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工聯村的結果 展開

工聯村

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譚子山鎮下轄村

工聯村坐落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譚子山鎮,臨322國道,東距衡陽市區25公里,有耕地面積1845畝,村地面積1155畝,有11個村民小組。村黨委下轄4個支部,有黨員89人,黨委成員5人。

社會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有1154戶通自來水,有190戶飲用井水,有1344戶通電,有11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11戶(分別佔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摩托車85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10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民生

20世紀70年代末,該村人均年純收入不到90元,村民吃糧靠返銷,窮得只有“一把鋤頭一雙肩,早看日頭晚看天”。這些年來,工聯村緊緊圍繞建設“工農配套、文明富裕、山水秀麗、社會安康的新工聯”這個目標,用黨的先進性建設來帶動新農村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如今,“千畝良田變銀行,村民個個住樓房,民主議事新風尚,鄰里和睦爭模範,共同富裕奔小康”。該村先後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工聯村新貌
工聯村新貌
“省級基層黨建示範點”等稱號。
80年代初村黨委帶領所有村民開荒山,讓農民群眾走上了致富路。2001年以來,村黨委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做大做強煙葉這項支柱產業,做到“哪裡有工聯的田,哪裡就有工聯的煙”。近三年,全村每年種植煙葉1500畝,村民人均增收500元,該村也被長沙捲煙廠確定為煙葉定點生產基地。此外,農民在集團公司做工、在外搞運輸也增加了很多收入。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800元。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2003年11月,該村創新發展思路,把村裡的果場、豬場、漁場、商場、奶牛場、汽車運輸公司、三增鮮牛奶有限公司“五場二公司”組建為工聯集團有限公司,實行產供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2005年,全村工業總產值達620多萬元,公司年創純利115萬元(奶牛場養殖奶牛150頭,年產值180萬元,純利達40萬元;汽車運輸公司年創利達20萬元;果場年創利15萬元;漁塘承包創利10萬元;豬場年創利30萬元)。村集體經濟實現新的飛躍。為了集體利益,黨員符本貴放棄家庭的一切鎖事,全心全意在村奶牛場工作;黨員王芳春放棄在廣東開大貨車賺錢的機會,帶領妻子、兒子一家三口投身村裡的企業,一年到頭,風裡來,雨里去,用本來就單瘦的身子撐起鮮牛奶的運輸和送貨上門這項艱巨的任務。

基礎建設

工聯村
工聯村
該村採用村集體出資金、村民出工投勞的方式,邁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步伐。30公里長、5米寬的水泥馬路通到了每家每戶,機耕道縱橫交錯,農民下地勞作告別了肩挑手提。農網改造四通八達,興建了1平方公里的低洼田排水渡槽,1600畝“望天田”實現了旱澇保收。特別是近幾年,村民住房修建一新,家家喝上了自來水,不少農戶用上熱水器,35%的農戶建起了衛生廁所,戶戶裝上了電話、用上了手機等通訊工具,有線電視 入戶率達100%。

人口民族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戶1345戶,鄉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經濟


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佔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入731.38萬元,佔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1632佔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佔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占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