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雲江

飛雲江

飛徠雲江,古代曾名羅陽江、安陽江、安固江、瑞安江,中國浙南獨流入海(東海)河流,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是浙江省第四大河,溫州市第二大河。發源於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洞宮山白雲尖,自西向東流經泰順縣、文成縣,在瑞安市城關鎮東南上望鎮新村入東海。幹流長193公里(一說203公里,一說198.7公里),落差1200米,平均坡降5.7‰。流域面積3719平方公里。幹流中上游坡降較大,灘多水急,水力資源豐富。下游流經沖積平原,左岸溫瑞塘河(瑞安部分)和右岸瑞平塘河的雨洪亦排入飛雲江。江口外灘塗發育,約有30萬畝海塗。

飛雲江航道可達泰順縣的百丈口。河口的瑞安港是流域內最大港口,是浙江省東南沿海的主要中小型港口,瑞安市為飛雲江中下游工農業產品集散中心、流域內重要的工業中心,有中國休閑鞋生產基地、中國汽摩配之都、中國包裝機械城等稱號。飛雲江中上游水能資源豐富,有全國最高水頭百丈漈水力發電、珊溪水利樞紐工程等水程設施。旅遊資源豐富,有泰順廊橋、飛雲湖、劉基故里、百丈飛瀑、石勝林海等景區。

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飛雲江,三國吳時名羅陽江、安陽江,晉代稱安固江,唐初名瑞安江。當時橫渡瑞安江的渡口叫飛雲渡,唐天復三年(903年)易名飛雲江。
飛雲江發源地白雲尖
飛雲江發源地白雲尖
飛雲江,位於浙江省南部,是溫州市第二大河。關於它的源頭,歷史文獻記載不一。明嘉靖《瑞安縣誌》與《浙江通志》、清乾隆《溫州府志》、民國《瑞安縣誌》所記載源頭有二:一曰源出福建省政和縣東北之溫;一曰源出浙江省青田東南木凳嶺。為了查清真正的源頭,1987年,溫州和麗水兩地組成河源考察小組,專程進行實地考察查勘,最後勘定河源在景寧畲族自治縣景南鄉東塘行政村白雲尖西北坡坑。全長203公里,流域面積3252平方公里,飛雲江志謂:198.7公里,浙江省水利志謂:193公里。
飛雲江源頭白雲尖下深洋村源頭水系
飛雲江源頭白雲尖下深洋村源頭水系
飛雲江系仙霞嶺洞宮山脈南支河流,發源於景泰邊界白雲尖西北坡,源頭屬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景南鄉,漈坑為流程起點,向北下行至東塘水電站匯合口左岸納入忠溪來水,又在匯合口以下左岸納入白溪之水,首段河名東塘溪。主流出東塘溪進入大白坑溪,左岸納入朱樹根、深洋兩條溪坑之水后,轉向東流至白鶴匯合口左岸納入敕木山的北溪來水,繼續向東流,沿程依次於右岸納東坑、雷同庫坑來水,左岸納沙灣坑、北山坑、章坑、陳潭坑諸水,至里塘口出境流入泰順縣。幹流在景寧段的流域面積224.44平方公里,河長39.9公里,自然落差920米,平均坡降23.06‰。
飛雲江上游三插溪泰順縣司前鎮
飛雲江上游三插溪泰順縣司前鎮
幹流進入泰順縣境黃橋鄉,由北向南流,右岸納深坑來水,左岸納陳路坑來水,至黃橋出大住,此段主流稱三插溪,右岸納石角坑來水,左岸納呈坑來水,下行至白鶴渡右岸納白鶴渡水電站來水,再下行溪口村篙筧處與里光溪來水匯合,然後轉向東南,在高山峽谷中流經百丈口,右岸納洪口溪來水,史稱百丈口以下幹流為飛雲江。幹流從百丈口東流,至交溪垟右岸納莒江溪之水,至峰門鄉境木灣村左岸納葉峰坑之水,至南坑右岸納包岩坑來水,至岩上鄉銀珠坑出泰順縣境,流入文成縣。幹流在泰順縣境流域面積864.3平方公里,河長36.3公里,自然落差290米,平均坡降7.99‰。
飛雲江文成縣巨嶼鎮段
飛雲江文成縣巨嶼鎮段
飛雲江在匯溪鄉上金村進入文成縣境。幹流向東偏北而下,至小溪口左岸納峃作口溪之水,至東龍旁山地左岸納黃坦坑之水,至東灣坑右岸納千秋坑之水,至峃口左岸納泗溪之水,至九溪右岸納九溪之水,至大垟口右岸納方坑之水。飛雲江從大垟口出境流入瑞安市境。幹流在文成縣境流域面積1123.5平方公里,河長43.5公里,自然落差115米,平均坡降2.64‰。
飛雲江瑞安市段
飛雲江瑞安市段
飛雲江在瑞安市營前鄉黃嶴村進入瑞安市境,繼續向東至小口山山腳左岸納玉泉溪之水,至高樓溪口村下嶺腳左岸納高樓溪之水,至下龍村右岸納石龍溪之水,至戈溪村左岸納戈溪之水,至順泰鄉村頭村左岸納大日溪之水,至馬嶼右岸納大南溪之水,至荊谷鄉七甲村左岸納河溪之水,至江溪鄉新渡橋右岸納曹村河之水,至陶山沙洲左岸納金潮港之水,至浦西鄉浦底左岸納桐溪之水,然後進入瑞安港,在左岸東山下埠納溫瑞塘河之水,在右岸飛雲鎮南碼道納瑞平塘河之水。幹流出瑞安港11公里,在瑞安市上望鎮新村注入東海。飛雲江在瑞安市境流域面積1337.8平方公里,河長79公里,自然落差10米,平均坡降為0.13‰。
瑞安市飛雲江入海口處
瑞安市飛雲江入海口處

