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文化
沐浴文化
沐浴對於人們來說不僅是一種生活,更是一門藝術,一種文化。沐浴的概念隨著時代的變遷,其文化內涵和種種表象特徵都在逐漸演變。特別是在現代,各種沐浴文化和時代背景、造型設計以及高端科技的結合,出現了各種關於衛浴生活的新的潮流趨勢。以浴缸為中心進行家庭社交的沐浴文化,就是在這股潮流影響下興起並發展起來的。
沐浴文化開端
古人沐浴圖
沐浴的象徵
在中國沐浴文化傳統中,“沐浴而朝”與“齋戒沐浴以祀上帝”,不僅是一種隆重的禮儀,而且也是古代人的信仰與精神生活。儒家文化“有澡身而浴德,與其澡於水,寧澡於德”之說。孔子的門生曾點把洗澡作為一種至美的人生境界加以讚賞:“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表明中國洗浴文化的傳統,不僅在於髮膚之康潔,而且更講求品行之端莊、德行之良好。
中國洗浴,有著悠久的歷史。這要從沐浴先談起,早3000年前,在商時期的甲骨文里,已經有了“浴”、“沐”、“洗”這些字了。當然,這些字有著不同的含義。“浴”是洗澡;“沐”是洗臉,“澡”是洗手洗腳。
古籍記載
古代,洗澡不僅是為了個人的清潔衛生,也是作為一種禮儀,一種社會公德,而共同遵守著。譬如上朝謁見、會客等等,都要先焚香洗澡,以表示虔誠和尊敬。《論語憲問》說:“孔子沐浴而朝”。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推崇禮治的,所以他嚴格遵守,洗好澡再去見諸侯,或者去祭祀祖先和神靈。老子也很講究衛生,《莊子#田子方》記載:有一次,孔子去見老子,正碰上老子洗澡,披著長頭髮,簡直不像個人,把孔子嚇了一大跳。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衛生傳統和風俗習慣。古代早有規定,上下身浴巾應該分開的。《禮記#內側》說:“外內不共井,不共浴。”在這裡倫理道德方面的原因,也有清潔衛生的含義。
在甲骨文當中有許多單體象形字。它是描繪實物形狀的字,即象形文字。前面談到的浴、沐、洗這些有關個人衛生的字,便屬於這一類象形字。就拿“浴”字來說吧,它像一個人,立在盤子里,身和頭上有水滴落下,這說明了一個人正站在“盤子里洗澡”。
《山海經》是我國最早的百科全書,相傳是夏禹時所作,當中也記載了有關葯浴的方法。《山海經#北山經》中記載了熏草。佩之可以已病。《山海經#西山經》中有記載了黃顴“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腑腫”。
在《禮記#內側》中記載:“頭有創則沐,身有病則浴”。
沐浴文化的進展
周朝時,由“卜官”掌管,規定了一年中的特定月份----五也為沐浴的時間,大家都以香熏草藥沐浴。屈原《離騷》中的詞句“治蘭湯兮沐芳”,就是對民間人們在沐浴節的一種形象描述。唐宋以後,約定俗成把每年五也初五這一天定為“浴蘭節”。在這一天,人人進行葯浴,以祛 穢,預防疾病。
十六國的時候,后越的國君石虎的沐浴十分講究。他將各種香料藥物,裝進絲織袋中,泡在池子里。到了嚴冬季節,將幾十條銅製的龍,每條 龍重幾十斤,燒紅後放在池子里,使水保持在一定的溫度,這種浴池,名叫“焦龍池”,又稱“清婷浴室”。
除了宮廷浴室外,寺院浴室也得到了發展,僧人為了表示對佛祖的崇敬,沐浴更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寺院的浴室被稱為“浴 堂”。
到了宋代,才開始出現公共浴室。《能改齋慢錄》記載:“所在浴室必掛壺於門”。當時的浴室,又稱為“香水行”。
到了明朝,公共浴室更為普通,有了和現代男浴室差不多的“混堂”,用大鐵鍋燒水,熱水與大池子相通,門上還掛一塊“香水行”的牌子。
近百年來,西風漸盛,中國傳統洗浴無論的家庭還是在公共浴場,都已鮮見。在一些農村還殘存一些木盆洗浴,但已經沒有傳統的文化和內涵 了。電影《洗澡》就是一個縮影。其中一個情節是在一滴水一粒黃豆的陝北,一個敦厚的老農託了一驢的黃豆換回了兩桶清水,讓第二天出嫁 的女兒平生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洗澡。女兒的母親一邊擔心著下半年的口糧,一邊祝福著孩子,專著地添柴草為女兒燒洗澡水,女兒小 心翼翼地泡在桶里,惟恐撒出了一滴……近乎奢侈地撥弄著水。說不清是對出嫁的憧憬或是感傷還是對洗澡的渴望,女兒噙著淚水微笑著。
主要階段
衛浴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人類絕大部分的歷史沒有衛浴的概念,任何人在大自然中都可以自行解決問題。
第二個階段是茅廁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功能性階段,目前中國城市的大部分居室都處在這個階段。
