也對別人負責,沃許·威廉雖然憎惡妻子。但當他決定與妻子分離時,仍然負責地把她送回娘家,將銀行里的存款和賣房的錢給了妻子用於生活,這一點在伊諾克身上也得到了體現:當傑西·本特利因為獻牲的儀式嚇跑了自己的外孫時,他並不迴避自己對這件事的責任,聲明這是由於自己對於光榮的貪婪。

作品影響


該作的問世對現代美國文學的發展,尤其是美國短篇小說的發展曾起到承前啟後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在主題、內容、故事結構和創新手法等方面開創了美國現代主義小說的新局面。作品所體現的危機、幻滅、隔離和畸變等現代主題,作品本身既鬆散又連貫的篇章結構,簡潔質樸的語言風格以及象徵、頓悟等寫作技巧,影響了後來的整整一代美國作家,如海明威、福克納、菲茨傑拉德、斯坦貝克等等。

作者簡介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1876年9月13日出生在中西部俄亥俄州克萊德鎮的一個貧寒家庭。
舍伍德·安德森
舍伍德·安德森
為了幫助家裡,安德森從小就干過各種各樣的活,沒有受過多少正規的學校教育。短暫的參軍后,他開始下海經商。在過著生意興隆的商人生活的同時,他也在悄悄地寫小說。由於被生意中、個人生活中和藝術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所困擾,在1912年的一天,他突然離家出走,決心用自己的筆過另一種更有意義的生活。到了芝加哥后,他加入了芝加哥的文人圈子。1916年,安德森發表了帶有濃重自傳體風格的小說《饒舌的麥克佛遜的兒子》(Windy McPherson's Son),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1919年《小城畸人》(Winesburg,Ohio)的發表使安德森獲得極大的成功,奠定了他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