河道特徵

飛雲江上遊河段,從河源起點至百丈口,河長69.5公里。右岸有司前溪、洪口溪匯入,落差約為1200米,平均坡降16.2‰,區間集雨面積869平方公里,佔全流域面積23%。河流從高山峽谷而下,河床岩石裸露,沿河兩岸分佈大塊石、卵石和粗沙。
中遊河段,從百丈口至灘腳,全長68.38公里,左岸有小溪、泗溪、玉泉溪、高樓溪匯入。河流寬100~350米之間,河床落差為115米,平均坡降1.1‰,區間集雨面積為1221平方公里,佔全流域面積44%,沿河兩岸懸崖峭壁,區間支流匯合口沙灘與心灘發育,河床沙礫石卵石覆蓋厚度有10~80米。在珊溪河段興建有珊溪大型水庫電站。
下遊河段,從灘腳至河口長60.8公里,為感潮河段,有金潮港,溫瑞塘河匯入,右岸有曹村港,瑞平塘河匯入,河流落差10米,平均坡降0.16‰,區間集雨面積1221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33%。下遊河段進入洪積與海積平原,徑流與潮流交互作用,以及地形節制之下,出現多種河流形態。

水文特徵


流量特徵

飛雲江流域來水量分上游來水量和潮汐來水量。(1)上游來水量。飛雲江上游來水豐富,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850毫米,多年平均年徑流深1183毫米,多年平均流量為59.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38.5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為11.86億立方米。徑流在年內的分配,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節和4~10月的颱風季節,約佔全年徑流總量的70%左右。(2)潮汐來水量。飛雲江感潮河段的潮汐,一天內兩漲兩落,周期約為12小時30分,為不正規的半日潮。河口段由於徑流作用,水流總的趨勢是落潮平均流速大於漲潮流速,落潮流量大於漲潮流量,落潮歷時大於漲潮歷時。大潮期間,流速可超過1~2米/秒。漲潮時間為5~6小時,落潮時間為6、7小時,憩流時間大潮為30分鐘,小潮20分。平均潮差4.5米,最大6.2米。

泥沙特徵

飛雲江河口和整個感潮河段的泥沙來源有二:一是上游流域來沙,二是海域來沙。二者對河口和下游感潮河段的發育變化有較大影響。
上游來沙
飛雲江上游來的水流含沙量低,輸沙總量少,從峃口站的實測資料統計(1959年至1983年),多年平均含沙量僅0.141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35.83萬噸。輸沙量的年內分配,主要集中在暴雨期。一般年份,5一10月的輸沙量往往佔全年輸沙量的60%以上。上游來的泥沙,顆粒較粗,絕大部分是沙卵石。粗顆粒泥沙沿程發生沉積,其中平陽坑灘腳附近堆積較多。一部分細沙、粉沙在感潮河段內,主要通過洪水的作用,向飛雲江下游和河口外宣洩。
海域來沙
市境沿海屬強潮流區。特別是冬、春季節,沿海盛行北向風,江浙沿岸流逼岸強勁而下,長江口外的泥沙幾經往返,沿海岸順流南下,大量泥沙在市境近海區沉積下來,成為飛雲江海域來沙的豐富沙源。因此,飛雲江漲落潮的含沙量都較大,在東山下埠一帶形成相對的高含沙量區。
上游來沙與海域來沙相比較,一是感潮河段的含沙量遠遠大於上游徑流的含沙量;二是上游泥沙粒徑遠遠大於海域來的泥沙粒徑。上遊河床泥沙是沙礫石,下遊河床泥沙的粒徑只有0.007—0.015毫米。

河口特徵

飛雲江從潮區界灘腳到瑞安上望陡門,長59公里的感潮河段為河口段。河口外約有30萬畝海塗資源分佈兩側。據統計,近240年,平均每年向外推進約17米余。70年代中期,口外南、北海岸實施海塗促淤工程以來,河口向外延伸速度又有增快。
河床演變特性
潮徠區界灘腳河段的河床演變特徵是汛期主槽沖刷,灘地淤積,枯水時期則相反。牛橋至馬嶼河段,河床主槽汛期沖刷,枯季淤積,年內沖淤基本平衡。馬嶼至寶香河段,河床受徑、潮雙向水流作用,在一個水文年內汛期沖刷,枯季淤積。在一個月內,大潮期沖刷,小潮期淤積,沖淤均基本平衡。寶香至口門河段,河床主要受潮流影響,而漲、落潮流路不一致,漲潮主流靠北岸,落潮主流靠南岸,河床變化一方面隨漲落潮流強度變化而變化,同時兼受河勢影響,使潮流頂沖部位發生相應變化。如80年代,落潮流受寶香上河灣河勢影響,原頂沖瑞安港岸線部位不斷上提,使港區的西門至南門一帶的碼頭前沿水深減小,港口吞吐量下降。
港口航道資源
飛雲江河口的瑞安港,是浙江省東南沿海的主要中小型港口,前沿水深一般在1.2~2.5米,在南岸馬道正前方和馬道下游1.5公里處各有一個分別為900×110米和1700×150米水深為7米的深槽,避風條件好,風浪不大,宜開闢新港區。其出海航道有一水深小於1米,長11公里的淺灘段,只可能建千噸級以下的碼頭泊位。

支流塘河


飛雲江河流發育受地質構造的制約,沿華夏式斷裂線流向,為西向東流,又因受縱橫斷裂影響,支流多構成羽狀水系,左右兩岸流域面積不相對稱,一般南岸支流較短小,大部支流發育在北岸。

