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義堂素稱四堂中德二房,亦稱翰林院,為“三里三翰林”之一的汪運錀的故居。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汪氏後裔汪為炳在父親資助下建造的,佔地2.42畝。
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分東西兩個大門,坐北朝南,此建築結構為九宮全封閉式,寬48米,進深33.8米,建築面積1612.3平方米,由西到東,二巷隔為三列,每列從南到北又分前、中、后多進,布局合理,無一雷同,十分壯觀。內有大小廳堂15座,天井17個,樓上樓下住房及偏房共計76間,門41道,路路皆通,設置了防盜防震隔牆,還有防火牆火警等,結構極其複雜,氣勢宏偉,屬
徽派民居建築之精品。
和義堂
正面東西側各設一大門,西大門內正面是大廳。大廳門樓共五層:頂層是突兀前挺的重瓦飛檐,二、三層各為深鏤花紋與四座並列空鏤麒麟圖,四、五層為鑲框花邊,兩側各有一幅太公垂釣圖,
姜子牙神情悠然,鬢髯一絲不亂,桿線鉤簍空臨其上,令人嘆為觀止。大廳樑柱碩壯圓渾,橫貫大廳的棟樑圍達180厘米。枋斗雕鏤花草禽獸,生動傳神。大廳為禮儀往來的場所。大廳西側有書房、魚池廳和一座三間賬房。後面是兩進五間樓房。方廳柱、梁、枋均為方體,含方正廉明之義。方廳是男子活動的地方。西單元與中單元之間隔著一條火巷,火巷東側是方廳。方廳下廊原系書房,臨天井是一排高大的花窗。中進是四合式樓房,後進是三間樓房,往後是廚房、過道。中單元與東單元之間也有一條貫通前後的深巷。東大門內是外東廳,裝鑲著24扇精工細制的花格門,廳前有一天井。這裡是女眷和孩童習書的地方。里東廳是三間樓房,後進是廚房。整座民宅脊頂縱橫,馬頭牆參差生姿,宏偉壯觀,有"翰林院"之稱。
在星羅棋布的
徽州古民居中,保存完整,規模宏大,用工精美的,當推歙縣鄭村西溪的和義堂。它是徽派古建中一顆光輝閃爍的明珠。清代
同治年間翰林汪運錀就是它的驕子。故而又名翰林院。
該堂保存完整,規模宏大,用工精美,這一士大夫家庭的遺產,是考察封建上流社會禮俗,弘揚民族建築美學,探究
徽州文化特徵的實物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