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頭疽

有頭疽

有徠頭疽,中醫病名,是發生在皮膚肌肉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點是局部初起皮膚上即有粟粒樣膿頭,杴熱紅腫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圍發生擴散,膿頭亦相繼增多,潰爛之後狀如蜂窩。以中老年患者多發,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見,易出現內陷之證。本病根據患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名,如生於項部的,名腦疽、對口疽、落頭疽;生於背部的,名發背、搭手;生在胸部膻中穴處的,名膻中疽;生於少腹部的,名少腹疽。本病相當於西醫的癰。

簡介


● 英文名稱:Carbuncl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外科

古籍摘選


● 初起形色俱不正,寒熱不加重,身雖發熱,面色形寒,瘍不高腫,根盤平塌,散漫不收。《瘍科心得集•卷上•辨腦疽對口論》

名詞解釋


● 生長於肌膚間,以局部初起皮膚上有粟粒膿頭,紅腫熱痛,易向深部及周圍擴散,膿頭相繼增多,潰爛后狀如蓮蓬蜂窩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於西醫的癰。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有頭疽好發於皮膚較厚及堅韌之處,比如項、背部。成人多見,尤以老年體胖或消渴患者多發,且易發生內陷。古代中醫常用“癰”“發”“有頭疽”共同命名,故可見有些病名雖帶有癰、發,但屬有頭疽範圍。有頭疽根據病發部位、穴位、病因、形狀等有不同的病名,如腦疽(對口發)、背疽、百會疽、酒毒發、痰注發、蜂窩發、蓮蓬髮等。

臨床特點

● 有頭疽初起皮膚局部紅腫,上有粟粒樣膿頭,癢痛並作,后腫塊漸向深處及四周擴散,膿頭隨即增多,焮熱紅腫,疼痛。伴有惡寒發熱、納差、苔黃膩、脈滑數等全身癥狀。
● 潰膿時膿頭漸腐爛,狀如蓮蓬、蜂窩,範圍大小不一,通常大於9cm,甚至可達30cm,伴高熱、口渴、便秘等全身癥狀。
● 膿液白或黃稠厚,腐肉漸脫,紅腫疼痛漸消,全身癥狀漸退。膿盡腐脫后,新肉生長,瘡口向愈。

病因病機

● 外感風溫濕熱毒邪,凝聚肌表,氣血運行受阻,化熱生毒;或情志不遂,發怒憂思,肝失疏泄,脾失運化,郁久濕熱內生;或喜食肥甘厚味,辛辣酒水,脾之運化失司,濕熱火毒內生;或勞倦內傷,腎精虧損,腎水不足,相火上炎。
● 內外邪毒相互搏結,營衛不和,氣滯血瘀,經絡阻滯,濕熱火毒壅滯肌膚,故而可引起本病的發生。

治療

● 有頭疽中醫辨證分為四型。火毒凝結證以清熱瀉火,和營托毒為主,選用黃連解毒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治療;濕熱凝滯證以清熱利濕,和營托毒為主,選用仙方活命飲加減治療;陰虛火熾證以滋陰生津,清熱托毒為主,選用竹葉黃芪湯加減治療;氣虛毒滯證以扶正托毒為主,選用八珍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治療。
● 外治初期選用金黃膏、沖和膏或玉露膏;成膿期宜切開引流;潰后宜藥線蘸八二丹入瘡,外敷金黃膏或玉露膏;空腔用墊棉法治療;膿腐盡時選用生肌膏等。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陳紅風。中醫外科學。新世紀第四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