支流

飛雲江主要支流有玉泉溪(漈門溪)、高樓溪、曹村港、金潮港,為瑞安市段的四大主要支流,另外還有龍湖鎮的石龍溪、順泰鄉的大日溪、平陽坑鎮的戈溪、梅嶼鄉的河溪、陶山鎮的沙門溪、桐浦鄉的桐溪、安陽鎮的愚溪等,均為一級支流。其中絕大多數為山溪性河流,流域面積小,坡降大,源短流急。這些支流匯入飛雲江后,東流入海。
飛雲江支流中流域面積大於200平方公里的主要有洪口溪、峃作口溪、泗溪、玉泉溪及金潮港等五條,均系山溪性河流,落差大,坡降陡,有的坡降大於20‰。
洪口溪,是飛雲江右岸支流,發源於泰順縣洞宮山黃家岱,東南流經仙居至章,折東北流至百丈口匯入飛雲江。河長50公里,落差1055米,平均坡降21.0‰,流域面積359平方公里。
泗溪,是飛雲江左岸支流,發源於文成縣金竹垟,東南流入百丈漈水庫,在吳垟以上9公里河段內有頭漈、二漈、三漈,三級集中落差達320米,形成有名的百丈漈瀑布。至峃口匯入飛雲江。河長42公里,落差730米,平均坡降17.7‰,流域面積24平方公里。大峃鎮以下至河口的河道可通竹筏。
峃作口溪,又名小溪,是飛雲江左岸支流,發源於文成縣下垟村,東南流至三板橋,右岸有高嶺頭溪匯入。流經峃作口,至小溪口匯入飛雲江。河長41公里,落差834米,平均坡降20.6‰,流域面積287平方公里。
玉泉溪,又名漈門溪,是飛雲江左岸支流,發源於文成縣石源鄉葉山底垟,東南流至小峃口匯入飛雲江。河長40公里,落差803米,平均坡降19.9‰,流域面積275平方公里。
金潮港,是飛雲江左岸支流。發源於瑞安、青田兩縣邊境的烏石坪,東南流經潮基至沙洲匯入飛雲江。河長43公里,落差770米,平均坡降18.1‰,流域面積349平方公里。潮基以上屬山溪性河道,坡陡流急,潮基以下受潮汐影響。
眾多支流中構成小流域的有十三條(所謂小流域系指從分水嶺和下遊河道出口斷面為界,集雨面積原則上在20~100平方公里的相對獨立和封閉的自然匯水區域)。瑞安市的十三條小流域均分佈在西部山丘區,總流域面積為749.51平方公里,占瑞安市總面積的55%,因屬山區性溪流,受地形影響,河道源短,河床狹窄,坡降大,流程曲折,小流域的平均坡降在3‰~5‰左右。
其它支流:
里光溪泰順縣司前鎮段
里光溪泰順縣司前鎮段
里光溪,又名司前溪,位於泰順縣司前鎮。主流發源於白雲尖東南坡,烏岩嶺自然保護區內海拔1200米處,溪水由西向東流,經過楊寮水電站,至恩坑納白水漈頭溪坑來水,下行至司前村洄瀾橋,右岸納左溪來水,匯合后稱司前溪,下行至溪口左岸納竹里溪來水,東流溪口村篙筧處與主流匯合。里光溪河長25.3公里,河道落差1079米,平均坡降42.6‰,流域面積154.0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4.96%。
莒江溪,位於泰順縣莒江鄉,發源於文成縣桂山鄉吳地村南面山麓,海拔800米,溪流向北行,至吳地村轉向西行,經過聯雲水電站,至南浦新廠以下,從左岸納入華桐溪,經過南嶠外村,至庫嶺腳於左岸納入朱嶴溪,至潘垟村於右岸納入漈頭坑來水,至莒江村西頭,與左岸玉溪來水匯合,向北流至江口村右岸納入橫溪,流至交溪垟村入飛雲江。莒江溪長27.6公里,河道落差725米,平均坡降26.27‰,多年平均流量7.4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積175.31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66.27%。
高樓溪,原名潘溪,位於瑞安市高樓鄉,發源於瑞安與青田二縣交界巾子山南坡烏石坪,海拔1116.1米,溪流向南而行,流經河上垟、外垟,至甘濟右岸納黃檀坑來水。至三條石右岸納東坑來水。經大藏,至嶴口左岸納垟嶴溪來水,至坑口納大垟坑來水,至南山右岸納馬崗腳來水,經墩頭至竹溪村左岸納雙坑來水,經上垟、大京、上村、下澤、高樓,在溪口村下社嶺腳註入飛雲江。高樓溪河長26.5公里,自然落差841米,平均坡降31.74‰,流域面積12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32立方米每秒。
北溪,曾被認為是飛雲江一源。發源於景寧畲族自治縣敕木山南麓,流經白鶴與源於上漁鄉白雲尖的大白坑匯合,出東坑鄉里塘口(界文成縣),入飛雲江支流。境內流長31.9公里,流域面積224.4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11.5%,比降29.1%,落差927米。

塘河

飛雲江下游兩岸為濱海平原水網地區,左(北)岸有溫瑞塘河,右(南)岸有瑞平塘河。
溫瑞塘河瑞安東門碼頭
溫瑞塘河瑞安東門碼頭
溫瑞塘河,自東晉時期由人工開鑿,經唐大和、會昌年間大規模疏浚,后在南宋淳熙14年由知州沈樞組織修築,形成“八十里荷塘”,是溫州山水城市特徵的重要標誌。其水源主要來自瞿溪、雄溪、郭溪(通稱三溪)以及大羅山和集雲山的山澗溪流,整個流域面積740平方公里,水面面積22平方公里,灌溉面積48.2萬畝,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8毫米,年徑流量9.13億立方米。水系河網總長度1178.4公里,蓄水量6500萬立方米。
瑞平塘河,流域面積347.9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113.7平方公里,平原234.2平方公里。內河幹流有北塘河、東塘河、吳橋河、曹村港、塘下河。其中北塘河長15.25公里;東塘河長13公里;吳橋河長10.2公里;曹村港河長15公里。

