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澗流泉
碧澗流泉
《碧澗流泉》是著名古琴曲之一,屬於嶺南琴派,為三段體(A.B.A)結構。在古琴考級中屬於四級曲子。
琴之界古琴譜庫 | 撰刊年代 | 琴曲名稱 | 琴曲簡介 |
悟雪山房琴譜(古岡遺譜) | 1835 | 碧澗流泉 | 中呂均商音 凡七段 無詞 |
琴學韌端 | 1828 | 碧澗流泉 | 凡五段 無詞 |
澄鑒堂琴譜 | 1718 | 石上流泉 | 徵音 凡十段 無詞 |
曲譜介紹:
來源一:此曲與1686年版《澄鑒堂琴譜》中《石上流泉》實為一曲。本傳譜為一首典型的A-B-A三段體曲式結構,中段頗具山歌風且戲謔流暢的旋律、及右手指法編配特點,在琴曲中甚鮮見。
來源二:古琴曲《碧澗流泉》相傳為宋代朱紫陽所作,它與其他版本所輯載的《石上流泉》有點相像,但從旋律到演奏手法,兩者又有很大的區別。《碧澗流泉》出自《古岡遺譜》,“古岡”即古代岡州(今廣東新會,清時改今名)。據傳南宋末年,金元入侵中原,宋朝皇室被迫從臨安(今杭州)南遷福州,最後遷到岡州,1279年,岡州被破,丞相陸秀夫背負少帝趙昺在崖門投海而歿,從而結束了宋朝歷史。相傳《古岡遺譜》就是當時遺留下來的古琴譜。清道光年間,廣東新會人黃景星(?-1842)輯編了《悟雪山房琴譜》,共收集有琴曲50首,其中大部分來自《古岡遺譜》。《碧澗流泉》就是其中的一首。
《碧澗流泉》為三段體(A.B.A)結構,全曲原分六段加一尾聲共七部分,表現了山林幽澗,一派碧綠,流泉泠泠;急峻時,嘈嘈切切,首尾響應,意趣盎然,素有《小流水》之稱。
通常,古琴曲往往從緩慢渾厚的散意或清脆明亮的泛音開始,而《碧澗流泉》則從第一弦十三徽以外以沉實的按音開始,以大幅度的揉弦和二度不協和音引出,然後自下而上、上而下發展,交替迴旋,表現了在那千姿百態的奇峰異石之間,爆發出一股股清澈的泉水,涓涓細流,時急時緩。
樂曲的第二、三段,旋律向發展,並多次運用虛掩手法,跌宕起伏,曲折盤旋。
第四徠段是一段小快板,旋律在琴下准低音樂反覆出現,變調移位,虛實相映,並多次出現強弱倒置的切分效果,像激流衝擊著岩石,使人們彷彿置身於山水之間,情飛志揚,心曠神怡。這一段為樂曲的精華,又是全曲的高潮部分。
第五段是主題再現,進一步把樂曲推向新高潮,加強了樂曲的表現效果。
第六段樂曲又逐漸恢復了平靜,峰迴路轉,但感情更深厚而充沛,其旋律開闊悠長。
尾聲部分泛音清脆明亮,寥寥數音,使人覺得餘音繚繞,意味無窮。
《碧澗流泉》是嶺南琴派重要的傳統曲目之一,當代琴人的演奏,基本沿襲了自清代以來傳統的節奏自理和表現手法。嶺南琴派一代宗師楊新倫先生生前,每逢會琴訪友,必操此曲。
曲情:樂曲抒發了古人盪跡山林閑適疏放的幽趣。表現了在那千姿百態的奇峰異石之間,爆發出一股股清澈的泉水,涓涓細流,時急時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