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膿腫

膈下膿腫

膈下膿腫是膿液積聚在一側或兩側的膈肌下與橫結腸及其系膜的間隙內,是腹腔膿腫中較常見且處理最為困難的一種。膈下膿腫為繼發性感染,多繼發於腹膜炎或腹部手術后。膈下部位是人體平卧時最低點,故急性腹腔炎時,腹腔內的膿液多易積聚於此。全身癥狀主要有發熱、腹痛、乏力、水腫、叩擊痛、盜汗、脈搏加快等。治療可採取非手術治療、經皮穿刺置管外引流術、手術治療3種。經皮穿刺置管外引流術治癒率高。可繼發嚴重的膿毒症,甚至感染性休克。

就診科室


● 普通外科或外科

病因


● 本病多因膈下部位直接感染所引起,感染來自局部病變、損傷,也可為鄰近的膿液蔓延所致。
● 膿腫的部位取決於感染的器官。
● 常繼發於腹部感染,最常見的部位是右肝下區,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急性闌尾炎穿孔、急性壞疽性膽囊炎、肝膿腫破潰等。
● 少數源於腹部手術后併發症或胸腔化膿性感染。

癥狀


● 腹膜炎或腹部手術后,患者體溫波動較大。
● 全身癥狀:發熱、腹痛、乏力、水腫、叩擊痛、食慾減退、盜汗、脈搏加快、舌苔厚膩等。 
● 局部癥狀:膿腫部位可有持續性鈍痛,深呼吸時加重。可出現上腹脹滿、咳嗽、胸痛等。腹部癥狀明顯者多有右上腹疼痛。

檢查


● 檢查方法主要有實驗室檢查、X射線檢查、超聲檢查和CT掃描等。
● X線檢查:可見患側膈肌上抬、胸膜增厚、肋膈角模糊,膈下可見佔位性陰影。
● CT檢查:準確率高達90%,特別適用於肥胖、腸脹氣和腹腔放置引流管等不適於超聲檢查者。
● 直接在超聲或CT引導下行診斷性穿刺:如穿出膿液,即可確診。

診斷


● 醫生根據病史、臨床表現並結合輔助檢查綜合判斷本病。
● 大多數膈下膿腫有急性瀰漫性腹膜炎、腹部外傷、腹部大手術病史。
● 臨床表現為發熱、腹痛、乏力、水腫、叩擊痛等。
● B超檢查或CT檢查等輔助檢查對診斷及鑒別幫助較大。
● ● 超聲檢查是診斷腹腔下膿腫最常用的首選方法,其正確率達85%~95%。
● ● X線檢查可見是否膈肌抬高,胸腔積液。
● ● CT掃描正確率達90%,能確定膿腫的部位、大小等。
● ● B超可引導穿刺,區分膿腫與積液。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與急性闌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以及肝膽等的急性炎症相鑒別。
● 急性腹膜炎或近期腹部手術患者,在恢復期出現持續或間斷髮熱、季肋部疼痛或出現呼吸衰竭徵象等,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實驗室檢查、CT等影像輔助檢查可以明確診斷。

治療


● 根據患者一般狀態,膿腫大小、位置、液化程度等因素,治療大致三種。
● 非手術治療:感染早期、癥狀輕微者,在控制原發病前提下,多採用抗感染藥物治療。
● 經皮穿刺置管外引流術:對近體表、小膿腔、膿液稀薄者,行超聲或CT引導下經皮穿刺置管外引流術,簡便易行、創傷小,治癒率高達90%。
● 手術治療:膿腫較大或穿刺引流無效者,應儘早手術切開引流。

危害


● 膈下膿腫的診斷一般比較困難,因本病是繼發感染,常被原發病灶的癥狀所掩蓋。
● 本病可導致胸腔感染、消化道出血、貧血等。
● 膈下膿腫如不及時引流,可繼發嚴重的膿毒症,甚至感染性休克。

預后


● 經積極治療可改善癥狀。
● 膈下膿腫病死率高,與患者原發疾病較重、年齡大、發生併發症后又未能及時手術引流有關。

預防


● 急性闌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以及肝膽等的急性炎症的患者,宜採取半卧位,避免腹腔內滲出液上流。
● 提高對膈下膿腫及有關併發症的認識,出現發熱、乏力、衰弱、消瘦、盜汗等癥狀要及時去醫院治療。
● 注意清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