洪澇災害


飛雲江由於地處東亞季風區,流域降水量時空分佈很不均勻。上游降水量大,下游降水量小;夏秋雨水多,冬春雨水少;全年降水量有75%集中在4~9月的汛期。汛期又是颱風突發、多發季節,上游山洪暴發,易患水災;下游天文大潮與風暴潮併發,易患潮災;沒有颱風雨,又會幹旱。這些都嚴重製約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據不完全史料記載統計,從晉太元十七年(392年)至民國37年(1948年),流域發生洪、潮、旱災169次。其中宋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十七日,“大風雨,駕海潮,殺人,覆舟,壞廬舍,漂鹽場,浮屍蔽川,死二萬餘人。”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自秋至來春不雨,晚禾無收,旱,秧亦不能下,民大飢,草根樹皮食之殆盡,死者枕藉於道”。在新中國建立后,1949~1990年間,對飛雲江流域有影響的颱風116次,年均2.8次。流域性風潮災害9次,頻率為5年一遇。由於颱風雨或梅雨引發的洪澇災害37次,其中流域性洪澇災害11次,頻率為4年一遇。流域性旱災12次,頻率為3~4年一遇。頻繁的水旱災害,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社會經濟的蕭條,是該地區貧困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水利概況


河口治理

飛雲江從潮區界灘腳到瑞安上望閘,長59公里,為河口段。其中灘腳至馬嶼河段長約15公里,兩岸山體夾峙,河道平面位置較穩定;馬嶼至寶香河段長30公里,河道曲折多彎,在山水徑流與潮流共同作用下,凹岸沖刷,多坍岸險工;寶香至上望閘河段長14公里,河道較順直,向下游微呈喇叭形,寶香附近河寬約1000米,口門附近河寬則達3000米。
江堤建設
飛雲江在灘腳以下兩岸建有斷續江堤,在瑞安縣城附近,南宋時已修有斷續塘埭,經歷代整修、加固、延伸,江堤比較完整。建國后,1959年冬,南北兩岸各修新江堤。北堤:西起橫山白象,東止上望水閘,長16公里;南堤:自周萇小埠至閣巷團前,長21.3公里。后經整修加固,現北岸江堤從瑞安城關南門至白象段長4.3公里,南岸從南碼道至寶香段長4公里,堤頂高程一般在6.5米(吳淞高程系)左右,頂寬1~2米,堤高一般為2米左右。其它江堤仍斷續相間,高低不一,標準低,防洪御潮能力較差。
海塘建設
北岸海塘,始建於唐代,今溫瑞塘河東岸是舊海塘遺址。至宋代,海塘外遷約3公里,南自今東山起,北至海安、梅頭一線。明萬曆十七年(1589),將瑞安城東至十一都巡檢司(今東山下埠)舊塘513丈重建加固。清乾隆年間,又在塘外築新橫塘,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塘線又外移至南自今上望十八畝北至梅頭一線。建國后,1959年,為提高抗禦風潮能力,瑞安縣將上望至梅頭一線海塘,進行裁彎取直和加固,新築海塘塘頂高程7.12米(吳淞高程系),頂寬2米,在內坡高程5.1米處建一條寬8米公路,塘內側再挖一條寬30米內河。工程於1960年10月完成,共投放勞力170萬工日,完成土方362萬立方米。塘全長16.4公里,稱人民塘。由於海塗不斷淤漲,1965~1968年,又在人民塘外築人民二塘,長16公里。現飛雲江北岸第一線海塘自瑞安城關南門至梅頭,全長32.9公里,保護農田16.5萬畝,人口31萬。
南岸海塘,宋淳熙年間(1174~1189),將瑞安飛雲渡至平陽城北間長35里的土塘改建成石塘,名萬全塘。至北宋,自飛雲渡至沙園築沙園塘,凡10餘里。此塘先由瑞安縣築,後由平陽縣助築。南宋時,自沙塘至仙口築仙口塘,長約1600丈,明嘉靖年間(1522~1566),用條石砌築,后海溢塘廢,明萬曆二十二年(1596)重修。清順治十年(1653),築宋埠塘,乾隆初擴建加固,又在沙園塘外600米處,北起沙園,南至閣巷築閣巷塘,長約2.3公里。民國23年(1934),又在宋埠、閣巷老塘外新築塘5.8公里。現飛雲江南岸第一線海塘從瑞安南碼道至平陽宋埠,全長16.9公里,保護農田9萬畝,人口10萬。
海塗圍墾
飛雲江河口兩岸海塗圍墾,是隨海塗不斷淤漲,海塘外築而進行的。每海塘外築一次,即有大片塗地被墾種。建國后,河口北岸曾進行三次較大規模圍墾,即1959~1960年,建人民塘,圍墾土地5600畝;1965~1968年,建人民二塘,圍墾土地15000餘畝;1976~1984年,在河口外丁山,實施促淤工程面積4.1萬畝,圍墾1萬畝。河口南岸海塗,也有幾次較大規模圍墾,1963~1964年,平陽縣北自宋埠南至派田,建成宋埠塘3400米,圍墾海塗3200畝,現為平陽第一農場宋埠海塗分場。1973年,宋埠公社13個大隊聯合,在宋埠農墾場外750米處。築塘3600米,圍塗4000畝。
港口疏浚
飛雲江河口的瑞安港,已建有較大碼頭18處。港道自寶香以下至入海口,寬闊順直,江寬1000~3000米,口門段水深低潮位時1.5米,高潮位時5米。口門內水深低潮時平均3米,高潮時平均6.5米,千噸級船舶可乘潮進港停泊。瑞安港南門港區和西門港區自70年代以來不斷淤淺,影響大噸位輪船靠岸。1981年,對西門港區和南門港區共長500米港道進行疏浚,清除淤泥2.942萬立方米,使西門港區水深增加2米多,南門港區水深增加1米多。