第四個階段則是新型的文化型、健康型階段。
公 元 前
追溯洗浴的歷史,我們回到公元前六世紀的希臘。早期的洗浴方式為公共浴室,是伴隨著身體訓練出現的。公共浴室出現之前,洗浴是露天進行,設施緊鄰運動場。人們把安置在一根大約齊腰高的獨腳柱上的喇叭口承水盤——“盧泰利雍”中的水淋到身上,大家一同洗。後來發展成為室內的。
中 世 紀
到中世紀,從十一世紀開始,藉助蒸汽沐浴人們才重新發現集體浴的樂趣。公共浴室重新開張,西方文化也隨之重新發現了集體沐浴的樂趣。當時設施通常包括一個熱水浴室,熱水浴室的一側有個公共大浴池,另一側有為“瀟灑”客人準備的一個或多個單坐或雙坐的加鐵箍的木桶和一個木階梯的蒸汽浴室。蒸汽浴室的熱氣從鑿了許多小孔的穹頂穿過。水經一個地下大火爐加熱,由木頭管道輸送。樓上有一個帶床和被子的房間,還有葡萄酒。如果說,羅馬浴室的目標取向的特徵是水的樂趣、親善、熙攘的浴池和炫耀的話,那麼中世紀蒸汽浴的目標取向的特徵是遊樂,是歡慶。公共浴室隨後經歷了難以置信的發展,豪華享樂、身體護理的樂趣為公共浴室的發展做出貢獻。
近 現 代
到十九世紀,最大的革新就是東方浴室。英國人最先嘗試將東方式沐浴引入歐洲。但隨著西方國家中淋浴的私家化,沐浴設施幾乎完全私人化后,公共浴室和它的樂趣漸漸成為昔日的組成部分了。而中國宋代也有“浴池掛壺”之說,這裡指的就是公共浴室。
二十世紀初,要洗個舒服的熱水澡都是那些擁有很多奴僕的人的特權。在中國同樣貴族作為上層社會的代表者,需要整潔的外表儀容與其赫赫聲威相匹配。
從十八世紀起,人們通常在“現代”浴缸中洗澡。浴缸不再用大理石或者木頭加鉛襯,而是金屬的。最常見的是紅銅鍍錫,這種材料具有不生鏽並保持水溫的優點。自十八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有些產品使用比較便宜的金屬製造,如鐵皮,有時罩上一層類似釉的塗層。浴缸內可以鍍錫,更高紀錄的甚至鍍銀,外面一般塗漆。有一些有細木工製作的浴缸是名副其實的古香古色傢具,有靠背或者軟墊,採用沙發椅或者長椅子的形式,供單人或者雙人使用。在十八世紀晚期,還出現了著名的木鞋浴缸,由二十多個金屬件組成,有一個灌水的漏斗和一個排水的龍頭。沐浴傢具的第二大件是放盆和水罐的洗浴桌。在十八世紀,這是一件細木小傢具。帶抽屜和小隔子,有無數隱藏的講究和方便的花樣,法國的,然後是英國的細木工。這種雅緻的小傢具主要用於洗臉和洗手,隨著它的演變,誕生了十九世紀的大洗桌,它貼大理石,可以讓人洗整個上身。
現代浴室的舒適設施始於十九世紀的英國。回憶起那時浴缸出現了可以洗波浪浴的浴缸,最終變成一個封閉的淋浴間。到了世紀末,受新材料——鑄鐵出現的影響,浴室的裝璜才開始出現變化。英國人是管道、上下水管網的先驅,還是關注梳洗台的“良民化”,設計了模具成型的蝸形腳梳洗台,帶有嵌入式瓷臉盆、鏡子、擱板,框架上已經有了掛衣鉤和毛巾架。在梳洗台之後,鑄鐵企業自然想到用混合材料製造浴缸。但最重要是光滑、厚度均勻、重量可以接受的模具成型的整體浴缸。這一問題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才得以解決。到了世紀之交,掌握了把不舒服的直角邊變成圓邊的技術,幾年之後又解決了上釉問題,它才變成一件無可指摘的產品。隨著管道技術的進步,熱水裝置與浴室“拉開”了距離。熱水魔術般的從住房的某一點輸入,甚至來自整棟樓的某處或者太陽能收集器。隨著的材料的改變和外形的消化,梳洗台也跟著起變化。1900年以後出現了放在鍍鎳架子上的整體上釉瓷盆。其外型與現代我們所熟知的外型很相似,最初的柱盆出現了。
十九世紀是英國式的舒適、豪華浴室的美麗世紀。在二十世紀以後美國人接替了英國人,風格為不尋求美,先滿足基本功能——衛生,即現代浴室所流行的風格。浴室裝飾的變化也證明了心理上的變化,混雜著一個維護清潔自身的自戀慾望和獨享舒適環境的親密心理。現今芳草浴、香精浴、珍珠浴、牛奶浴等形形色色的洗浴方式,體現出人們不再單純的把洗浴作為清潔自身的一種方式,而是賦予它更多滋養、保健的功能。人們甚至發掘出水的保健功能,現今的水力按摩噴射浴缸,運用浴水中被推進的空氣給人熱按摩放鬆,利用水流的強弱變化,達到不同的按摩作用。有些產品還驅動臭氧,讓人的毛孔張開的同時,清潔深層肌膚並按摩。洗浴經歷一系列的變遷后,在現今社會已被人們關注,它的個性化,甚至凸現了人們在社會和文化層面的自我定位。21世紀,沐浴文化也掀開了新的篇章——健康沐浴的到來。人們對沐浴的整體過程有了更大的要求,不僅僅是為了洗凈身體和單純地享受,而且更會在沐浴過程中促進身體和皮膚健康,從整個沐浴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價值。
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