開發利用

飛雲江流域規劃始於20世紀50年代。原水電部上海勘測設計院在1956~1957年對飛雲江流域進行了普查,選定幹流(中游段)分珊溪、九溪、趙山渡、灘腳4級開發方案;1993~1994年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在原有方案的基礎上,提出飛雲江中游段分珊溪、九溪、趙山渡三級開發,推薦由飛雲江幹流中游段分珊溪、趙山渡兩個壩址聯合組成珊溪水利樞紐工程進行首期開發。同時利用飛雲江上中游地區豐富的水能資源,為溫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的水電資源,促進溫州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飛雲江上游及支流中修建了4座中型水利樞紐工程。
飛雲江水資源及水資源開發情況
水庫名稱所在河流
總庫容
(萬立方米)
主要功能
控制面積
(平方公里)
珊溪水利樞紐飛雲江幹流180400灌溉、供水、防洪、發電1529
百丈漈泗溪6060發電104.57
高嶺頭二級西坑梧溪1682發電124.6
高嶺頭小溪1778發電32.6
三插溪水庫三插溪1150發電267.5
林溪水庫金潮港1773灌溉、防洪、發電61
文成百丈漈水電站
文成百丈漈水電站
百丈漈水庫。址在洲溪上游篁庄鄉。1958年6月正式動工興建,1960年2月開始蓄水,1961年10月驗收合格,正式投入使用。除作百丈漈水電站的凋節水庫外,兼有農田灌溉及蓄水防洪之效。庫容集水面積97.4平方公里,總庫容6060萬立方米,正常庫容3455萬立方米。共開挖土石方145萬方,混凝土搗澆1.32萬方,總投資1695萬元。1978年9月興建朱陽、十源引水工程,1980年10月竣工,增加集水面積9.2平方公里,年均增加引水量1332萬立方米。
高嶺頭水電站,址在西坑鄉赤水垟田寮。為峃作口溪梯級開發規劃第一期工程。計劃裝機1.6萬千瓦,年均發電量4160萬干瓦時,為至今縣屬最大水電工程。電站大壩建在峃作口溪上游——高嶺頭溪的行垟鄉崗山村,集水面積32.6平方公里,壩型為混凝土拋物線雙曲拱壩,高63.2米,頂弦長210米,弧長234米,頂寬3米,底寬17米。採用壩頂溢流,沒有3孔,各有10米×5米弧形閘門。水庫總庫容1825萬立方米。
百丈漈水力發電廠,位於篁序鄉百丈漈下,離縣城13公里,下轄泗溪流域的百丈漈一級和百丈漈二級兩座水電站,裝機總容量3.7萬千瓦,是溫州市主力發電廠之一。百丈漈為南出山脈的大瀑布,處於飛雲江支流泗溪中段,共分在漈:頭漈高192米,二漈高68米,三漈高12米。在不到午千米內有近320餘米落差。年降水量1900毫米,水能資源豐富。
百丈漈一級電站1957年7月,國家計委批准興建,裝機容量為2台1.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1958年成立籌建處,工程在邊籌建、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的情況下進行。經過4個月籌備,22個月施工,第一台機組於1960年5月4日投產發電,繼而第二台機組也於同年8月20日竣工投產。施工中存在的電站閘門隔牆震搗不實,投產後出現漏水等問題,在發電后逐步得到改進,經長期運行考驗,基本良好。
百丈漈一級水電站,壩型為塑心牆大壩,壩頂長358米,最大壩高38.7米,最大底寬226米,頂寬6米,壩頂高程658.7米,最大壅水高度36米,引水隧洞長962米,平均凈水頭346.26米。最大流量9.42立方米/秒,正常庫容3455萬立方米。工程總投工252.7萬工,共開挖土石方130萬立方米,澆築混凝土1.32萬立方米,耗用鋼材1459噸,水泥4560噸,木材4848立方米,工程總造價1542萬元,單位造價16.8元/千瓦。電站建設同時,相應建成110千伏溫(州)百(丈漈)線全長74.30公里,送電至溫州牛山變電所。百丈漈二級電站位於泗溪中游末端的嶺腳村,距縣城大峃3公里許,離百丈漈一級水電站6公里,裝有兩台600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
百丈漈三級電站,簡稱“百三電”,屬地方國營企業,是泗溪開發的第三級電站。址在大峃鎮官山腳,引百丈漈二級電站的尾水發電。前身為地方國營文成水電廠,1959年建成,裝機55千瓦,1963年增75干瓦機1台、55千瓦機2台。1972年改建為“百三電”,同年與百丈漈水電站線路相接,併入溫州電網。裝機容量2400千瓦(3×800千瓦),年均發電量715萬千瓦時。
珊溪水利樞紐
珊溪水利樞紐
珊溪水利樞紐工程,位於飛雲江幹流中遊河段,涉及文成縣、泰順縣和瑞安市,是飛雲江幹流控制性大型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是溫州歷史上投資最大、受益最廣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庫庫容佔全市水庫總庫容的80%以上。水庫壩址位於飛雲江上游文成縣珊溪鎮附近,壩址以上河長92.4公里,控制流域面積1529平方公里,占飛雲江流域面積的47%。珊溪水利樞紐工程由珊溪水庫和趙山渡引水工程兩部分組成,是一個以灌溉和城市供水為主,兼有發電和防洪等綜合效益的水利工程。珊溪水庫正常蓄水位142米,總庫容18.24億立方米,興利庫容6.96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12億立方米,水庫為多年調節水庫。趙山渡引水工程正常蓄水位為22米,總庫容3414萬立方米,調節庫容427萬立方米。裝機容量20萬千瓦,年發電量3.55億千瓦時。1997年9月主體工程正式開工,時年11月就實現大江截流,2000年7月首台機組發電,2002年11月趙山渡引水工程正式通水。工程解決了溫州500萬人的飲水問題;在灌溉、防洪、發電、生態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三插溪電站
三插溪電站
三插溪水電站,壩址位於泰順縣黃橋鄉石章坑村附近,集水面積267.5km2,主河長 39.2km,河道比降 14.7‰。電站廠房在下游坑口村附近,壩址廠址區間集水面積 26.2km2,下游屬珊溪水庫淹沒區。三插溪水電站於 1994 年 10 月動工興建,1998 年 5 月蓄水,8 月份發電。水力樞紐為砼面板堆石壩和岸邊式正槽溢洪道,壩頂全長 186m,壩頂高程 346.4m,最大壩高 88.8m,水庫正常蓄水位 340m,發電死水位 305m,溢洪道共有 4 孔,溢流堰總凈寬 40m,堰頂高程 333m。水庫為不完全年調節,正常蓄水位相應庫面面積 1.32km2,相應庫容3770 萬 m3,總庫容 4661 萬 m3。電站裝機 2 台,總裝機容量 44MW,多年平均發電量 1.03 億 kW.h,年利用小時數為 2341 小時。電站採用五十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林溪水庫
林溪水庫
林溪水庫,是瑞安市唯一的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發電的中型水庫,集雨面積52.5平方公里,總庫容2128萬方,溢洪道高程71.28米,主副壩均為粘土心牆壩,是保護下游11萬人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水利樞紐工程。

航道港口

泰順縣段,百丈口至瑞安航道為縣水路運輸主線,全長124公里,縣境內僅19公里,可行木船。始於百丈口,經嚴公垟、交溪垟、馬跡至銀珠坑口。最闊處110米,最狹處85米。汛期最大水深12.55米,最大流量386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水深4.01米,最小流量1.14立方米/秒。船隻順行常水時需2天,逆行需3~4天。視水深淺,漿篙交替使用(機動船以機動代漿,淺水仍需用篙),遇逆水急流處,船工穿草鞋登陸拉縴或下水推舟。台邊至百丈口航道自台邊起,經司前、溪口至百丈口,長14公里,最寬處85米,最狹處50米,流淺石多,只能通排筏。坑口至溪口航道自三插溪的坑口至溪口,長7公里,可通竹筏、木排。洪口至百丈口航道縣內主要支流航道。長11公里,最寬處100米,最狹處30米。常水時只能通竹筏、木排,旺水時可行木帆船。莒江至交溪垟航道長7.5公里,寬15至80米,可行竹筏。
百丈口埠頭,系飛雲江幹流上游最後一個埠頭。昔日是泰順、壽寧、慶元、景寧等縣的物資集散地。原為沙石沉積的自然溪灘,1987年用塊石水泥砌建,長31米,寬18.7米。洪口埠頭,原為古道溫州大路要口。五十年代前,每日進出竹筏100多張。旺水期,百丈口木帆船可上溯至該埠。公路通車后,水運大減,埠頭冷落。現只剩竹筏20多張。
文成縣段,飛雲江43.5公里可通木帆船,直達瑞安港,是文成客、貨出入的唯一航道。其三大支流:峃作口溪,全長42公里,葉山嶺腳和岩門至小溪口各17公里可通竹筏;泗溪,幹流全長42公里,大峃至峃口段10公里可通竹筏,漲水時可通木帆船,自建文瑞公路后水運已輟;玉泉溪,全長40公里,文成境內31.8公里,玉壺鎮至小峃口20公里可通竹筏。
瑞安市境內,航道長72.5公里,流城面積1345.43平方公里。其中黃嶴至平陽坑12公里為中游溪流河段,平陽坑至鳳翔鄉灘腳4公里為潮區界,此16公里航道為瑞、文、泰水運幹線,但流急,灘險,只可通行3至5噸位木帆船。其餘56.6公里為感潮河段,受潮汐影響,河槽不穩定,且多彎道。其中平陽坑至馬嶼段11公里是河口區的上段,河床稍穩定,變遷幅度較小。馬嶼至雲江鄉寶香30公里是河口區的中段,有5個馬蹄形彎道,護岸工程少,河岸沖刷嚴重,變遷頻繁。民國23年(1934)飛雲江載彎取直,在下林至沙州間另闢長1000米江道,縮短航程3380米。馬嶼以下,位於周萇鄉和潘岱鄉江界的鯉魚洲及其附近的新沙洲,將航道分為東、西水道,東水道是潘岱至城關的客貨輪航線;西水道是瑞安港通往平陽坑的主航道,航道中有馬嶼江面的半明礁凈水礁和潘岱江面的明礁白塔礁。寶香至口門是河口區的下段,長15公里,江面呈喇叭型,寶香山和香潭山南北夾峙,江寬僅670米。1950年以後,飛雲江航道經過數次疏浚改建、新建碼頭、埠頭87處,船舶停泊、過駁錨地4處;設置航標10餘座,同時增加其他交通設施,多數渡口大部實現機械渡運,航運條件大為改善。
飛雲江航道上的航標,除白塔尖島上孤立障礙標燈樁外,1965年在陶峰鎮江面建左側標燈樁;1961年9月建周萇鄉大門台村左側標燈樁和仙降鎮下西洋村左側標燈樁;1964年建碧山鄉西塢村右側標燈樁;1965年建江浦鄉江上村左側標燈樁;1967年建豐和鄉棠梨岱大橋下橋涵標燈樁。以上燈樁射程均為3海里,閃4秒(0.4+3)。1988年底,除白塔尖燈樁外,其餘4座燈樁,均改為鐵塔式,高4米。
瑞安港,位於飛雲江下遊河口區的下段,距河口約8海里,是浙南地區重要的港口之一。地理座標為東徑120°37′,北緯27°47′。港區東起東山鎮下埠水閘浦口,西至小橫山,岸線長約7000米,北岸靠東山鎮及城關鎮南門和西門,南岸為孫橋鄉浦口村和飛雲鎮馬道村。陸域面積6.8萬平方米,水域面積700萬平方米。東北岸連溫瑞塘河,南岸通瑞平塘河。104國道、625省道和瑞安至六科縣道與港區銜接。瑞安港除原有至上海、寧波沿海航線外,新開闢至青島、大連、秦皇島、福州、廣州及長江中下游諸港口貨運航線。1987年港口年吞吐量32萬噸。
航道港區航道自西北部寶香至東南部飛雲江口門,順直。長約15公里。江面闊度自西門起至河口,由1000米增至3000米。1987年,瑞安港共有碼頭22座、24個泊位。其中500噸級至1000噸級5座,300噸級1座,200噸級7座,200噸級以下8座。
北麂港,位於瑞安港東面北麂島。西距瑞安港38海里、上海港309海里,南距台灣省基隆港128海里。岸線長275米,水域面積25萬平方米,陸域面積4萬平方米。海域內有北麂列島和大北列島兩群島,1958年省府批准為漁區,是浙江主要漁場之一,又是沿海軍事要地。北麂有5個嶴口,建有混凝土結構碼頭7座,其中大嶴、南嶴碼頭在高潮時可停靠50噸位的船隻,碼道可供小型車輛通行。1987年海島貨運量為6萬噸,客運量為11萬人,日最高客運量達600餘人。

灌區工程

溫瑞、瑞平、陶溪三個灌區是飛雲江流域最大的灌區,是溫州市主要糧產區,共有46個鄉鎮,總人口86.49萬人,占流域總人口的52%;耕地面積46.41萬畝,占流域總耕地面積的58.6%,其中水田37.46萬畝,旱地8.95萬畝。機電灌溉面積35.65萬畝。三個灌區1990年糧食總產量為28.9萬噸,占流域總糧食產量的51.6%。此外,南田灌區、筱村灌區是流域內山區較大的灌區。以上五個灌區共同特點:成立統一管理機構,實行水利工程統一管理和徵收水費制度,開展綜合經營,發展水利經濟實體,不斷提高灌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流域概況


發源地:景寧縣
景寧畲族自治縣,地處洞宮山脈,其西北部和東南部分別屬於甌江、飛雲江兩水系支流之源,景寧地形複雜,地勢由西南向東北漸傾。地貌以深切割山地為主,發源於洞宮山脈的甌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東北貫穿全境,將縣境分為南北兩部分,形成兩岸寬約124.6公里的狹長帶,構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兩山夾一水,眾壑鬧飛流"的地貌格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熱量資源豐富。因地形複雜,海拔高度懸殊,氣候存在著垂直地帶。
景寧縣,西周屬越。春秋仍屬越地。三國是屬臨海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廢永嘉、臨海二郡,置處州設立括蒼縣(含景寧地域)。明景泰三年(1452年)巡撫孫原員以"山谷險遠,礦徒嘯聚"為由始置景寧縣。1949年5月12日景寧城解放,5月21日建立景寧縣人民政府。1963年5月麗水地區復設,轄雲和縣(含景寧),1984年6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以原景寧縣地域建立景寧畲族自治縣。畲族歷史悠久,景寧畲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同時居住有漢、畲、苗、藏、回、侗、黎8個民族。其中畲民自稱"山哈",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從福建羅源遷居景寧,與當地的漢族兄弟生聚教訓,共啟山林,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現畲族人口1.45萬人。景寧特產豐富,歷史悠久。惠明茶,唐大中年間咸通二年(861)惠明和尚在惠明寺周圍栽植茶樹,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為貢品,年貢芽茶二斤。迄今已有1100年的種植歷史。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台同時獲得金獎。香菇,據食用菌專家張壽橙、賴敏易編著的《中國香菇載培歷史與文化》記載,香菇栽培源自中國浙江龍泉、慶元、景寧三縣連成一片的以創始人吳三公住地龍岩村為中心的1300平方公里的菇民區。龍、慶、景三縣還世代傳頌香菇是皇封專利。清道光19年(1839年),在景寧包坑口,建菇神廟,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日起連續十天為菇神香期,延續至今。黑木耳、厚朴、茯苓等三種為浙江省的重點基地之一。
發源地:泰順縣
泰順是浙南最南端的的邊界小縣,距溫州市區136公里,距省城杭州市450公里,處於洞宮山脈和南雁盪山脈的交叉地帶,境內山巒連綿,溪流縱橫,平均海拔500米。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區縣。飛雲江發源地白雲尖,海拔1611.1米,是溫州第一高峰。尖頂經常處於雲霧之中,站上尖頂,雲海茫茫,猶似進入天上仙宮,所謂“人在霧之中,雲在腳下過”。在赤日藍天,則是加一番景象,登巔眺望,景寧、文成、蒼南、壽寧等的部分地域依稀可見。山脊樑上的道道防火線猶如北國長城、蜿蜒伸展,每當春天,防火線兩旁杜鵑花開,鮮花簇擁,勝似天宮花園。秋天頂上是觀日出的最佳場所。遠看白雲尖如“眾星拱月”,高聳挺拔。泰順境內的大小溪流百餘條。位於泰順雅陽會甲溪峽谷底部的承天氡泉,因出水量大、出水溫度高、醫療價值高而被譽為“浙南大溫泉”。
泰順山清水秀,風光旖旎,自然生態保護得比較完整,是國家首批生態示範區、中國茶葉之鄉、中國廊橋之鄉和革命老區縣,還被譽為“中國十大最純凈的美麗風景線”、“浙南的凈土”、“自助旅遊的天堂”。縣域的南部有世界上罕見的含氡溫泉,有“神水寶地”之稱,是溫州“四大王牌”景區之一;西北角是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飛雲江水系源頭,被譽為“生物種源天然基因庫”;東北角是飛雲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色旖旎絢麗,是浙江除千島湖外最大的人工湖;東面還有九峰省級風景名勝區及紅軍路,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場所。泰順縣境內山多,溪多,橋也多,《泰順縣交通志》記載,全縣建國前修建的橋樑就有476座,包括33座各式廊橋,被譽“浙南橋樑博物館”。泰順的古民居也很有特色,文化內涵豐富,古樸典雅,它吸收浙中和閩東民居建築優點,形成以木架結構為主,夯土為輔的建築風格,與北面景寧、慶元和南面閩東各縣有較大的差異。
中游:文成縣
文成縣,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十二月,從瑞安、青田、泰順三縣邊區析置而成,以千古文豪劉基的謚號——"文成"而命名。文成縣位於浙江省南部山區,溫州市西部飛雲江中上游,東鄰瑞安市,南界平陽、蒼南縣,西倚泰順、景寧縣,北接青田縣。文成屬浙南山地,境內山巒起伏,連綿不絕,山地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82.5%,俗稱"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為西北部的石垟林場楊頂峰,海拔1362米,最低為平和鄉大垟口,海拔15米。山脈分屬兩支,江北屬南田山脈,為洞宮山脈分支。江南為南雁盪山脈分支,從平陽縣進入文成縣,東入瑞安市。山頂上有平台,為文成縣山地的典型地貌。河流絕大部分屬飛雲江水系,主要河流是飛雲江(中上游),橫貫縣境南部,流經10個鄉鎮,流程43.5公里。縣境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14℃-18.5℃,常年無霜期285天。氣候常年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為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生產提供了優越條件,為旅遊觀光的良好氣候環境。水利資源得天獨厚,水能蘊藏量達50萬千瓦,居溫州市第一位,全省第五位。全國最高水頭百丈漈水力發電廠坐落在縣城北面,裝機容量20萬千瓦的珊溪水利樞紐工程已竣工。
旅遊資源主要有劉基故里、百丈飛瀑、飛雲江中上游山水和石勝林海四大景區,其中劉基廟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百丈漈瀑布高207米,為全國之最,歷代文人墨客題詠甚多,飛雲江中、上游蜿蜒於崇山懸崖間,上游水急,中游灘潭相間,石勝林海山高峰奇林茂,谷幽石怪泉清。四大景區集湖光山色之大成,融自然人文景觀為一體,特色鮮明,民間還有許多美麗、神奇的故事和傳說,是風景如畫的旅遊勝地。
下遊河口:瑞安市
瑞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瑞安於三國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開始置縣,至今已有1773年歷史,1987年撤縣建市。瑞安素有"理學名邦"、"東南小鄒魯"之美稱,是中國重商文化的發源地,南宋時以陳傅良、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提出事功學說,與朱熹理學派、陸九淵心學派鼎足而立。瑞安自古人傑地靈,湧現出"南戲鼻祖"高則誠、樸學大師孫詒讓、水生物學家伍獻文、國旗設計者曾聯松等一大批名人名家;擁有浙江四大古私家藏書樓之一的玉海樓、全國第一所新式中醫學堂利濟醫學堂等眾多名勝古迹,印刷術和造紙術等古法技藝在瑞安薪火相傳,其中木活字印刷術入選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瑞安地形屬東南沿海丘陵地區,七山二水一分田。地勢西高東低,西北部為山區丘陵,海拔一般在600米以上,西部山區林地66萬畝,森林覆蓋率32.3%,南部低山丘陵為主,為南雁山余脈,逶迤東行至大嶴山,然後伏地入海,形成東海大陸架上的北龍列島。東部沿海為沖積平原和海塗,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飛雲江在上游地區由於受新華夏系構造運動影響,地勢陡峻,河谷多呈北東及北西向發育,在岩性和構造等因素的影響下,常形成山間小盆地。飛雲江在下游地區表現為平原河流,水流分散,多沙洲,河床極不固定,往往由於沖刷、淤積而形成河曲,在仙降和桐浦之間表現較為明顯。海岸線較曲折,多為淤泥質海岸。
主要河流有飛雲江、溫瑞塘河、瑞平塘河。瑞安全境內陸河流均屬飛雲江水系或甌江水系,飛雲江為我省八大水系之五,發源於浙閩交界的洞宮山,流域面積3731平方公里,主流長173公里,其中穿貫瑞安市境內74.8公里,流域面積1801平方公里,在上望、閣巷之間入東海。下遊河段寬600~1000米,入海處寬達3公里。500噸級貨輪能直達上海、寧波和福州等港。其主要支流有漈門溪、高樓溪、金潮港等分佈在山區,水力資源較為豐富,是該市修建小水電站的主要地區。瑞平塘河、溫瑞塘河位於飛雲江南北兩側,瑞安境內長為3.28公里和20.4公里,是該市內河主要通道,也是糧食產區抗旱、排澇的重要水道。
瑞安擁有:中國鞋都·安全鞋名城、“中國休閑鞋生產基地”、“中國(瑞安)膠鞋名城”、中國汽摩配之都、“中國塑料薄膜生產基地”、“中國男裝名城”、“中國膠鞋名城”等稱號。
溫瑞塘河縱橫交錯的水系河道,對溫州市的防洪、排澇、供水、航運、灌溉、景觀及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溫瑞平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溫州人民稱為“母親河”。瑞平塘河橫跨瑞安、平陽,覆蓋兩縣(市)平原8個鄉鎮,219個行政村,近50萬人口。主要承擔瑞平灌區的防洪、排澇、蓄水灌溉和排污任務,是兩縣(市)水上的交通樞紐,同時也為該區域生態環境、生態安全起著重要調節作用,被稱為瑞安和平陽兩地人民的“母親河”。瑞平塘河沿岸是魚米之鄉和風光之域,古人張南英有詩:“重疊小山藏古寺,參差遠樹蔽賢關。”蘇步青也曾頌揚:“地靈人傑我平陽,鰲水雁山魚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